開元二十四年至二十五年(736年—737年),李白攜妻舉家移居魯郡兗州任城縣(今山東濟寧)。他之所以要移居山東,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這就是他在《五月東魯行,答汶上翁》詩裏所說的「顧餘不及仕,學劍來山東。」

李白為什麼要「學劍來山東」呢?因為當時有一位擊劍名人、射虎能手斐旻(唐文宗在太和元年曾將李白詩歌、張旭草書、斐旻劍舞,稱為「三絕」)隱居山東,所以李白要移家就教。李白曾經寫信給他說:「如白,願出將軍門下。」

由於李白自幼在蜀中習劍練武,加之在山東又受到武林高手的調教,因而技藝日精,膂力過人。他後來在幽州(治所薊縣,在今北京城西南)打獵,竟「一射兩虎穿」,「轉背落雙鳶」。

56歲的杜甫在夔州(治所在今重慶奉節東)時寫過一篇題為《醉為馬墜,諸公攜酒相看》的詩「甫也諸侯老賓客,罷酒酣歌拓金戟。騎馬忽憶少年時,散蹄並落瞿塘石。白帝城門水雲外,低身直下八千尺。粉堞電傳紫遊韁,東得平崗出天壁。江村野堂爭入眼,垂鞭嚲鞚凌紫陌。向來皓首驚萬人,自倚紅顏能騎射。」詩中寫到杜甫青少年時是一名騎射兼備,技藝高超的遊俠兒,至晚年還能馳騁校場,雄風猶在。

在新舊《唐書》及《唐才子傳》中,初盛唐的詩人,大多善騎馬射箭,體魄強壯,具有「哥舒夜帶刀」的氣概。

唐人尤其是初盛時代的人們普遍重視體育鍛煉,對人體的審美也相應以健康強壯為標準。唐代社會特別是初盛唐時期,人文主義氣氛濃鬱,社會經濟繁榮,國家上下都普遍重視生活質量,重視提高生命質量,包括足球、馬球、毽子、鞦韆在內的各項運動開展得蓬蓬勃勃。武則天時期開始的武科考試,還使包括騎馬、射箭在內的軍事體育走進尋常百姓家。當時人們理想的美男標準是:濃密的須髯和長髭,崇尚強健的體魄,能騎善射,擅長劍術和拳擊。

唐代特別是初盛唐時代尚武成風,俠氣漫溢,整個社會湧動著為國家建功立業的浪潮。「保衛邊塞去」——是「唐人為祖國立功的英雄氣概的嚮往」。王維早年銳意進取,風華爍爍。他在《贈從弟司庫員外絿》中自述「少年識事淺,強學幹名利」。他的七絕組詩《少年行四首》與《隴頭吟》以及《老將行》《燕支行》(其自注「時年二十一」)裏所展示的「鹹陽遊俠」「長安少年遊俠客』「關西俠少」等,都不是那些不學無術、遊手好閒的紈袴子弟,而是神采奕奕,朝氣勃勃;有的雖也有香車寶馬、美酒靚女相伴,卻是志在千里,輕生報國,仗劍從軍,渴望建功立業的好兒郎。

李頎在《緩歌行》裏則寫道:「男兒立身須自強,十年閉戶潁水陽。」他在嵩陽(今河南登封)潁水北岸「閉戶」的十年間,除了折節讀書,還習劍練武。

李頎與高適、岑參、王昌齡並稱「高岑王李」,為盛唐四大邊塞詩人之一。四大邊塞詩人的領軍人物高適少年時代練就了一身好武藝,所以後來能數次奔赴塞外戍邊,終「以詩人為戎帥」。

岑參也同李頎一樣,少年時代居於潁陽及嵩山,既讀書,亦習武。天寶八載至天寶十載(749年—751年)、天寶十三載(754年)至至德二載(757年)兩度戍邊西北,在輪臺(今新疆輪臺)、北庭(今新疆孚遠)等地戰鬥,生活了整整六年。他對肩不能扛槍,手不能放箭的文弱書生予以鄙薄之情。

王昌齡出身下層人民。他在《上李侍御書》中說:「久於貧賤,是以多知危苦之事。……昌齡豈不解置身青山,俯飲白水,飽廣道義,然後謁王公大人希大遇哉?」他於開元十五年(727年)考中進士,授祕書監校書郎。可是,他並不滿足於此,不久即投筆從戎,奔赴西北邊關,在蕭關、臨洮、碎葉等地軍營中,與將士們同甘共苦,並肩殺敵。他在《答武陵田太守》中寫道:「仗劍行千里,微軀感一言。曾為大梁客,不負信陵恩。」可見他與同時代的「少年詩人」一樣,也是俠骨錚錚,仗劍行天下的。他在《少年行二首》其二中有吟:「走馬遠相尋,西樓下夕陰。結交期一劍,留意贈千金。」是少年俠氣與報國情懷,再加上一身好武藝,使他與血染沙場的將士們同仇敵愾,感同身受。他的邊塞詩,既有悲歌慷慨(如「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又有柔腸百結(如「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裏愁」),表達自己的情懷,更為將士們歌唱!

其實,不獨高、岑、王、李等邊塞詩人,可以說初盛唐幾乎所有的詩人都擁有一定的武功(當然高低不同)和健康的體魄,所以他們出遊能射獵,行俠能拳腳,上前線能殺敵立功。如駱賓王,聞一多先生說他「天生一副俠骨,專喜歡管閑事,打抱不平,殺人報仇,革命,幫癡心女子打負心漢」。又如陳子昂,盧藏用《陳氏別傳》說他「奇傑過人,姿狀嶽立,始以豪家子,馳俠使氣」。

又如張說,雖與蘇頲並稱「燕許大手筆」,以詩人享譽文壇,且是一代名相,卻難掩其戎帥本色。開元元年(713 年),他曾獻佩刀與唐玄宗,暗示玄宗殺太平公主,平息了一場政治危機。開元七年(719年),張說「以右羽林將軍檢校幽州都督,入朝以戎服相見。帝大喜,授檢校幷州長史,兼天兵軍大使。」他軍功顯赫,「為文屬思精壯」,更為可貴的是「敦氣節,立然許,喜推藉後進,於君臣朋友大義甚篤。」


是不是武林高手不知道但他們都是帶劍或懂劍術的。

其實在宋之前,大部分所謂的文人都是有習武的,就算是傳統的儒家教育裏,也會強調射箭和騎術等武藝,在唐朝這種重武風的社會,能受教育者 ,多少也會些武藝,所謂的出武入相也是指唐朝時代的人才文武兼修。

現在對文人的形象多是來自宋朝,因為從宋朝開始重文抑武,以科舉來挑選文官,並用文官抑制武將。因為宋朝科舉已經算是平民入仕的唯一途徑,學子自然都是背誦四書五經, 而放棄了其他項目。

從宋之後,已經難看到一些文武相全的人物在歷史上發光,而宋之前的朝代,不說很多,但文武兼備的儒將之類的都是一把把的。


盛世唐朝,既重文亦尚武。詩人能彎弓射箭仗劍走天涯,將軍也能吟詩作賦書字畫。

傳說詩仙太白是劍道高手,曾在巴蜀執劍鬥盜寇。

詩聖杜甫是不是會劍術那就不得而知了,總不能憑一首《觀公孫大娘舞劍》就判定杜甫是劍客吧。


李白杜甫都不武林高手只是嚮往俠士們的天馬行空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的人生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