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丨紹興圖書館(ID:sxlibrary)授權發佈

  “

  大禹陵是我國東南久負盛名的勝蹟之一,位於紹興城東南會稽山麓,是華夏立國之祖大禹的安息處,但是在文革時期遭受了毀滅性破壞,而後的修復工作極其艱辛......

  陳老口述

  修復大禹陵是每位紹興人的念想,作爲文革後修復大禹陵的主要人員,陳惟於先生對此也是念念不忘。

  陳惟於,1925年出生,紹興城區人。曾歷任臨海、紹興等地稅局職員。1949年5月後任紹興市稅務局副股長、紹興市文管會工作人員、民革紹興市委會專職副主委、紹興市政協副主席等職。長期負責政協文史資料工作,曾參與編寫了《紹興市志》、《紹興市志簡編》等地方文史書籍。

  周恩來與族人在大禹陵

  紹興府中學堂學生大禹陵春遊留念

  1933年禹王廟新大殿落成盛況

  1933年禹王廟進行了重修,當時的紹興縣縣長是湯日新,他特別委託了金湯侯先生來負責這件事。那時候大殿裏有一副對聯是康熙皇帝撰的“江淮河漢思明德,精一危微見道心”。

  金湯侯

  金湯侯:(1888—1967),名城,字湯侯,紹興皋埠鎮人。他曾與地方人士發起並主持重修禹廟,同時與朱仲華等創辦稽山中學、浙江省立紹興醫院等。曾任第二、三屆省政協委員、省工商聯執委、市人民代表、市政協委員、市民革委員、市工商聯常委等職。

  禹王廟

  對聯是當時的浙江省省長張載陽親自寫的,他是全國很有名的書法家。字是顏體字,非常粗壯,寫好後金箔一貼金光閃閃,非常漂亮。大禹的像也從過去的坐像,改爲立像,因爲當時金湯侯先生叫人專程趕到蘇州請教過章太炎先生。章太炎說,大禹在會稽是爲治水而奔波,不能坐在那裏,所以改爲立像。

  禹王廟

  大殿用鋼筋水泥,仿古建築雙重檐歇山頂,四角翹起,相當雄偉,有26公尺高。斗拱、擡樑、額枋都是油漆彩繪。廊柱是二道漆之後,再是一道紅漆,金碧輝煌,畫棟雕樑。當時大殿造好之後紹興的城牆還未拆掉,南門外、稽山門外都有城牆,城牆上立起來向南看就能夠看到禹王殿的大殿,紅牆碧瓦,紅瓦棱棱。

  大禹陵在文革時期遭受毀滅性破壞

  文革初期,造反派認爲夏禹是一個帝王將相,而大禹是紹興帝王將相的頭,是牛鬼蛇神的頭,當時城裏的造反派趕到禹王廟把大禹的塑像用繩子把它拉倒,割下他的頭,裝在手拉車裏拉到城裏,再拉到汽車裏,禹王的頭放在汽車裏遊街,這是荒唐之舉。大禹割頭遊街之後,大禹陵禹王廟就在文革中荒廢掉了。

  曾經有一段時間造反派認爲禹王廟可以造農藥廠,所以計劃把圍牆都已經弄掉,當時周建人說禹王廟不能拆。造反派這才停止。生產隊把禹王廟的房子作爲倉庫用,堆稻草,堆麥稈草,堆油菜乾,那時的大禹陵圍牆全無,房子漏水,裏面滿是青芫苔,大殿背後野草有膝蓋那麼高,野兔出沒,非常荒涼。

  修復大禹陵

  修復破敗的大禹陵是個複雜的工程。第一步先立圍牆,買了2萬多磚頭,5分錢一塊,可惜磚頭不夠,於是把舊的磚頭儘量收集起來用。立好圍牆之後,開始一進一進的修。

  大禹陵新舊碑亭對比

  由於沒有大禹像,就去浙江美院請了3個教授,1個副教授,幾位教授住在大禹陵玻璃房裏設計,先塑石膏小像,小像通過塑大像,都是石膏像。就這樣住了好幾個月,完成了塑像。大禹陵的修復一共花了近兩年時間。大禹陵的碑亭現在有一個亭子,之前的亭子沒有了,連亭子旁的石板都被當地的農民撬走了。碑亭的碑還在那裏,後來照着從圖書館找到的一張老照片重新設計,大概花了1萬多塊錢,全部照老樣子修好。

  大禹塑像前後對比

  憶社會各界的幫助支持

  說起修大禹陵得到各方面的支持,陳老顯得非常激動,回憶起他當時去批木頭,說這是大禹陵用的,對方就說你自己去挑,非常支持。

  廟中石板

  文革時大禹陵裏面的石板都被撬走,石板的甬道如果用新的石頭鋪起來是不像樣的,要修舊如舊。這時候,陳老和紹興房管所的領導商量有沒有舊石板,對方說舊石板有的,要做什麼用?陳老說修禹王廟,於是免費支援,任陳老挑,而且叫了小工一車一車拉走。

  廟中樹林

  還有一件感人的事,大禹陵碑亭前面要有兩棵樹,古樹和古亭很相配,現在的兩棵槐樹來歷很是有趣。是從紹興朱仲華先生家裏挖來的,免費贈送。當時陳老找來工人,挖了非常大的一個坑,連泥一起從紹興城裏運到那裏,運費是500元,但朱仲華先生一分錢都不要。

  廟中松柏

  現在的碑亭走上去是松柏夾道,很漂亮的,那時候石板路還沒有,爛泥路,兩邊都是糞缸,糞缸旁邊都是農民種菜的自留地。這個路要修的時候,糞缸和自留地也要處理完成。面臨處理的時候,當地的老百姓說我們不要賠,一分錢都不要賠,糞缸自願拿掉。

  陳老感懷

  陳老對文革之後重修大禹陵的時候感觸是非常深的,在重修大禹陵的過程中,陳老最深刻的感悟是凡是得民心,大家都擁護的事情絕對是做得好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