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丨绍兴图书馆(ID:sxlibrary)授权发布

  “

  大禹陵是我国东南久负盛名的胜迹之一,位于绍兴城东南会稽山麓,是华夏立国之祖大禹的安息处,但是在文革时期遭受了毁灭性破坏,而后的修复工作极其艰辛......

  陈老口述

  修复大禹陵是每位绍兴人的念想,作为文革后修复大禹陵的主要人员,陈惟于先生对此也是念念不忘。

  陈惟于,1925年出生,绍兴城区人。曾历任临海、绍兴等地税局职员。1949年5月后任绍兴市税务局副股长、绍兴市文管会工作人员、民革绍兴市委会专职副主委、绍兴市政协副主席等职。长期负责政协文史资料工作,曾参与编写了《绍兴市志》、《绍兴市志简编》等地方文史书籍。

  周恩来与族人在大禹陵

  绍兴府中学堂学生大禹陵春游留念

  1933年禹王庙新大殿落成盛况

  1933年禹王庙进行了重修,当时的绍兴县县长是汤日新,他特别委托了金汤侯先生来负责这件事。那时候大殿里有一副对联是康熙皇帝撰的“江淮河汉思明德,精一危微见道心”。

  金汤侯

  金汤侯:(1888—1967),名城,字汤侯,绍兴皋埠镇人。他曾与地方人士发起并主持重修禹庙,同时与朱仲华等创办稽山中学、浙江省立绍兴医院等。曾任第二、三届省政协委员、省工商联执委、市人民代表、市政协委员、市民革委员、市工商联常委等职。

  禹王庙

  对联是当时的浙江省省长张载阳亲自写的,他是全国很有名的书法家。字是颜体字,非常粗壮,写好后金箔一贴金光闪闪,非常漂亮。大禹的像也从过去的坐像,改为立像,因为当时金汤侯先生叫人专程赶到苏州请教过章太炎先生。章太炎说,大禹在会稽是为治水而奔波,不能坐在那里,所以改为立像。

  禹王庙

  大殿用钢筋水泥,仿古建筑双重檐歇山顶,四角翘起,相当雄伟,有26公尺高。斗拱、擡梁、额枋都是油漆彩绘。廊柱是二道漆之后,再是一道红漆,金碧辉煌,画栋雕梁。当时大殿造好之后绍兴的城墙还未拆掉,南门外、稽山门外都有城墙,城墙上立起来向南看就能够看到禹王殿的大殿,红墙碧瓦,红瓦棱棱。

  大禹陵在文革时期遭受毁灭性破坏

  文革初期,造反派认为夏禹是一个帝王将相,而大禹是绍兴帝王将相的头,是牛鬼蛇神的头,当时城里的造反派赶到禹王庙把大禹的塑像用绳子把它拉倒,割下他的头,装在手拉车里拉到城里,再拉到汽车里,禹王的头放在汽车里游街,这是荒唐之举。大禹割头游街之后,大禹陵禹王庙就在文革中荒废掉了。

  曾经有一段时间造反派认为禹王庙可以造农药厂,所以计划把围墙都已经弄掉,当时周建人说禹王庙不能拆。造反派这才停止。生产队把禹王庙的房子作为仓库用,堆稻草,堆麦秆草,堆油菜干,那时的大禹陵围墙全无,房子漏水,里面满是青芫苔,大殿背后野草有膝盖那么高,野兔出没,非常荒凉。

  修复大禹陵

  修复破败的大禹陵是个复杂的工程。第一步先立围墙,买了2万多砖头,5分钱一块,可惜砖头不够,于是把旧的砖头尽量收集起来用。立好围墙之后,开始一进一进的修。

  大禹陵新旧碑亭对比

  由于没有大禹像,就去浙江美院请了3个教授,1个副教授,几位教授住在大禹陵玻璃房里设计,先塑石膏小像,小像通过塑大像,都是石膏像。就这样住了好几个月,完成了塑像。大禹陵的修复一共花了近两年时间。大禹陵的碑亭现在有一个亭子,之前的亭子没有了,连亭子旁的石板都被当地的农民撬走了。碑亭的碑还在那里,后来照着从图书馆找到的一张老照片重新设计,大概花了1万多块钱,全部照老样子修好。

  大禹塑像前后对比

  忆社会各界的帮助支持

  说起修大禹陵得到各方面的支持,陈老显得非常激动,回忆起他当时去批木头,说这是大禹陵用的,对方就说你自己去挑,非常支持。

  庙中石板

  文革时大禹陵里面的石板都被撬走,石板的甬道如果用新的石头铺起来是不像样的,要修旧如旧。这时候,陈老和绍兴房管所的领导商量有没有旧石板,对方说旧石板有的,要做什么用?陈老说修禹王庙,于是免费支援,任陈老挑,而且叫了小工一车一车拉走。

  庙中树林

  还有一件感人的事,大禹陵碑亭前面要有两棵树,古树和古亭很相配,现在的两棵槐树来历很是有趣。是从绍兴朱仲华先生家里挖来的,免费赠送。当时陈老找来工人,挖了非常大的一个坑,连泥一起从绍兴城里运到那里,运费是500元,但朱仲华先生一分钱都不要。

  庙中松柏

  现在的碑亭走上去是松柏夹道,很漂亮的,那时候石板路还没有,烂泥路,两边都是粪缸,粪缸旁边都是农民种菜的自留地。这个路要修的时候,粪缸和自留地也要处理完成。面临处理的时候,当地的老百姓说我们不要赔,一分钱都不要赔,粪缸自愿拿掉。

  陈老感怀

  陈老对文革之后重修大禹陵的时候感触是非常深的,在重修大禹陵的过程中,陈老最深刻的感悟是凡是得民心,大家都拥护的事情绝对是做得好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