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大禹這個人。不光是大禹,堯舜禹都有,只不過他們都被神化了。實際情況如下:

堯,古唐國人,中國上古時期方國聯盟的首領,五帝之一。13歲的時候被封於陶,15歲的時該被改封於平陽,號為陶唐氏,20歲時,升為天子,定都平陽。

舜,姚姓,生於姚墟,中國上古時期部落聯盟首領,被後世尊為帝,三皇五帝之一。據傳,舜在位39年,死千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疑山。

大禹,為夏朝開國君王,因治理洪水功高過天而廣受世人傳頌。相傳,大屬因治理黃河之功而受舜的禪讓而繼承了帝位,定都陽城,國號為夏,他將中國劃分為九州,死後葬於會稽山。

由於年代久遠,缺乏文字記載,上述事件與實際情況存在一定的出入。


堯舜禹可能都是神,不是真實的歷史人物,所以也談不上是所謂的部落聯盟或其領袖。

由於缺少出土文字這種第一手的實證材料,任何關於堯舜禹身份的觀點都只能定性為假說或者理論。 陶寺遺址,所謂的「堯舜之都」,也並沒有出土足以證明這個稱號的實錘證據。朱書陶文那兩個符號是「文邑」還是「文堯」,爭議很大。所謂「觀象臺」是不是真的觀象臺,存疑。就算是觀象臺,也不一定就一定是堯所作。相反,陶寺文化晚期發生的暴力戰爭痕跡,無論是石茆所為,還是「下犯上」,和史書記載都無法對應。陶寺文化衰落之後整個晉南地區荒蕪二三百年的情形,後世文獻也無法解釋。因此,把陶寺遺址對應到堯舜,也只能停留在假說的程度,不能證明其為信史。

考察堯舜禹傳說,不可以繞過的是上世紀初古史辨學派顧頡剛先生的一系列論述。不管現在有人如何鼓吹走出疑古時代,層疊造史的分析仍然成立。近年發現的遂公盨銘文,如果真是西周早期之物,其文字反映出來:1)大禹當時的形象更接近開天闢地的人神,治水還不是重點;2)大禹直接受命於天,沒有提到堯舜,也沒有提到大禹之父鯀,與舜命禹治水之說差異甚大,說明西周早期還沒有堯舜一說,或者即使有也與大禹沒有關係,不屬於同一個系統。遂公盨的意義不在於證明瞭大禹的存在,只是提前了大禹傳說的產生時間,並且從一個側面更有利於顧頡剛先生關於堯舜傳說晚於大禹傳說,越晚近造史越早的觀點。

先不說堯舜,我們先看大禹的傳說。顧頡剛先生分析,大禹最早是傳說中的神,後來經過了一個「神話歷史化」的過程,從神變為了古史中的帝王。從遂公盨銘文以及古文字分析的情況來看,此說當立。那麼,大禹的神話又是如何來的呢?顧老並沒有分析。誠然,神話是最難以考證的,不過我們可以從比較文明研究的角度做一番探究。 人類歷史上最早的一部史詩當屬吉爾伽美什史詩,從兩河流域出土的諸多泥板文書中可以找到吉爾伽美什史詩的很多個版本,從中重建的信息可以看出,吉爾伽美什屬於半神半人的形象,既有人的屬性(國王、初夜權)、也有神的屬性(與神獸搏鬥、施奇蹟)。吉爾伽美什可能是「歷史神話化」,而薩爾貢則是「神話歷史化」,那麼,在古老的口述歷史或者文學傳統裏,神話和歷史兩者往往是不能有效區分的。神話可能有其真實的歷史原型。

「歷史」也不可避免混入神話的部分。從人類先人的思維模式中,這並沒有什麼問題,人——神完全可以相互轉化。他們並沒有「歷史真實性」的概念,也不可能苛求他們不在傳播過程中混入自己的想像。 從比較文明研究的視角,再來看大禹傳說。我認為很可能大禹也是類似吉爾伽美什那樣的原始英雄人物,其原型是一個或幾個英雄人物疊加而成,並在後世儒家文獻中逐步剝離了神的屬性,更接近於人王。

我們要看到堯舜禹之間禪讓的故事與大禹之子啟建立夏朝的「歷史」是緊密相連的。之前兩代的舉賢不舉親的禪讓,是為了映照啟開始傳子傳孫的私家王朝。假設沒有堯舜禪讓這一說,大禹傳位於子就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後世為他們加上了黃帝等幾代祖先之間就都是父傳子。)

啟開創夏朝與堯舜禪讓很可能是在同一次「修改」中加到大禹傳說前後的。不僅堯舜禪讓可能是傳說,啟開創夏朝很可能也是後來才與大禹聯繫在一起的。這從另一方面也可以得到證明,大禹最早是神的屬性,其歷史不可考,大禹的直系後代很可能在這個神話中是缺失的,後世的人王有動力認祖歸宗將自己的祖先說成是大禹,但這種嫁接的最初幾代尤其是第一代啟很可能是編造的。

也就是說,我們熟知的夏朝世系,尤其是最初幾代很可能是通過嫁接神話而成,與先周最早幾代祖先可靠性很低的道理相同。大禹、夏及其王系不見於商代甲骨文(不是說商時代就一定沒有大禹或夏的傳說或記載,而是目前的確沒有發現),是周人自認華夏之後。因此我們可以假設,關於大禹和夏的一系列傳說或者文化記憶都是由周人傳承的,由於周人早期並沒有文字,這種傳承應該是通過口述形式代代相傳的。

周人自稱源自晉南,後混入戎狄之間,那麼很自然地,就要把夏或者大禹的地望放在晉南地區。如果周對自身來源的說法是假託而他們其實就是戎狄之後,那麼關於大禹或者夏的文化記憶就應該更靠西,陝西、甘肅都有可能。後世文獻說大禹起於西羌,是同一個邏輯。

那麼,堯舜傳說從何而來?這方面線索的確不多。從孔子已經知道堯舜來看,最晚不晚於春秋時期堯舜已經與大禹傳說掛鉤。個人看法,也許要從傳說中堯舜的出身之地找端倪。史書中多言堯舜為東夷之人,可以大致鎖定堯舜傳說的來源是山東一帶的齊魯等國。 大禹傳說與堯舜傳說是兩個不同地區的神話系統的結合。大禹傳說來自周人的文化記憶,偏西;而堯舜傳說來自東夷系統,偏東。相對而言,大禹傳說傳承更深厚一些,異說較少;堯舜傳說則相對薄弱,因此才會出現戰國晚期推翻禪讓說代之以暴力更替的現象(古本竹書紀年、韓非子等)。 最後總結一下,堯舜禹傳說的來源和產生時間是不同的。是神話和歷史的混合體。

從比較文明研究角度,大禹的原型可能是史前的英雄人物,並非人王,因此也不是什麼部落聯盟首領,堯舜傳說更晚近一點,文學成分可能更高,與真實歷史差距較大,其原型為何更不可考,指代某一部落聯盟的可能性很小。個人猜測,在原東夷地區,流傳兩個部落首領之間和平權力傳遞的故事,可能性是不小的。如此則堯舜原型是人而不是部落的可能性更大。


堯舜禹,就是4千年前,不幸碰到黃河泛濫的3個倒黴盟主。所以,唐堯才會自發禪位給虞舜,虞舜才會自發禪位給夏禹。

倒不是因為道德婊,而是因為洪災難受,坐上中原盟主的帝位,壓力太大,甚至已經達到了捨棄帝位的程度。

為什麼姒禹的爸爸姒鯀會被處死?因為治水失敗。所以,帝王只能把鍋甩給治水臣子。姒禹子承父業,純屬被迫。

所以說,不要小瞧羣眾的力量。姒鯀治水失敗,如果唐堯虞舜不處死他,羣眾就會推翻堯舜。大禹13年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並不是道德犯,而是怕死。

不過,大禹治水一旦成功,羣眾會把他推上盟主帝位。那麼大的功勞,虞舜的兒子商均,就算反抗,也是白搭。

在夏禹之前,其實也是家天下。比如顓頊繼承軒轅的帝位,比如唐堯兒子丹朱,阻止虞舜禪位,都是證據。夏禹之後,洪災沒了,也就沒必要禪讓了,重拾家天下的傳統吧^_^


歷史上當然有大禹這個人,堯舜肯定也是存在的。

在司馬遷的《史記》有很多的記載。《史記》無論是在藝術欣賞還是在史料的記錄上都有極其重要的歷史價值。更是被魯迅先生評價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把中國的最早的歷史從皇帝三皇五帝開始,把中國的古歷史以文字的形勢躍然紙上,讓後世的子孫可以一覽先輩們的儀容和他們的生活場景。

司馬遷作為一個史學家,行文作傳嚴謹是最基本的素養。每記錄一段歷史都會有很多東西來佐證。司馬遷也是出生在史官的世家,父親司馬談就是西漢有名的史學家,對司馬遷的成長教育影響很深,司馬遷年輕的時候,經常在外出遊,尋訪全國各地,聽當地人講述歷史故事,及名勝古蹟。可以說是「江山留勝地,我輩復登臨」,以表示對先輩人的感懷。

「帝堯者,放勛。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雲。富而不驕,貴而不舒。黃收純衣,彤車乘白馬。能明馴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萬國。」

「舜,冀州之人也。舜耕歷山,漁雷澤,陶河濱,作什器於壽丘,就時於負夏。舜父瞽叟頑,母嚚,弟象傲,皆欲殺舜。舜順適不失子道,兄弟孝慈。欲殺,不可得;即求,嘗在側。舜年二十以孝聞」

「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鯀,鯀之父曰帝顓頊,顓頊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黃帝。禹者,黃帝之玄孫而帝顓頊之孫也。」

他們都是有非常好的德行和很大的功勞,被當時的人們所尊敬。在那個生產力不發達,沒有文字的時候,一個人的所作的事情就會被大家傳送。這就像一個人的高度,有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自身的能力,第二部分是自己的吹捧與包裝,第三部分是周邊人的讚譽。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之下,有人能夠振臂高呼,帶領大家戰勝自然的困難,走向好日子。能做到這樣的人,自然很是得到大家的擁護和熱愛,堯舜禹在歷史的背景下就是這樣的人。

蒼穹浩茫芒,萬劫太極長。

麻姑垂兩鬢,一半已成霜。

天公見玉女,大笑千億場。

這是浩瀚宇宙給人們的思考和展望,我們在歷史的長河中,只是一瞬。堯舜禹的時代距離我們太過遙遠,只能通過傳說和有限的歷史記載,一窺當時的場景,放飛想像。

在後來的傳頌中被大家神話了,後來的人們不免會懷疑他們的存在。

自從倉頡造字之後,中國的文化不老,歷史長存,文字的魅力依舊。那鮮活的歷史人物,永遠讓人深刻。

人生漫漫,願你歸來仍是少年。我是曹城少年,祝你順心康健。


大禹和堯舜在史記中是有記載的。 《史記》取材相當廣泛。當時社會上流傳的《世本》、《國語》、《秦記》、《楚漢春秋》、諸子百家等著作和國家的文書檔案,以及實地調查獲取的材料,都是司馬遷寫作《史記》的重要材料來源。特別可貴的是,司馬遷對蒐集的材料做了認真的分析和選擇,淘汰了一些無稽之談,如不列沒有實據的三皇,以五帝作為本紀開篇,對一些不能弄清楚的問題,或者採用闕疑的態度,或者記載各種不同的說法。由於取材廣泛,修史態度嚴肅認真,所以,《史記》記事翔實。 《史記》作為24史之首,和拋棄沒有歷史痕跡的三皇時期,以有歷史痕跡的五帝作為開篇,那麼史記的內容是有據可循的,是比較可信的。 帝堯者,放勛。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雲;富而不驕,貴而不舒。黃收純衣,彤車乘白馬。能明馴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萬國。 堯崩,三年之喪畢,瞬讓闢丹朱於南河之南。諸侯朝覲者不之丹朱而之舜,獄訟者不之丹朱而之舜,謳歌者不謳歌丹朱而謳歌舜。舜曰「天也夫!」而後之中國踐天子位焉,是為帝舜。 帝舜薦禹於天,為嗣。十七年而帝舜崩。三年喪畢,禹辭闢舜之子商均於陽城。天下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於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國號曰夏後,姓姒氏。 以上三段為史記的原文,真實記載了堯舜禹三位帝王。 關於五帝的記載不同的文獻有不同,但是堯舜的記載確是相同的。 黃帝、顓頊、高辛、唐堯、虞舜:出自《世本》、《大戴禮》、《史記》、《五帝本紀》

黃帝、少昊、顓頊、高辛、唐堯、虞舜:出自《中候敕省圖》、《曲禮正義》等典籍;

少昊、顓頊、高辛、唐堯、虞舜:出自《尚書·偽孔傳序》、《帝王世紀》等典籍。綜上,大禹和堯舜是真實存在的。


大禹,大即夏,禹即萬,夏和萬都似蠍子???之形,大禹就是蠍子王,傳說的大禹治水治的是尼羅河。

大禹由【黃熊】所化,或大禹化為黃熊其實是一回事,黃是黿的俯視圖形(側看為姬的臣),熊是上龍下三點,讀ni,廣東江門有熊子塔,傳說為三足鱉(黿),也被稱為金鰲(魚龍,在常州天寧寺為觀音菩薩的坐騎,在西遊記為金魚、金色鯉魚)。一般來說三足指三足烏,即太陽鳥。黃熊是黿(軒轅黃帝)和三足烏(炎帝)的合體,其實就是鯤鵬的合體。在西方稱為棲枝、貝希摩斯和利維坦。

那麼我們的炎黃和古埃及之間到底是個什麼關係,大禹到底是跑到埃及的中國人還是跑到中國的埃及人?《竹書紀年》記載為「黃帝至禹,為世三十,禹立四十五年。」真實情況怕只能去問上帝了。

再來猜猜【堯】,堯應該是夭、妖、姚,「桃之夭夭」取「桃」的音tao,後寫為陶唐,陶唐是分讀(如乾讀為「祁連」),西遊記的大唐其實是指的陶唐。「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堯是華人之祖,是女性。

附:山海經、西遊記是中國遠古史,山海經中的距離「裏」是指年,而西遊遊的是時間,是歷史。以空間顯示時間,這也是中國畫的核心特徵。


多個古代文獻都有記載,大禹建立了中國第一個朝代夏朝。禹姓姒名文命,是黃帝的後裔,顓頊的六世孫。因治理黃河流域的水患有功,天下臣服,接替舜擁有了天下,成為夏朝開國君主。

堯姓伊祁號放勛,是帝嚳(姬俊)之子,母親是慶都。堯13歲被封於陶(今山西襄汾縣陶寺鄉),輔佐摯(帝嚳長子)。堯15歲時被改封於平陽(今山西臨汾),號陶唐氏。堯20歲時代摯為天子,定都平陽。後來堯年老,舜繼位。

舜姓姚名重華,是黃帝九世孫。舜繼承堯的帝位,建都蒲阪(今山西永濟市),國號"有虞"。舜在位三十三年,由禹繼承了帝位。

關於舜接替堯、禹接替舜的帝位,古代文獻一種說是"禪讓"、"能者居帝位",儒家認同此說法;而《竹書紀年》等古代文獻卻記載,是以血腥的方式實現的帝位交換,堯晚年,舜囚禁了堯,武力奪取了帝位;同樣禹也以武力從舜的兒子商均手中奪取了天下。


關於禹是否確有其人,古史辨派曾經提出過懷疑。近代的疑古派學者認為,歷史上並沒有大禹,禹是由神人格化化為人,其本源是一條蟲。其主要依據是《說文解字》中把禹解釋為蟲,又解釋說「禹」的下半部分是「獸足蹂地」,合此二字的含義很像蜥蜴。而傳世青銅器上「螭」的紋飾,正是蜥蜴的形狀,因此禹有出於九鼎紋飾的可能

禹的父親是鯀,《說文解字》中鯀是一種大魚,《國語》說鯀化作黃熊入水,是一種水物,《淮南子》說禹化為黃熊,所以禹和鯀都為一種水物。《天問》《山海經》說鯀死後三年屍體不腐,用刀剖腹生出禹。另外大禹治水中,水族生物對他幫助甚多,所以說禹是水物也不足為奇。

因此,也有人根據神話學原理進行推論,認為禹既不是神也不是具體的人,而是一個以蟲為圖騰的部落。


有堯舜禹其人


關於三皇五帝,其中關係是怎麼樣的,我簡單的整理過,我只摘取一部分,如圖,

但有一詞需要了解一下,禪讓,堯帝為部落聯盟首領時,四嶽推舉舜為繼承人,堯對舜考覈三年,後讓他代行天子之政。堯死後,舜繼位,後來他用同樣的方式,經過治水考驗,推舉禹為繼承人。禹繼位後,又舉皋陶為繼承人,皋陶死後,有又以伯益為繼承人。這種古代部落聯盟推選領袖的制度,史稱「禪讓」。禹死後,禹的兒子啟,以父傳子的方式繼承了王位,以就歷代相沿。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