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商人懷疑在中藥飲片包裝內魚目混珠。

本港中藥產品規管混亂,《星島日報》繼早前揭發衛生署疑安排多輪測試,放生有問題的中藥材後,原來由醫管局中央採購的中藥飲片,品質監管同樣漏洞重重。《星島日報》取得醫管局旗下中醫診所的中藥飲片包裝,發現部份包裝簡陋,包括以全透明膠袋包裝及標籤資料不全,明顯不符GMP要求。行內人踢爆,有人看準醫管局對包裝的監管鬆散,於是在內地批發市場買入平價中藥,再以「拆包」甚至是「調包」的形式,在符合GMP要求的中藥材內,混入劣質貨,成本大減一半。有批發商不諱言,劣質貨情況普遍,相信已流入全港中醫診所。

GMP中藥飲片包裝比對。

中藥飲片是指經過初步加工後,直接用於配方的中藥。醫管局每年均有就旗下中醫診所逾500種中藥飲片的供應公開招標,並列明多項要求,包括產品須達到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範(GMP)標準,惟行內人踢爆,局方只要求供應商入標時提交GMP證書,收貨時卻疏於監管,令不法商人有機可乘,承標後在產品摻雜非GMP認證的中藥材,使劣質藥材流入中醫診所,影響病人用藥安全。

資料圖片

記者取得供應醫管局旗下中醫診所的中藥飲片,發現產品僅以全透明膠袋包裝,再貼上一張以繁體字列印的標籤,載有產品藥名、產地、批號及生產商,其中產地一項以「Product of 四川」敍述,看似簡陋。向內地GMP生產商採購中藥多年的批發商負責人陳先生(化名)直言,此產品單從包裝已可看出並非來自GMP廠房,更懷疑中藥飲片已混入劣質貨。

獲GMP認證的中藥材生產標準嚴格,連包裝亦有一定要求。綜合業界說法,主要可從3方面發現問題。首先,產品包裝上會印有供應商及生產商的名稱;此外,曾多次中標的中藥飲片供應商負責人李小姐(化名)亦指出,內地GMP廠不會使用全透明膠袋包裝,而是以彩色塑膠袋包裝,而包裝袋在製作時亦有質量化驗單,確保包裝袋不易影響藥物質量;陳先生亦指出,標籤會以簡體字列出藥名、產地等資料,更有品質檢測認證蓋印,證明產品出貨前經檢驗及格。

翻查內地《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中藥飲片包裝必須印有或貼上標籤,包括註明品名、規格、產地、生產企業、產品批號、生產日期,部分飲片更須註明藥品批准文號。另外,內地GMP生產商亦須記錄原料採購、生產、檢驗、銷售等資料,以供日後追溯生產及銷售過程。

袁先生(化名)任職的公司,目前有向醫管局供應中藥飲片,他透露,行內以「拆包」形容不良業界將劣質貨混入GMP貨的做法,並知悉有人從內地批發市場購入大批平價中藥,到港後混入GMP貨內,經重新包裝後再運往醫管局旗下的中醫診所,「有些甚至是『調包』,只有平價貨,沒有來自GMP廠房的中藥。」他指出,通過「拆包」及「掉包」的過程,不良業界的中藥來貨價,較其公司便宜一半或以上,「所以他們可以用很低的價錢中標,我們完全無辦法爭。」陳先生亦指,有些不獲品質檢測認證的藥材,便會在農產品市場以低價出售,「這些劣質藥材往往會流入香港或東南亞地區。」

中藥業界踢爆,不少供應醫管局旗下中醫診所的中藥飲片,疑被摻雜來自非GMP生產商的劣質貨。資料圖片

袁先生續說,雖然醫管局要求供應商在包裝列明藥名、批次編號及生產商名稱,但前綫人員不懂分辨GMP包裝要求,即使冒牌貨偽造標籤並重新包裝,亦容易魚目混珠:「如果是真的GMP貨,可以通過批次編號找回產品來源及生產流程記錄,一查就知道有問題,但以我所知沒有人查過。」

目前衛生署雖有抽查市面上的中藥,但袁先生指出,其抽查重點是藥物重金屬及農藥殘餘有否超標,而非包裝,因此醫管局須自行確保來源:「現在等於在賭運氣,大家以為醫管局的中藥有GMP認證,掉以輕心,未有人食完藥出事就繼續無規管。」

資料圖片

立法會議員黃碧雲認為事態嚴重,並指出中藥飲片被「拆包」或「掉包」,有可能涉及詐騙行為,醫管局須正視,並要求供應商交出單據,追蹤來源。她又對醫管局僅於標書列明中藥飲片須獲GMP認證,卻無有效措施監管來源表示詫異:「即是靠個信字,管得很求其。」

醫管局則重申,局方設有既定機制監察中藥產品的品質,確保用藥安全,但沒有提及機制細節,亦無回應曾否發現中藥飲片被「拆包」或「調包」的情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