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 Colors 同一作者的作品。不過其實原作漫畫很蘿莉,但感覺動畫就變成百合了……

繼續上篇

9. Psychiatry, Psychopathology: Philosophy of/and

心靈哲學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或者說主流視野都集中在正常人清醒的意識狀態(當然也研究 animal or artifical consciousness),與之相對的很多情況都有意無意被忽視了,其中就包括了各種精神疾病 (mental disorders)。

philosophy of psychiatry 是研究各種和精神疾病相關哲學問題的哲學領域。它的內容有三個部分:一是作為一種具體科學哲學,研究它的定義、範圍、分類等問題;二是研究相關的倫理學考慮,比如精神疾病的 care 和 cure 中的很多倫理問題;最後一個是我最關注的,研究它對於我們的心靈哲學可能的 implications 或者限制,反過來心靈哲學的資源也可能幫助 philosophy of psychiatry。

psychiatry 是一個跨學科研究領域,除開哲學,很多的心理學、醫學研究集中在這個課題上,甚至有專門期刊。

歷史背景:

在歷史的很長一段時間裡,精神疾病都被認為和宗教或者巫術之類的東西相關,這無疑是非常遺憾的。Karl Jespers 1913 的工作標誌著 psychiatry 正式得到承認和具體研究,作為一個當時的新興領域,Jespers 的很多想法明顯受到哲學的影響。在這之後,一些現象學家開始使用他們的理論工具研究精神疾病 (Jespers 本人挺喜歡 Hegel 的,他對這些現象學研究很不滿,順便,他也不喜歡 Freud)

對於分析哲學而言,從心靈哲學興起的 60 年代起,一些哲學家可能會在討論某些問題時引用一些 mental disorder 的病例作為論據,但這些討論非常零散,而且並不必要。對 philosophy of psychiatry 的現代和系統研究開始於相關科學研究系統化之後,發生在大約上世紀 90 年代到本世紀初。而到了 2010s,相關的系統工作開始湧現出來。

個人評價:

  • 就 philosophy of psychiatry 對於心靈哲學的啟示,最典型的考慮都和 rationality, self-consciousness 以及 personal Identity 相關。除此之外例如一些考慮涉及 mental action;各種 agnosia 對知覺相關考慮做出了很多限制;autism 和 ohter minds 等等。特別的,很多 mental disorder 對各種 theories of consciousness,尤其是 HOT 和 self-representional theory of consciousness 提出了挑戰。
  • 作為一個跨學科工作領域,philosophy of psychiatry 它的三個組成部分都和相關的科學有著密切的關係。同時,它也有很明顯的實踐意義。
  • 除開各種 psychopathologies,各種腦損傷患者,以及各種 altering states of consciousness 都 deserve 更多關注,它們和 philosophical psychiatry 一樣,也可以分為相同的三個部分供於哲學研究。
  • 這些研究目前來看不僅邊緣(對於心靈哲學),而且很零散,希望未來的研究能夠更加 unified。

Further Reading:

這一塊的文本非常多,但我個人對這個課題不很熟悉,所以並不能提供很多閱讀建議

Rocco J. Gennaro Consciousness and Psychopathology in Rocco J. Gennearo <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Consciousness> 2017 我知道的最好的一篇算是綜述性的文章,主要關注 psychopathology 對於心靈哲學研究的影響

G. Lynn Stephens & George Graham Philosophical Psychopathology and Self-Consciousness in Susan Schneider & Max Velmans <The Blackwell Companion to Consciousness> 2017 主要是和 self-consciousness 相關的介紹

K. W. M. Fulford, Martin Davies & George Graham (eds.) <The Oxford Handbook of Philosophy and Psychiatry> 2013, 這本 handbook 收錄了多達 73 篇文章,超過 1000 頁,介紹了相關的幾乎一切考慮,包括精神病學研究的歷史概念範圍等,而且每個 section 都有一個獨立的 introduction,尤其是這本書非常強調這些問題和哲學之間的關聯。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這本書還是 Oxford Press 的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in Philosophy and Psychiatry> 系列的一本,這個系列已經出了超過 30 本,不過我自己也都沒看過…

Rocco J. Gennaro <Disturbed Consciousness: New Essays on Psychopathology and Theories of Consciousness> 2015,這本論文集的所有文章都是從一些 mental disorder(s) 出發討論某種 theory of consciousness,其中 introduction 的 第四部分簡單介紹了很多 of philosophical interest 的 psycholpatiologies,挺值得一看的。另外有必要說的是,這本是 MIT Press 的 <Philosophical Psychopathology> 系列的一本,這個系列我也只看過這一本…

10. Unity of Conciousness

關於我們的意識,一個很符合直觀的想法在於它是統一的,至少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我們不僅僅獨立的看到、聽到、聞到各種事物,與之相對,我們同時以不同方式感受到這些不同的事物 (東西聲音味道等);除了知覺,還有很多認知以及 agential states,它們不是被我們分別獨立的意識到,而是以一種統一的方式被意識。

支持這樣的想法的議題我們稱作 the unity of consicousness thesis。嚴格意義上有很多不同的 unity of consciousness theses, 不同學者會給出不同的區分和術語,而這些區分目前還沒有共識。譬如說我們既討論我們的 phenomenology 是否是 unified,也討論我們的 intentionality (representational states) 是否是 unified,我們還討論 phenomenology 和 intentionality 二者是否是 unified;我們既討論那些意識狀態是否是 unified 的,也討論那個 experiencing subject 是否是 unified 的。特別的,unity of consicousness thesis 可以區分 at a time 和 across time 兩種。

關於 unity of consciousness 這個問題,學術界關心的問題包括到底什麼是所謂的 unify,意識是否是 unified (而這個議題又可以加入模態考慮),如果是我們應該如何解釋它等等。

歷史背景:

自笛卡爾時代以來,unity of consciousness thesis 在哲學上就一直極其重要。笛卡爾認為這個議題支持了他的 substance dualism。康德第一個將這個議題和 self-consciousness 嚴格區分開,而 unity of consciousness 則是他整個先驗論證的一個重要起點(所謂的統覺)。在 Thomas Reid, William James,Franz Brentano 等眾多哲學家那裡這個課題都得到了不同形式的 endorsement;而 Hume 可能是歷史上少有的這個議題的反對者。

分析哲學對這個課題的關注起始於 Strawson, Bennett 等學者從上世紀 60 年代起對 Kant 的研究工作,在 Thomas Nagel 1971 那裡也有一些討論。但當代討論從大約 90 年代發生井噴,其中包括 Andrew Brook 1994, Barry Dainton 2003, Michael Tye 2003, Alex Bayne 2010 等等。

個人評價:

  • unity of consciousness, 下接 sensory binding/integration, 上承 self-consciousness。同時,它和 attention,rationality, distinction between conscious and unconscious states, relation between phenomenoloogy and intentionality 等問題關聯。
  • 除此之外,一些腦損傷或者 mental disorders 會給這個問題的思考提供很多資源與限制;同時,這個課題本身也有很多科學意義和相關的科學研究,比如 NCC (neural correlates of consciousness) 相關的研究;並且它還和實驗心理學的方法論問題相關。

Further Reading:

Eliazabeth Schechter The Unity of Consciousness in Rocco J. Gennearo <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Consciousness> 2017 我知道的最好的一篇入門級材料,對問題各個角度的介紹詳細而細緻,必讀

David Chalmers & Tim Bayne What is the Unity of Consciousness in David Chalmers <The Character of Consciousness> 2010 一篇很 Chalmers 的文章:長但邏輯清晰,概念多而富於技術化,必要程度的中立

Axel Cleeremans <The Unity of Consciousness: Binding, Integration, and Dissociation> 2003 專題論文集,包含哲學和心理學工作

David Bennett & Chris Hill <Sensory Integration and the Unity of Consciousness> 2014 兩個相關主題的論文集,但這本只是分為兩部分分別關涉兩個課題,並沒有很多關聯和統一的考慮。以及同樣包含哲學和心理學工作

11. 4E Cognition

傳統認知科學 (大約上世紀 70-90 年代初)對於認知的主流解釋是 computational theory of cognition/mind (CTM),主張所謂認知是完全由大腦(或大腦的某些部分)實現的,並且是完全通過計算實現的的(通用圖靈機假設)。認知是一個黑箱過程,和承載它的身體,所處於的環境以及 motor control 都是無關的(後者僅作為這個黑箱的輸入或輸出)。這個想法直到今天仍然為很多認知科學家所支持。不過從 90 年代初起,4E cognition,尤其是 embodied cognition 作為一股新思潮對傳統認知科學的這一主流假設提出了劇烈的批評。

所謂的 4E 包括 embodied, embedded, extended 和 enacted。和傳統認知科學不同,它們都強調身體、環境以及它們(包括大腦)之間動態的交互過程對於認知的重要作用。它們不僅僅是作為認知過程的輸入和輸出,事實上它們可以對認知產生影響及限制或者它直接參与到認知過程的構成中(對於這些課題的具體主題,不同學者的意見不同,詳見 Lawrence Shapiro 2011)。在一些時候我們也會把 situated cognition 放到和 4E cognition 並列,有時不會,事實上它們,以及這 4 個 E 自己相互之間的區別實際上也未必清晰(所以,一定不要糾結於到底 embodied 和 enacted 有什麼區別)。

4E cognition 的很多思想對傳統認知科學,包括 AI 研究提出了挑戰。很多學者從各個角度,無論是哲學思辨、實驗心理學還是社會和文化研究來驗證它的合理性,大家也研究這些思想對於很多已有研究和問題可能的啟示和影響。但必須要指出的是,仍然有很多學者,包括哲學家和科學家都認為 4E cognition 的很多相關研究是被嚴重 overestimated 的,他們可能仍然支持傳統認知科學或其他關於認知的理論。但無論如何,4E cognition 加深了我們對這些問題的反思。

歷史背景:

關於 embodiment 這個想法在哲學史上的一些考慮可以參考 Justin E. H. Smith <Embodiment: A History> 2017。在當代最早關注到身體對於心靈或者認知的重要性的考慮是一群現象學者,尤其是 Merleau-Ponty。J. J. Gibson 1966, 1969 的一些經驗性工作,也就是 ecological psychology 算是相關的早期探索。

當代討論起始於 Francisco J. Varela, Evan Thompson & Eleanor Rosch <The Embodied Mind: Cognitive Science and Human Experience> 1991 (前兩三年剛出了第二版),這本書是相關領域的開山之作,embodied 和 enactive cognition 的概念都來源於此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蓋上名字這本奇書肯定會被很多知乎人士當做民科民哲作品)。這之後的工作就太多了,無論是哲學、認知科學還是社會學方向。由於太過熱門,這塊的研究水平很多參差不齊,魚龍混雜。

Extended mind thesis 則起始於 Andy Clark & David Chalmers The Extended Mind 1998。

個人評價:

  • 4E cognition 對於傳統心靈哲學的幾乎所有問題和考慮都提出了新的角度。譬如說 mind-body problem, bodily awareness,the boundary of mind, distinction between perception, cognition and action, agency and self, other minds, concept acquistion and possession, memory and imagination, mental representati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等等。
  • 4E cognition 的應用太廣泛了,或者說關於它的應用的研究太多了,涉及方方面面 (譬如說 Yann Coello & Martin H.Fischer <Perceptual and Emotional Embodiment> <Conceptual and Interactive Embodiment> 2016)。即使我們把考慮限制在哲學中情況也是這樣,比如各種 act-based theories of perception, enactivism in sense-making and communication,把 extended cognition thesis 用於認識論 (例如 J. Adam Carter, Andy Clark, Jesper Kallestrup (eds.) <Extended Epistemology> 2018, <Socially Extended Epistemology> 2018) 等等。
  • 4E cognition,雖然名稱中有 cognition,我們有時也談論 4E mind (嚴格意義上 cognition 和 mind 不是一回事),並且它們也可能可以應用於 perception, emotion, action 等各個和心靈相關的考慮中。
  • 4E cognition 的經驗研究,由於很熱門,很多都有可重複性以及對實驗結果的 interpretations 過於牽強等問題。

Further Reading:

這塊的文本實在是太多太多了,甚至隨便一個相關的應用就可以出一本論文集或者 journal 的 special issue,寫一些綜合性的

Lawrence Shapiro <Embodied Cognition> 2011 個人非常推薦的關於 embodied cognition 的入門書,內容清晰而豐富。這本書即將出第二版,並加入很多新內容,值得期待

Lawrence Shapiro <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Embodied Cognition> 2014 這本的絕大多部分都是關於 embodied cognition 在各個方面的的 applications 的。其中第二部分介紹了其他 3 個 E

Dave Ward, David Silverman & Mario Villabolos <Introduction: The Varieties of Enactivism> 2017 一篇極優秀的關於 enactivism 的綜述文章

John Stewart, Olivier Gapenne & Ezequiel A. Di Paolo <Enaction: Toward a New Paradigm for Cognitive Science> 2010 關於 enactive cognition 的專題論文集,其中第 1、2 兩篇 (不算 introduction) 文章非常值得仔細閱讀

Richard Menary <The Extended Mind> 2010 關於 extended cognition/mind 的專題論文集,以及一篇優秀的 introduction

Albert Newen, Leon De Bruin & Shaun Gallagher <Oxford Handbook of 4E Cognition> 2018 剛出的一本,我也才剛看了一點,討論的問題和角度大多很新


一些其他課題

還有一些心靈哲學課題出於這樣那樣的理由我沒有把它們放在剛才的列表中,但這當然可能涉及到我個人的偏見,所以剩下還是介紹其中的一些,但可能不會像之前那麼詳細。

Cognitive Penetrability (of Perception)

正如之前所言,傳統認知科學對認知的主流觀點是 CTM,這種觀點主張人類的心智是模塊化的(功能意義的,而非或者說不必要是生理結構意義上的,雖然後者也經常被 endorsed),在這個基礎上,CTM 的主要支持者 Jerry Fodor 1983 和 Zeon Pylyshyn 1980, 1984 都主張,部分知覺 (主要是 low-level perceptual states) 不會為認知狀態中的那些信息所直接影響 (或者說 not sensitive to) ,these perceptual states are cognitive impenetrable (用認知科學常用的術語,即 top-down effects)。這些知覺狀態僅僅作為相應認知過程的輸入,不受後者直接影響。

不過近大約 20 年間,大量實驗證據似乎向我們訴說了相反的故事,或者說,這些經驗證據似乎表明,cognition can directly (in a mental and internal way) affects ones perceptual experience/states,有一個通俗而很失嚴謹的說法:what we think/desire/intend (etc.) can affect what we see/hear/touch。

哲學對這個問題的考慮仍然是 cogntive penetrability thesis 是否成立,and if so, whats then。

歷史背景:

cognitive penetrability of perception 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紀 40 到 50 年代的 new look psychologists,比如 Jerome Bruner。但這個想法在上世紀 70 年代被廣泛拒絕,也就是我們所說的 CTM 主流。值得注意的是,cognitive penetrability 這個術語最早是由 Fodor 和 Pylyshyn 引入的,但他們的目的是為了說明 (low-level) perceptual states are cognitive impenetrable。

支持它的實驗證據開始湧現大約發生在 2005 年以後至今。哲學界最重要的工作來自 Athanassios Raftopoulos (2001, 2006, 2011…),尤其是 <Cognition and Perception: How Psychology and Neural Science Inform Philosophy> 2009 極大開拓了哲學界對這個議題的關注;Susanna Siegel Cognitive Penetrability and Perceptual Justification 2012 則開啟了這個議題對 perceptual justification 影響的一系列討論;Jack Lyons (2001, 2009, 2011…) 也是早期工作的代表。

個人評價:

  • 很顯然這個課題和 CTM, 以及 the border between perception and cognition 直接相關。除此之外,它和 perceptual learning, attention, 上一篇中談到的 cognitive phenomenology, perception of high-level properties, non-conceptual (perceptual) content 等問題關聯,特別的還有 perceptual justification 的很多考慮得到了相當多的關注。此外它還和科學哲學中的 theory-ladenness of observation 相關。
  • 另外必須指出,一些學者主張,這些經驗證據並非能夠支持其結論(或者說對實驗證據給出了不同的 interpretations),比如 Chaz Firestone & Brian J. Scholl Cognition does not Affect Perception: Evaluating the Evidence for "Top-Down" Effects 2016。
  • 顯著的科學意義,以及目前而言並沒有像 4E cognition 那樣的影響力(基本上可以肯定以後也不會有)。

Further Reading:

Dustin Stokes Cognitive Penetrability 2013 入門級的綜述文章,非常推薦

John Zeimbekis & Athanassios Raftopoulos <The Cognitive Penetrability of Perception: New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s> 2015 這是 Raftopoulos 2009 那本書的一個 book symposium 的文集,這本的 introducion 必讀,對相關的幾乎一切考慮,無論是歷史、定義、範圍還是影響等各個方面都有詳細的介紹

Nicholas Silins Cognitive Penetration and the Epistemology of Perception 2016, 正如題目,關於 cognitive penetrability 和 perceptual justification 關係研究的綜述文章

Conceivability, Imagination and Possibility

我們如何知道什麼是可能的,這個問題屬於 modal epistemology (or epistemology of modality),一種常見的哲學觀點是訴諸我們的想像能力。我們可以想像明天下雨,因此我們可以知道明天下雨是可能的 (in a sense)。而這種想法基於一個重要的預設:想像能力是(形而上學)可能性的一個指引 (guide),而一個經典的 conceivablity-possibility thesis 主張:what is conceivable is possible, (even what is not conceivable is not possible).

Descartes 和 Hume 都主張 conceive 是 non-imagistic 而 imagine 則是 sensory,不過這個區分在如今非常可疑 (for example, Chistopher Hill Imaginability, Conceivability, Possibility and the Mind-Body Problem 1997)。事實上在很多時候,如今的學者們並不在嚴格意義上區分這兩個概念。

conceivability-possibility thesis 是否正確,我們要如何 elaborate it 是 modal epistemology 的核心問題。它或多或少也涉及到心靈哲學中的問題,即我們的想像能力的範圍和界限,尤其是 the epistemic role of imagination (upon modal beliefs).

歷史背景:

很多學者主張,笛卡爾在他的論證中預設了想像是可能性判斷的來源,Hume 則是這個問題另一個重要的歷史人物。Saul Kripke 1980 關於 a posteriori necessities 的討論無疑關於這個問題的一個重要原材料。而當代討論最重要的起始大概是 Stephen Yablo Is Conceivability a Guide to Possibility 1993,而比如 George Bealer 1994, Peter Van Inwagen 1998, Frank Jackson 1998 同樣算是重要的早期工作。David Chalmers Does Conceivability Entail Possibility 2002, Timothy Williamson <Modal Logic as Metaphysics> 2007 是當代極其重要的相關工作。如今這個課題聚集了極多大牛,除了剛才的 Stephen Yablo, Chalmers 和 Williamson,to name a few of them: Robert Stalnaker, Crispin Wright, Ted Sider, Kit Fine, Bob Hale。除此之外,有幾個名字不容忽視,包括 Peter Kung, Juhani Yli-Vakkuri, Jonathan Ichikawa, Dominic Gregory 等等。

個人評價:

  • 這個問題的重要性,幾乎影響如今的小半個哲學,無論是 metaphysics, epistemology, semantics 還是 metaphilosophy, 它都直接關涉到那些最重要,最深刻的問題和爭論。
  • 對於心靈哲學,它的很多討論也具有直接意義:Descartes 給 dualism 的論證;CA 的中心位置(反過來,CA 也是這個問題討論的一個重要的 motivation),以及和 Kripkes modal argument (Jesper Kallestrup Three Strands in Kripkes Argument against the Identity Theory 2008) 關聯緊密。
  • 這個問題的熱度和重要性毋容置疑,我之所以沒有把它放入到正篇的原因在於,這個問題的很多討論都並非是心靈哲學的,儘管關於 imagination 的討論理應需要很多心靈哲學考慮,但它們卻並沒有很多出現在相關文本中,這無疑是讓人(我)遺憾的,希望未來會有所改觀(變化)。

Further Reading:

Amy Kind & Peter Kung <Knowledge Through Imagination> 2016 里有幾篇文章涉及這個課題。其他幾篇文章討論了和想像與知識相關的其他幾個課題,包括 other minds problem, thought experiment 等等

Amy Kind <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Philosophy of Imagination> 2016, 特別是 Peter Kung Imagination and Modal Epistemology 這篇

對於 modal epistemology

Margot Strohminger & Juhani Yli-Vakkuri Recent Work: The Epistemology of Modality 2017 提供了一個技術化的非常新的 survey

Tamar Szabo Gendler & John Hawthorne <Conceivability and Possibility> 2002 一本極重要的相關論文集。一篇超級長且極有價值的 introduction,必讀

Otavio Bueno & Scott Shalkowski <Modal Epistemology> forthcoming 非常值得期待

Mulitisensory Perception

關於我們的各種感覺 (senses),傳統討論往往集中於視覺 (vision) 的相關討論而很少關注其他感覺形式 (sensory modalities),或者說常常隱含預設了視覺的相關討論可以適用於其他感覺形式 (舉個相反的例子,最近有很多學者主張在嗅覺中沒有幻覺 hallucination,因為其沒有 perceived objects,而視覺是有的);另一個常見的預設是假設各種 sensory modality 是獨立的,或者說 every piece of sensory experience belongs to exactly one sensory modality, 當然它們還會進一步被 binding 給 subject 但這個 binding 並非是由於這些 experience 的 Intrinsic nature,而是主體具有的某些特定的心理學特質 (這也是我們之前談到的 unity of consciousness thesis 的一個子議題)。

正如其他問題域,這些傳統觀點在如今受到了謹慎的審視甚至批評,無論是哲學還是經驗科學。人們開始更多的關注視覺以外的感覺形式 (就哲學上的考慮,例如 Matthew Nudds & Casey OCallaghan <Sounds & Perception: New Philosophical Essays> 2009; Clare Batty Olfactory Experience I: The Content of Olfactory Experience, Olfactory Experience II: Objects and Properties 2010; Barry C. Smith The Chemical Senses in Mohan Matthew <The Oxford Handbook of Philosophy of Perception> 2015 等等,除此之外,傳統討論中往往主張我們有且只有五種感覺形式,對應我們的五官,但比如 feeling of pain (Murat Aydede <Pain: New Essays on Its Nature and the Methodology of Its Study> 2005, Jennifer Corns <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Philosophy of Pain> 2017, Jennifer Corns Recent Work on Pain 2018), bodily awareness (Gunther Knoblich, Ian M. Thornton & Marc Grosjean <Human Body Perception From the Inside Out> 2005, Manos Tsakiris & Helena De Preester <The Interoceptive Mind> 2018) 是否屬於 sensory modality 還有爭議 (where the border between perception and introspection lies),再除此之外,還有 senses of number, spatial senses, time percpetion 等等需要考慮)。

但我在這裡最關注的問題並非是某種獨立的感覺形式,而是不同感覺形式之間的交互:我們有 multisensory experience 嗎,are there cross-modal influences (sensory interactions),譬如說聯覺 (synaesthesia) 為我們的問題提供了現實的考慮。

歷史背景:

關於 senses 的很多傳統想法都來自於 Aristotle <On the Soul>。John Locke 關於 Molyneux』s question 的很多討論也可以算在這個話題下。分析哲學的早期工作包括 H.P. Grice Some Remarks About the Senses 1962, Gareth Evans Molyneuxs Paradox in <Collected Papers> 1985 等等。

儘管人們很早就知道聯覺的存在,也有一些相關討論研究。但關於視覺外的其他感覺形式,以及 mutli-modal sensory perception, cross-modal sensory interactions 大概從上世紀 90 年代起出現了大量經驗研究,與之相對,哲學的相關討論也差不多從本世紀初開始大量出現。

個人評價:

  • 這個課題和 Molyneuxs Question, perceptual learning, perceptual content, sensory binding and unity of consciousness, 以及最終和 theory of perception 關聯。
  • 科學價值,以及巨大的研究潛力,無論是哲學還是科學。
  • 特別的,這個課題也和一些實踐考慮相關,比如針對某些 sensory disability,sensory substituition 可能會有所幫助 (關於相關的一些理論考慮,Fiona Macpherson <Sensory Substituition and Augmentation>2019)

Furhter Reading:

Fiona Macpherson <The Senses: Classic and Contemporary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s> 2011 關於 senses 哲學考慮的專題論文集,包括經典文本收錄和一些新工作,一篇極優秀的 introduction

Stephen Biggs, Mohan Matthen & Dustin Stokes <Perception and Its Modalities> 2014 這本論文集里有一些文章涉及這個課題

Tim Bayne & Charles Spence Multisensory Perception in <The Oxford Handbook of Philosophy of Perception> 2015 略有選擇性的介紹性文章

Ophelia Deroy <Sensory Blending: On Synaesthesia & Related Phenomena> 2017 關於聯覺的專題論文集,包括哲學和科學角度


這遠不是心靈哲學的全部課題。除開永恆的 mind-body problem,我沒有提及的包括

有一些問題我猶豫了很久,最後還是沒有放進來,比如 consciousness and reference,unconscious states and processes, searching for NCC;

有一些問題也許值得放進來,但由於我個人並不熟悉所以沒有寫,比如 moods and emotions, collective/group mind/intentionality, self-deception;

有一些問題一直都很重要和熱門,比如 naturalization and normativity of intentionality, perceptual justification 等等太多;

有一些問題之前很熱門,最近幾十年的熱度有所下降,比如 mental causation, lauguage of thought, artifical intelligence;

有一些問題僅僅是問題域,下屬問題太多太雜,比如 memory, attention;

有一些問題可能會在未來得到一個位置,但不是現在,比如 perceptual learning, mental time travel;


下一篇文章我想寫一篇介紹唯心主義(idealism),儘管有些邊緣,不過挺有趣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