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常說,胸有丘壑,我們確實可以想像,但要強調一點,自然比我們的想像豐富得太多。

真正的山水畫大師,一定有根,就是家園。畫家生活的地方,無論山與水,都能寄託畫家的情感。沒有家園意識,沒有對自己熟悉的環境細緻入微的體察、徹悟,不可能畫好山水中蘊含的人文精神。依憑想像或前人的經驗,也不可能在畫中體現自己的個性,因此這種給畫語言也一定是空洞的,沒有根據。

山水畫參考具體的山水,或寫實山水,是中國山水畫自古以來的傳統。從魏晉、隋唐、到宋元達到鼎盛,明清至今,這一傳統從來斷絕。宋代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元朝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清朝徐揚的《乾隆南巡圖》都是實景山水的傑作,在繪畫史上擁有崇高的地位。

早在2015年,南京博物院與北京畫院就聯合主辦過明清文人實景山水作品展,主題為「唯有家山不厭看」。「家山」其實就是一個實在的地方,為畫家所熟知,是畫家的家園或行旅寄居之所,是畫作的魂之所繫。

很多古代山水畫大師,作品總能反映出明顯的地域印記,這一點好像是所有藝術形式的共同特徵。小說如此。詩歌亦如此。荊浩畫太行、範寬畫終南山、董源巨然畫江南、關仝畫關陝、黃公望畫富陽……

範寬有一句話,說出了藝術的真諦:與其師人,不如師諸造化。「造化」就是自然。範寬一開始學荊浩、李成,但在他悟到要「以自然為師」後,就毅然搬到終南太華山去了。因為範寬知道,學人學得再好,也別人的。藝術中沒有自己,那還叫藝術嗎?對範寬來說,自然造化既包含了荊浩、李成,也能從中找到真正的範寬。他去終南山去對了,師法自然,忘情山水,他畫出了《溪山行旅圖》《臨流獨坐圖》《雪景寒林圖》等,這都是「師諸造化」的結果。

那些山水畫大師,無不留戀自然山水之中,有的是仰觀俯察,把看到的記在心裡,然後訴諸筆端。這讓我想起國外有個畫家,坐直升機在城市上空飛上一遍,就能畫下整個城市。這是記憶復現的極致了。這雖是個例,但對山水的「目識心記」確實可以收到寫生的效果。元代的黃公望在他雲遊時,是真正寫生的,袋中放了紙筆,見有動心的景物,就隨時記下來。

山水畫家無論是寫生還是「目識心記」,運用到創作上,尤其是山水長卷創作時,往往是將自然的局部,組合成藝術的整體,比如《長江萬裏圖》,萬裏,全部畫下來可能嗎?畫家只能通過截取最好的場景,進行藝術的組合。

古代畫如此,今天的畫家也如此。想像的精神總不及自然山水的博大與變化無窮。

石魯觀察山水的方法,或可得到一些啟示。「要面面觀,變動觀,上下觀,表裡觀,四時觀,無所不觀,無微不至」。

2019-5-20


有實在的參考也有想像的,畫畫一定要想


鄙人淺見:應該是參考現實中具體的山。

中國水墨畫的意蘊就在於虛實結合、表達其意蘊。雖然如此,但是必須基於現實的事物,如果你對一個東西不瞭解,怎麼能畫出其中的意蘊呢?


想像的山。或者有真山主要特點。山水畫"法自然"為主,寫生是臨摹自然。法自然是效法自然造山水。


經典山水畫,基本上受真山水的影岣或啟迪。尤其在近現代山水名家當中,無一不在真山水中蕩漾,寫生加以心中感悟,多次提煉漸成經典之作。


你這問題只告訴鄙人一件事:你不去了解便亂整!簡言之: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搜盡奇峯打草稿等等之類的經句你是不明的!更不用說謝赫的六法論了!建議你多讀經用之書!問學之問!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