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歷史書中,太平天國運動和捻軍起義都是分開來講的。不過,由於太平軍與捻軍的合作非常深入。瞭解這些合作,對於我們進一步理解太平天國運動有很重要的意義。

總的來說,這種合作分為三個階段:

自發合作

雖然彼此價值觀有很大的差異,但畢竟大家都是反對官府的窮苦百姓,該幫架的時候還是得幫。

由於早期兩方活動區域不同,所以一開始彼此交集並不多。不過可以理解的是:太平軍摧枯拉朽的進軍,吸引了清軍的注意力,有利於捻軍勢力的發展。

雙方較早的合作,發生在太平軍北伐期間。

出師不利的太平軍的北伐軍,在捻軍兄弟的自發支持下,迅速得到壯大。

1853年夏,太平軍北伐軍先後攻佔鳳陽、蒙城、毫州、歸德府。這使得安徽、河南、江蘇北部地區的捻黨加快了起義步伐。一時間,各地捻黨積極活動,各地都發生了起義。

這些起義軍,有的直接加入了太平軍北伐軍的隊伍,有的給太平軍當嚮導,有的攻城略地,給當時出師不算順利的北伐軍很大的幫助。

不過,與嚴格宗教教義起家的太平軍不同,捻軍主要是各地貧苦農民自發的起義。他們即使在同一地區,彼此也都以宗族、鄉親為伍,與其他捻軍之間互不統屬,各自獨立行動。

此時,不要說成體系的聯合作戰,就連捻軍內部,也沒有形成統一力量,大家都以自發的行動,配合北伐軍。

而捻軍走向統一,也和太平軍的行動有關。

1854年,北伐軍援軍進入皖北、豫東。為了打擊這支捻軍,清朝加強了當地的團練等抵抗力量。在北伐軍援軍離開後,這些武裝開始抓緊了對當地捻黨活動的鎮壓。

各地捻軍意識到繼續各自為戰已經難以維持形勢。於是,他們開始加緊了內部合作。

1855年秋,皖北和豫南的捻軍首領齊集在雉河集,「雉河集會盟」,推舉張樂行為首領,建立五旗軍制,開始了緊密的聯合。

緊密配合的聯合作戰

儘管捻軍加強了統一領導,但在與清軍的較量中仍屢遭挫折,他們急切希望與太平軍合作。

而天京事變後,太平軍的戰場壓力也陡然增加,他們也希望與捻軍合作,共同對敵。

1857年3月,捻軍與陳玉成、李秀成部在霍丘、六安交界處會師。

捻軍的積極配合令陳玉成、李秀成聲勢大振。

經過協商,捻軍名義上加入了太平軍,捻軍首領張樂行成為太平天國的徵北將軍,全軍蓄髮易幟。不過,條件是「聽封不聽調」,捻軍依然保持獨立的領導系統和不同於太平軍的制度(光男女分營一項,就接受不了呀)。同時,雙方互派代表,隨時聯絡,聯合作戰。

這段時間,捻軍的活動可以解答四個疑問:

1、擊敗太平軍北伐軍的勝保、僧格林沁部為何後來沒有再參加與太平軍作戰?

因為他們一直在與捻軍激戰(中間還跑回去和英法聯軍打了一仗),緩解了太平天國的壓力;

2、為何在三河鎮之戰、破江北江南大營作戰時候,太平軍能擁有那麼大的兵力優勢?

因為淮南捻軍與李秀成、陳玉成的聯合作戰,他們按照太平軍指揮的行動,牽制了清軍其他部隊,使得太平軍在局部戰場形成絕對優勢。甚至,像龔得樹等部直接參加了太平軍作戰。

陳玉成、李秀成能集中兵力,在湖北與天京間來回作戰,是因為捻軍兄弟幫他們解了後顧之憂。

可以說,捻軍的配合對1858-1860年太平天國「復興」小高潮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3、安慶失守後,為何陳玉成要派陳得纔去陝西等地招兵?

安慶之戰中,捻軍兄弟的支援力度比太平天國那些各懷心思的將領都要大。龔得樹、孫葵心等捻軍重要將領都是在安慶解圍戰中犧牲的。

安慶失守後,洪秀全擔心安慶潰敗軍隊擾亂天京,封鎖江面,不許陳玉成軍後退。陳玉成只得就近轉戰尋求收復安慶。

又由於洪秀全濫封王,使得陳玉成對許多老部下難以調動。

淮南捻軍在安慶解圍戰前後也損失慘重。而淮北捻軍實力還很強大,他們已經發展到了河南、陝西、山東等地。

因此,陳玉成只得令陳得才前往陝西招兵,希望招募兵馬再圖安慶。

陳玉成,他最後的希望不是洪秀全,不是李秀成,而是自己的捻軍兄弟。

而在陳玉成被俘後,張樂行也曾組織營救,可惜未能成功。

只有捻軍兄弟,始終沒有放棄陳玉成

4、天京保衛戰期間,洪秀全為何說自己天兵多如水?在等什麼?

在天京被圍後,捻軍張宗禹(張樂行已遇害)會合陳得才部,數十萬大軍,兵分四路,試圖救援天京。洪秀全之所以不出走,很可能就是在等這支軍隊。

陳得才、捻軍的援軍,也許就是洪秀全所說的「多如水」的天兵。

清軍為了防止他們救援天京,以僧格林沁部、鄂軍、豫軍、皖軍阻擊。光在鄂豫皖交界處,就雲集了十萬清軍。

陳得才知道天京無糧,計劃秋收後進軍天京。

只是···沒有撐到秋收,天京就被攻破了!

融合

天京失陷後,陳得才很快就陣亡了。

1864年11月,賴文光所部兩三千人與太平軍與張宗禹部兩三萬軍隊會合。其他各地散落軍隊也逐漸集中。

他們進行了改編,組成了統一指揮的新捻軍。本來兵少的賴文光被推舉為首領,並對軍隊編製、制度做了一些調整,提高了戰鬥力。

最後孤軍奮戰的捻軍已與北方太平軍餘部融合一起,依然讓大清頭疼不已。

這支新捻軍「以期復天國於指日」,以復興太平天國為綱領,「誓同生死,萬苦不辭」。

儘管太平天國滅亡後,各地清軍紛紛調入「剿捻」戰場,敵我力量非常懸殊。但這支新捻軍卻取得了「殺僧格林沁」、「大敗曾國藩」的佳績。

但最終,畢竟實力懸殊,這支捻軍最終被李鴻章所敗,起義失敗。

這就是捻軍與太平軍的合作。

事實上,在太平天國運動時期,遙尊天王的起義軍還很多,他們都對洪秀全報以了極大的期望,認為只有在洪秀全領導下,才能完成「反清大業」。

洪秀全,不僅是太平天國的領導,而且本應是當時反清力量的領導。如能與各地義軍配合得當,他的力量本應遠遠大於清政府的力量。

可是,洪秀全呢?一手好牌,能打成這樣,堪稱一絕!


太平天國時期,由於太平軍的北伐徵戰,捻軍等起義軍乘勢而起,最終與太平軍聯合在一起,與滿清軍隊進行了轟轟烈烈而又艱苦卓絕的軍事鬥爭。

太平天國初期,楊秀清、蕭朝貴極力推行「精兵」政策,再加上清軍八旗、綠營軍隊的腐朽落後,太平軍一路披靡,所向無敵,因此,楊秀清等人對於天地會、捻軍等起義軍較為輕視,基本上不予理睬。一旦聯繫上了,也是立即編入太平軍中,加以整編訓練,灌輸拜上帝教的思想,力圖同化過來。這種做法,致使在太平天國初期,捻軍與太平軍交集不多,基本上是各幹各的,沒有聯合作戰過。

天京事變以後,石達開離開天京,拉走了很多精兵強將,導致太平天國的主戰場兵員極度缺乏;無奈之下,新崛起的青年將領陳玉成、李秀成等人開始積極聯絡捻軍頭領張樂行、龔德樹等,要求聯合作戰。隨後,太平軍與捻軍實行了聯合作戰,共同打擊清軍。但是,捻軍只是協同太平軍作戰,依然保持著獨立行動。

捻軍領袖張樂行

1864年天京陷落以後,遵王賴文光聯合捻軍首領張宗禹,將太平軍餘部與捻軍合併起來,以太平軍軍制來進行了整編,賴文光被推舉為領袖。此舉實現了太平軍與捻軍的真正聯合,開始了太平天國打擊滿清政府的最後鬥爭,並且取得了擊斃僧格林沁、挫敗曾國藩老湘軍等的重大勝利。他們一直堅持軍事鬥爭,直到1868年8月份,才被滿清政府鎮壓下去。

捻軍後期領袖張宗禹

總之,捻軍是在太平軍興起之際,乘勢而起。二者相輔相成,先是保持各自獨立,而後纔在嚴峻的軍事形勢下,真正聯合在一起,混為一體,共同打擊清軍的。


不懂,抱歉。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