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鬍子壓根是沒法攻佔英國...1940年就開始籌劃的海獅計劃在我看來根本就是給英國點壓力,最終能夠逼和英國的一種手段。

當時德國陸軍勢盛,但陸軍你也不能劃澡盆子渡海去登陸英國不是。而海軍德國和英國根本就不是一個量級,空軍的話德國佔優,但不列顛空戰中,由於英國主場作戰和雷達網的優勢也能和德國空軍硬生生打成消耗戰。

所以說希特勒看著丘吉爾頭那麼鐵,死不議和,那才轉而攻打蘇聯。畢竟蘇聯那會打個芬蘭都滿頭包,剛清洗完的軍隊戰五渣。但等蘇聯整軍完畢再打就沒那麼容易了。

英美援蘇的問題德國人應該有考慮過,甚至希特勒還認為英國死活不議和就與斯大林與丘吉爾有祕密協議有關。但也應該抱著著蘇聯與傳統歐洲國家意識形態不同,攻打蘇聯應該不會引起歐洲諸國太多反感有關。

其次,蘇聯雖然和德國簽署了互不侵犯條約,但是在波羅的海諸國和巴爾幹的小動作頻繁,尤其是離著德國人的命脈-羅馬尼亞油田很近。所以說,一邊是英國打不動,又議和,另一邊是蘇聯開始搞小動作,而這時候又恰好是蘇聯虛弱期。那就打唄。

英美援蘇應該和大陸均勢策略有一定關係,英國人慣用的套路。德國當時在歐陸上幾乎沒有敵國的存在,而且進攻蘇聯前期和熱刀切黃油似的。如果蘇聯垮了,那麼整個歐陸就是德國人的天下,這樣英國自身即便海軍再強,也很難自保。所以援蘇對於當時而言,是個必然,我想德國人當時不會忽略這點。


德國入侵蘇聯的原因,簡單分享一下:

1. 德國對英國久攻不下,因為英國的海軍和空軍力量強悍!

2. 二戰期間蘇德簽訂互不侵犯條約以後,蘇聯入侵芬蘭,德國趁機入侵挪威。

可笑的是德國的海軍主力在挪威喪失殆盡,德國的傘兵卻打敗了挪威! 由此德國的海軍直到二戰戰敗也沒有恢復元氣。

3.希特勒充分評估了蘇聯軍隊和斯大林。從蘇聯1939到1940年入侵芬蘭戰役,希特勒認為蘇軍腐敗不堪,斯大林優柔寡斷,所以希特勒安排下屬研究拿破崙戰敗原因,準備攻打蘇聯。但是希特勒的參謀總部高層認為應該繼續攻打英國。

4.最後,希特勒灰心地看了屌絲海軍,看著強大的陸軍,有幾百萬軍人要供養,急於把漢斯的閃電戰和坦克機動戰運用到蘇聯,兵分三路史稱巴巴羅薩行動,Barbarossa Operation。

4.1 德國瞄準了蘇聯時期巴庫的石油(今天的喬治亞),烏克蘭西部 號稱歐洲的糧倉,莫斯科 那裡有豐富的勞動力。

4.2 北方集團軍由威廉·裏特爾·馮·裡布元帥帶隊,攻佔列寧格勒。

4.3 德軍元帥費多爾的中央集團軍攻佔莫斯科。

4.4 格特元帥的南方集團軍攻佔烏克蘭。


美國參戰只是時間問題

羅斯福早就動手援助中英,並且還為他們的運輸船保駕護航(拉偏價)

按照希特勒當年的說法是,美國會在一年內加入戰爭,我們只有消滅東方的蘇聯,這才能解決即將到來的兩面夾擊

更何況,德國的確是先進攻英國,因為英國是美國唯一能進入歐洲大陸的墊腳石,美國要是沒有英國幫忙那就是萬萬不可能的。

所以,德海和德空都進攻過英國海空軍

可是卻被碾壓,以至於希特勒只能鋌而走險

進攻蘇聯也是有理由的,因為蘇聯正在擴軍,而當時根據英美德情報顯示,他們都相信蘇聯撐不過三個月,德國會迅速取得最終勝利。

只是結果讓人大跌眼鏡,但這並不是因為希特勒亂指揮,而是德國情報部門的嚴重失敗


這世界沒有如果,否則,世界政治版圖就大不一樣了。

如果日本滿足於佔領滿足於佔領東北,以華北為中日緩衝區,那麼在德國的調停下,日本人百年田中摺奏的夢想可能會實現。

如果希特勒的鐵蹄止步於佔領法國。那麼希特勒的第三帝國(覆蓋今天的北歐、中南歐、西歐的法比荷、東歐的波蘭與捷克斯洛伐克)說不定今天還在。

其實,在歐洲各國中,德國希特勒對英法還是很敬重的,儘管彼此無奈地是敵人。希特勒只想讓英法屈服,並不願意虐待、殘殺英法兩國人。這不僅與當時的日軍天壤之別,而且,與德軍在東歐、蘇聯的暴行也有區別。

1940年5月23日敦刻爾克大撤退,電影上把英國描繪的如何如何勇敢而團結,其實啊,敦刻爾克大撤退的頭功英國王室應該給希特勒!是希特勒猶豫了兩天,放了英法聯軍一碼。給英國留下了336000生力軍。

當然,希特勒並不是慈善家,後來對英國的狂轟濫炸正是其本性使然。德國不是不想進攻英國,也不是擔憂美國捲入(以德國人的聰明,應該預知美國人捲入是遲早的事)。只是希特勒擔心過早地陷入與英國苦戰,導致美國過早介入,德國的國力與資源無法支撐。所以,希特勒不僅在敦刻爾克大撤退中放水,而且,為了安撫美國,希特勒放棄了圍困英國的無限制潛艇戰。直到,德美互相宣戰。

英法兩國骨都是玩陰謀的祖宗。可以說,英法對紅色蘇聯的仇恨遠遠超過了對德國法西斯的仇恨。英法一直希望法西斯德國的強悍力量用來對付蘇聯。所以,戰前對法西斯的興起默認,在戰爭即將爆發時,故意採取綏靖政策,犧牲波蘭和捷克斯洛伐克,滿足希特勒胃口,所以,英法雖然被迫對德宣戰,但一直宣而不戰,300萬英法聯軍躲在馬奇諾防線後面零星放槍。但是,戰爭初期蘇聯與德國有盟約,蘇聯也希望希特勒優先英法,甚至還與德軍一起進攻波蘭。這也是波蘭至今對俄羅斯記仇的原因。

當然,英美放縱希特勒進攻蘇聯,並不是真的希望希特勒壯大。所以,當希特勒真的進攻蘇聯時,英美(法國投降了)又把租賃法案延伸適用蘇聯,給予蘇聯資源,讓蘇聯與德國兩虎相鬥,自己當個漁翁。

如果僅僅從軍事上判斷,當時進攻蘇聯也的確是最好機會。因為蘇聯軍隊經過斯大林的清洗,大批軍隊幹部或被處決,或被隔離。蘇聯軍隊處於有兵無將狀態。這就是巴巴羅薩計劃初期,德軍進軍神速,而蘇軍迅速潰敗的原因。但是,希特勒忘記了蘇聯畢竟是共產黨領導,凝聚力與動員力比較強,加上英美支持,終於頂住了法西斯進攻。

我相信,希特勒應該會預想到英美可能支持蘇聯。畢竟戰爭時期,敵友轉換也是瞬息萬變。蘇德是盟友,結果卻兵戈相向;英法是盟友,投降之後的法國軍艦向英軍開炮。

只是希特勒過分迷信閃電戰,認為閃電戰下,所有的支援都是白搭。這就錯得離譜了!

照片來自網路。


在德國人看來,美國的參戰,或者說逐步成為敵人是必然的,只有儘快擊敗或佔領英國,才能拖延美國介入歐洲,甚至是謀取與美國某種程度的中立的關鍵。

後來德國在沒有搞定英國的前提下(不管是否能搞定英國,都會在近階段攻蘇的),轉而全力攻蘇,則是時間和機會所迫,德國認為此時是攻蘇最好時間也可能是唯一機會,是不能放棄的。

當時這是德國的認識,有正確也有錯誤。正確的是此後發展好像基本都按德國的預計順利地推進著;錯誤的是德國並不能準確預測許多變動因數,如美國英國快速實施「租借法案」、美國的戰爭態度的快速轉變和介入、德軍速決戰在蘇聯遇到的困難等等。

美國援蘇物資,並要在戰爭中逐步體現,是需要一段時間的,事實上戰爭的大多數時間段內,德軍一直是佔有主動權的,美援物資並未能在短時間內徹底扭轉戰爭態勢,只是起到維持蘇軍作戰的作用。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援助的作用會逐步得到體現,並最終起到加快勝利進程的決定作用……

個人觀點,請指正。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