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任何一位研究中國西域以及中亞地區歷史的人,都一定聽說過大名鼎鼎的英國探險家斯坦因。他在1900年到1931年間,曾經四次深入中國新疆、甘肅以及中亞地區,進行考古探險活動,期間發現並盜掘精絕國尼雅遺址過程最富有傳奇色彩。

  《漢書·西域傳》中記載:“精絕國,王治精絕城,去長安八千八百二十里……勝兵五百人。”從文字中的記載可以知道,在漢朝時期,距離長安非常遙遠的西域,有一個名叫精絕的小國。與其它西域小國一樣,這個國家存在於沙漠的邊緣,因爲絲綢之路而興旺發達,曾經“商賈雲集,繁華富庶”。

  但到了東漢後期,由於生態環境的不斷惡化,精絕王國的人口不斷減少,最後被日益強大的鄯善國吞併。從公元3世紀開始,史書中就再也找不到關於精絕國的記載了。就這樣歲月流逝,沙漠的黃沙埋葬了精絕王國的一切,直到千年之後,英國探險家斯坦因無意間的闖入,才讓它重新走入世人的眼中。

  1901年,在斯坦因第一次的探險活動中,他在新疆的沙漠深處遇到了一件意想不到的驚喜。當時斯坦因僱傭的當地嚮導,知道他喜歡收集一些帶有文字的古代物件,就告訴他說,在新疆巴扎的一位農民手上,有兩塊在沙漠中撿到的木板,上面寫着誰都不認識的文字。

  見到農民手中的木板後,斯坦因被驚呆了,因爲他發現木板上寫滿了一種古老的文字——佉盧文。按照史料記載,佉盧文與公元前1世紀中亞地區貴霜王朝使用的文字非常像,很可能是貴霜王朝文字的一種演化體,不過隨着貴霜王朝的滅亡,這種文字早已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成爲了無人能夠認識的“死亡文字”。

  現在,這種文字爲什麼會出現在新疆的沙漠中呢?一番調查之後,斯坦因得知木板是農民在沙漠中一處廢墟撿到的。敏銳的斯坦因立刻意識到,沙漠中的廢墟絕不簡單,應該蘊含着一段值得尋找的歷史,於是他立刻要求嚮導帶他前往這處廢墟。

  在後來的考察日記中,斯坦因記載了他第一次踏入這片廢墟時的所見所聞:“很明顯這是一座荒廢的古城,城市中隨處可見珍貴的文物,它們都已經被黃沙掩埋了超過千年。”斯坦因在廢墟發掘了16天,挖出的佉盧文木板和漢代木簡裝了十幾大箱,事後統計,佉盧文木板有700塊,上面的文字是當時全世界已知佉盧文的總和。

  斯坦因發現的這座古城廢墟屬於哪個年代?名字又是什麼呢?1931年,在第四次前往廢墟發掘之後,斯坦因終於弄清了這處廢墟的來龍去脈。在這次發掘中,他發現了26塊漢代的木簡,其中一塊上面寫有“漢精絕王承書從……”的文字。這些文字的出現,讓斯坦因確定這處古城廢墟就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精絕王國的都城。

  四次的發掘,讓斯坦因帶着大量珍貴的文物離開了尼雅,離開了沉睡千年的精絕古城,如今這些珍貴的文物大部分保存在大英博物館。

  參考文獻:《尼雅精絕古城探險》、《漢書·西域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