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閩農畫苑

————————————————


石,在山水畫、花鳥畫、人物畫以及盆景、園林等工藝美術設計中都有關涉,尤其是在山水畫中,更是重要的描繪對象。神韻、風采、形態生動的石,本身就具有強烈的藝術魅力。

採石磯圖 賀天健

皴法是表現山石﹑峯巒和樹身表皮的脈絡紋理的畫法。畫時先勾出輪廓﹐再用淡幹墨側筆而畫。表現山石﹑峯巒的﹐主要有披麻皴﹑雨點皴﹑捲雲皴﹑解索皴﹑牛毛皴﹑大斧劈皴﹑小斧劈皴等

(唐)李思訓勾斫法:用臥筆中鋒勾山峯框廓,再在山岩凹處勾斫釘頭,形成陰陽面的凹凸變化。勾,即山石外框及脈絡。斫,即名叫釘頭皴,又叫小斧劈。勾斫法,用於西北的山較多。勾是硬軟筆,斫是硬筆。勾斫時,用筆應注意轉折,起筆時要有力。特別應注意:由皴靠外框,皴時要以大間小,以小間大。層次分明,結構清晰。這是各種皴法中帶普遍性規律的。

(唐)王維渲染破勾斫法:(上圖)先勾山石框廓,在脈絡凹處勾斫釘頭皴,再用淡墨水“破”凹處,反覆幾次使其有立體感。以淡墨畫遠山,最後加苔點。

(下圖)先勾山石框廓,再在脈絡凹處勾斫釘頭皴,畫時筆尖要有力。勾斫好後用淡墨水“破”凹處,再用濃一點的淡墨分層次加上。渲淡,即用淡墨水“破”勾斫凹處,分出陰陽面,既是“破墨”。“破”包含陰陽、凹凸、陰影諸法。

五代

(五代)荊浩鬼臉、橫解索皴法:先勾山石框廓,用臥筆中鋒在脈絡凹處加橫解索鬼臉皴,皴時注意頭上有集中之點,幾個在一起,不能平均,要有整體有綱領。這是從勾斫法上演變出來的。皴好後再用淡墨“破”,再加鬼臉橫解索皴,最後加苔點。

(五代)董源長披麻皴法:先勾山石框廓,略加披麻皴,落筆時乾點、毛點,再用淡墨水“破”,墨不宜太濃,多渲染幾次使畫面溼淋淋,要渲染的無筆跡但又見筆跡,渲染又忌過重,每次輕輕加染,逐漸深厚豐潤而不留筆痕。再畫遠山。

(五代)董源渾點法:(上圖)先用淡墨勾山石框廓,(勾框時須有濃淡虛實)。略加披麻皴,下筆時用倒筆皴,再在山石下邊“破”淡墨,要有韻味。“破”好後畫遠山。等幹後再用禿筆打底加橫臥點(實際上是遠看的小叢樹),注意不能機械地排列整齊。再用淡墨”破“。(下圖)等幹後,前峯再加披麻皴,遠山再加大渾點,落筆要從下往上加,筆尖朝左向上橫臥擦,要有濃淡。最後前鋒加苔點。

北宋

(北宋)范寬釘頭、豆瓣皴法:先勾山石輪廓,在脈絡凹處勾斫釘頭、豆瓣皴(用焦墨),皴時注意結構,防止鬆,注意過脈。皴好後再在山頂上加點(小樹),注意聚散。

(北宋)范寬釘頭、雨點、豆瓣皴法:先勾山石輪廓,在脈絡凹處加豆瓣、雨點、釘頭皴。用淡墨水”破“凹處。後加山頂從點,再畫遠山。

(北宋)巨然短披麻皴法:先勾山石框廓,山頂加礬頭,墨色濃一點,勾好後加皴。筆要尖一點的,下筆時上尖下肥,蘸一筆一氣畫成,自然有枯有溼。皴好後用淡墨先後”破“幾次,”破“出陰陽面,再畫遠山。再用深一點的墨加皴,要注意鬆緊調和,皴好後,再用淡墨水”破“。幹後再加皴,最後用重墨畫樹叢和攢點。

(北宋)郭熙捲雲、鬼臉皴法:先勾山石框廓。加皴,用禿筆斜臥勾,有的往下臥筆從底下擦上,略皴好後用淡墨”破“幾次,連續加之,使之產生立體感。再畫遠山。全部再用較濃的墨重新加皴,注意皴到下面的須虛、淡、枯,最後加攢點、泥裏拔針點,下邊在用中鋒直注啄下,筆頭要毛、鬆、枯、黑。

(北宋)郭熙捲雲皴、鬼臉石法:同樣先勾山石框廓,用禿筆斜臥勾,有的往下臥筆從底下擦上,使之產生立體感。再用略淡墨畫遠山。全部再用較濃的墨重新加皴,注意下面的皴須虛、淡、枯,最後加攢點。

(北宋)王詵石法:先用淡墨勾山框。加皴,再用淡墨”破“凹處,反覆加幾次,再用濃墨枯筆加皴,後加泥裏拔針點(淡點)。

(北宋)燕文貴骷髏、釘頭皴相間法:先勾山石框廓,線條要粗大,下筆要靈活,勾好後再用淡墨渲染凹處。等幹後加斫皴,墨暫不宜濃,下筆先從線邊往上刮上,再從上往下斫釘頭,以大帶小(同樣注意不能出霸氣、作氣),皴斫好後用淡墨”破“,”破“時淡墨水濃淡相間,要有陰陽面。等幹後在用濃一點的墨加皴斫,皴好後再加上淡墨,注意受光部位不能上淡墨,最後加介字點。

(北宋)米芾落茄法:先用淡墨勾框廓,再用淡墨渲染出凹凸面,等將幹未乾時略加稀鬆的披麻皴,下筆要枯,再以淡墨水渲染。等幹後再用濃一點的墨加礬頭,加框線,個別地方加披麻皴,用較大一點的筆要橫臥點(落茄法),從下邊往上加,下筆要呈橄欖形,要相互勾搭,粗略加筆後,再用淡墨渲染。等幹後再加中間橫點,下筆要有層次,避免”草鞋底“,最後攢點。

南宋

(南宋)李唐小斧劈皴法:同樣先用直注中鋒勾山石框廓,後用臥筆側鋒加馬牙、刮鐵、釘頭皴。用筆互相呼應,上下結合,互相補充。下邊用解索皴,以多見層次,皴好後用淡墨”破“多加幾次,凹處加時,淡墨稍濃。幹後,再以淡墨水加山石頂、左面、右面凹處,暗部多加幾遍。加時,淡墨要濃濃淡淡,使之有立體感,直到水墨醇厚爲止。

(南宋)蕭照刮鐵、釘頭皴法:先勾山石框廓,略加刮鐵、釘頭皴,再用淡墨”破“凹處,反覆”破“幾次,加畫遠山。幹後再重新加皴,墨須濃點,全部皴好後,再用淡墨”破“。

(南宋)夏圭拖泥帶水皴法:用清水在要畫的山石位置上局部皴擦,潮潤後用墨勾皴山石輪廓,再用墨加皴,用長鋒狼毫中鋒下筆,不能全部皴,要分出面來。幹後再用較濃的墨個別加皴,最後點苔加樹木。

(元)黃公望石法:先用較小禿筆勾皴(這叫金剛杵又叫綿裏針,是彈性中有力的筆勢)。皴好後,在山石下邊加橫點,用筆橫臥下點,點好後再用淡墨”破“。等幹後再加皴,最後點苔。

(元)趙孟頫短披麻皴法:先勾山框廓,在脈絡凹處加皴,再用淡墨”破“皴跡,第二次”破“時,凹處用淡墨深一點。等幹後加苔點。

(元)王蒙渴點短披麻皴法:(上圖)先勾山石框廓,加短披麻皴,用筆以直豎中鋒,落筆要枯,皴好後用淡墨”破“幾次,在凹處加時,墨色須深一點。

(下圖)等幹後,再用較濃一點的墨加皴,從上到下,墨色要有濃淡,皴好後加渴點。

(元)王蒙遊絲鳧空皴法:先勾皴山框,略皴後再用淡墨”破“凹處,山石下面反覆加幾次,”破“好後用較小筆加皴(在溼時加皴叫破網皴),再用淡墨個別”破“畫遠山,下筆要快。幹後再用弄一點的墨加皴,注意不能亂。皴好後全部上淡墨渲染,幹後用濃淡墨加渴點。

(元)倪瓚橫解索皴法:先勾皴,執筆橫臥爲主,行筆忌光滑,而要毛一些、輕鬆一些,以顯得逸氣,連勾帶皴需一氣呵成。勾皴好後用淡墨“破”,再畫遠山,幹後加橫點。

(元)倪瓚折帶皴法:先連帶勾皴,執筆橫臥爲主,勾折帶皴要一氣呵成。皴好後用淡墨水“破”,再畫遠山,幹後加橫點。

(元)吳鎮長刮鐵皴法:用臥筆中鋒勾山框,加以長刮鐵皴。落筆從下刮上(用筆),皴好後用淡墨“破”,反覆幾次,等幹後加梅花大點(用筆含墨較溼)。

(明)戴進石皴法(一):先從山石前面起筆,連勾帶皴一氣呵成,用筆以大斧劈小斧劈互用,須見筆有力。最後加點。

(明)戴進石皴法(二):下筆時自前至後,連勾帶皴一氣呵成,注意筆筆見筆。用淡墨水反覆幾次“破”,凹處加深,等幹後用濃墨加皴,落筆要枯、毛。

(明)戴進長斧劈皴法:(上圖)下筆時自前至後,連勾帶皴一氣呵成,要筆筆見筆。(下圖)用淡墨“破”,反覆幾次,凹處加深一點,等幹後用濃墨加皴,落筆要枯、毛。

(明)戴進亂柴皴法:下筆時自前至後,連勾帶皴一氣呵成。用淡墨“破”,等幹後用濃墨枯筆加皴。

(明)吳偉破網和亂柴相間法皴法:(上圖(臥筆中鋒,連勾帶皴,用淡墨“破”,幹後用小筆,濃淡墨相間加皴,皴後再用淡墨“破”凹處。幹後用濃墨個別加皴提醒,再用淡墨“破”於未乾的墨線上。

吳偉破網皴法:(下圖)同樣用臥筆中鋒連勾帶皴一起畫,先畫主山,用淡墨反覆幾次“破”,幹後用小筆,濃淡墨相間加皴,皴後再用淡墨“破”凹處。幹後用濃墨個別再加皴,最後用淡墨“破”在未乾透的墨線上。

(明)吳偉亂柴皴法:用直豎中鋒、臥筆中鋒連勾帶皴,以長斧劈、解索互用,濃濃淡淡一氣呵成。

(明)沈周石法:先勾皴山石,用大筆畫遠山,用淡墨“破”凹處,再用稍濃墨個別加勾皴。等幹後加苔點。

(明)唐寅折帶皴法:先用尖筆勾框,再加皴,注意大帶小,皴好後用淡墨“破”。“破”要有層次,使之有立體感。再畫遠山。

(明)董其昌石法:先勾山框,後略加披麻皴,再用淡墨“破”,個別地方須反覆加。等幹後加渾點(要溼淋淋、淡點),再個別加皴,繼以淡墨“破”。幹後再用濃墨加渾點,筆跡要顯露出來,最後山頂加橫點(先濃點後淡點)。

(清)王時敏石法:先勾山框,再加披麻皴,用筆要幹些,皴好後用淡墨“破”脈絡凹處,反覆加幾次,畫遠山。等幹後加皴,加橫渾點,再用淡墨“破”。幹後繼加皴,用筆要枯、毛、鬆。皴好後加橫點,加時注意要有枯有溼,最後點苔。

(清)王翬石法:先勾山框,再加短披麻皴,皴好後用淡墨“破”凹處,反覆加幾次,用淡墨畫遠山。幹後再用深一點的墨加皴,加橫渾點,加山頂小樹,加遠山,要見筆,有濃淡,有韻,再用淡墨“破”。幹後複用濃墨加山框,加皴,注意個別加,用筆要枯,山頂再加深濃點,小樹周圍加淡點,樹點好後,再加橫渾點,最後加苔點。

(清)王原祁之山樵法:先勾山框廓,再加皴,下筆要有枯、溼,皴好後用淡墨“破”凹處,反覆加幾次。幹後再加皴,下筆要枯、毛,皴好後再用淡墨“破”,最後加渴點。

(清)吳歷石法:先勾山框廓後,再加豆瓣、雨點皴,用筆要枯且毛,最後點苔。

(清)惲壽平石法:先勾山框,加披麻皴,再在山下邊、山頂加點,用淡墨“破”陰面,畫遠山,後加苔點(注意用墨要有秀氣)。

(清)石濤石法:(上圖)下筆須有力,連勾帶皴,濃淡乾溼一氣呵成。再在在凹處“破”淡墨,畫遠山,幹後加濃點。(下圖)同樣下筆健勁,勾皴一氣呵成,濃淡乾溼互間。

附:

圖文教程:畫石百態《畫石百態》以畫法舉要的形式細化畫石方法,將寫意花鳥畫中的畫石基本規律與構圖規律結合起來,使學畫者一看就懂,一學就會。

該書由閔文彬編,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12年出版,節選網絡共享內容僅供參考,如需深入學習,請從正規渠道購買正版圖書!

石的畫法

一、起手式

古畫譜上說的“石分三面”是很有道理的一句話。所謂石分三面,就是要畫出石的凹深凸淺、陰陽向背,不僅是畫出石的正面,而且要畫出石的左右上下立體感與質感。

畫一塊石頭的順序是:勾→皴→擦→染→點五個環節。

起手式一

勾——先勾畫出主要的凸出部分。

皴——每勾一筆即帶皴幾筆。然後勾畫石的其餘部分,完成整個形態,也是勾皴結合進行。勾勒時注意不可四面圍圈,如把某一部分四面圍圈,會造成與其他部分截然割裂,不成整體。加皴筆並勾出漏孔。理順皴筆並統一石紋。

擦——一面勾皴,一面側鋒擦出石紋和石紋與石的陰暗面。

染——等墨色幹後,用淡墨染出石頭的陰陽面。

點——染後等墨色幹後,然後再從整體觀察,加以適當烘染,以達到既渾成一體又層次分明的效果。

起手式二

二、水成岩、火成岩畫法

畫石不宜方,但也不宜圓,要圓中帶方,方中帶圓,石有紋理,不可亂,但也不可以太整齊,用筆要堅挺,使人有堅硬感、重量感。

三、園林湖石畫法

畫石皴無定法,要根據描畫石塊對象來確定皴法是否符合客觀對象。

1.斧劈皴

要畫出石質堅硬,畫時不但要線條挺健,還要掌握長短、粗細和疏密的變化。

2.骷髏皴

造型上要玲瓏透剔,石面上要有空洞,系長年被水衝擊所致,有深有淺,洞中有洞,大洞套小洞的複雜結構。

3.勾皴法

可先勾出輪廓,然後用不同的墨色皴出它的陰陽面結構。

4.荷葉皴

先勾出輪廓和它的面,然後用淡墨畫出荷葉般的石紋,再厾出它的塊面,但在石紋旁須留出空隙,以示隆起和不致模糊一片,並在面上點出疏密大小不同的圓孔,待幹後再略爲渲染,以表現立體感。


5.折帶皴

畫時用筆稍偏,着意於筆尖,用力在毫末,皴擦時應利用筆根的變化功能,使有蒼潤之感覺。

6.沒骨湖石

用筆蘸墨隨意厾出石的大略形態,留出空白,稍幹,在空白處用深墨畫出大小不同的空洞,表示被湖水衝擊的痕跡。

四、蠻石畫法

蠻石要畫出蒼渾厚重感,結構明確生動穩重,適合大寫意花鳥畫。畫時可參考吳昌碩、潘天壽、朱屺瞻的畫石法。

五、松化石畫法

爲古鬆埋藏地下歷史久所成之化石,可參用鬆幹皴法,尤其應注意化石的質感。

六、柏化石畫法

古柏所成之化石,可參用柏樹幹皴法畫之。

七、昆石畫法

昆石,又名崑山石,因產於崑山玉峯山而得名,歷史上曾與靈璧石、英石、太湖石齊名,躋身於中國四大名石之列,石玲瓏可愛,可作山石盆景和供石。

八、石鐘乳畫法

石灰岩溶洞中上方下垂之鐘乳石,用筆宜簡潔,參差有效。

九、石筍畫法

圈皴的石筍,畫時猶如畫圈的鬆幹,也可以用線條勾出它的結構,分幾次渲染而成。

雨點的石筍,紋理爲凹穴形,用雨點皴點出結構。

連體石筍,氣勢宏偉,連體結構緊密,注意高低參差,宜立於樹叢、水邊。

石筍林,數株石筍應注意高低、疏密,相互顧盼,植上竹林,掩映多姿。

湖石配景物的畫法

湖石景物配有下面幾種樣式:湖岸石壁畫法、樹實石虛畫法、激流畫法、湖邊土石坡岸畫法、樹根生在石縫間畫法。

圖一:湖岸石壁畫法

圖二:樹實石虛畫法

用幹筆中墨飛白出枝幹,以渴墨點枝上之苔,幹後以淡花青墨添樹後之石,充分利用黑白、乾溼對比效果。

圖三:激流石法

圖四:湖邊土石坡岸畫法

此幅畫面前畫爲土石坡岸,用筆用墨要重爲實景,後面爲苔點以表示雜樹野草之類,並用雲霧縈繞其間,前面坡面用深苔實點,主要是加深石的墨色深度。

圖五:樹根生在石縫間畫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