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邀請!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這個問題在許多學術雜誌中已有許多研究,這裡我謹談談我的看法。

性善論,這是一個古老的話題,是從道德性的角度談人的本性的觀點。所謂性善,就是說人在本質上具有善的道德屬性,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穩定的規範基礎。在立論基礎上,盧梭和孟子都是一樣的,都是說人先天的道德屬性是善的。盧梭從自然人的概念出發,認為人先天上就有自愛心與憐憫心;孟子則提出「四端說」。但是,二者在這個立論基礎上所建立的理論體系和結論是不同的。

孟子從「四端說」開始,強調「賢者能勿喪耳」。就是說人們只有謹守道德本性,通過自律的方式來維護善性;而國家則需要引導這種善性,通過教化來發揚善性、抑制惡性,即所謂「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盧梭儘管善性的發端和孟子差不多,但其衍生的理論卻更像荀子的觀念。他強調以善治權、以善揚善,強調通過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限制來達到維護善性的目的。這就是社會契約論的基本觀點。這個觀點類似荀子的「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的環境決定論。這是一種他律道德。

簡而言之,孟子由性善論發展出自律道德的觀念,盧梭則由性善論發展出他律道德的觀念。究其文化基因,前者反映出對人本身的積極信任,是中國傳統人定勝天思想的延續;後者則反映出對人本身的不信任,是西方人由神造觀念的發展。打個比方,就好比《笑傲江湖》中華山的氣宗和劍宗,氣宗是先練內功,由內而外的發展,而劍宗相反,是由外而內的訓練。顯然,由內而外需要的時間長,但根基紮實,與中華五千年文明相應;由外而內來的快,也不需要太深根基,但發展後勁卻不足,這也與西方近三百年迅速崛起而發展後勁不足相對應。所以,我又回到了我們文化自信的角度上來。我堅信,用不了多久,我中華文明必定重新屹立在世界文明之巔!哈??


善惡是道德的範疇,人的本性:善+惡,社會需求:揚善抑惡。方法:自律+他律。於是構成四種關係:本善+自律,本善+他律;本惡+自律,本惡+他律。現代社會認為,人的本性既有善也有惡,所以揚善抑惡既需要自律也需要他律,於是道德與法律並存!古人執其一端而論之,今人辯證思維而用之。如此如此!


感謝邀請。盧梭的善是相對惡說的,未脫離對立。孟子的大儒之善的定義是:無善無惡為至善。盧梭是在行為上論善惡,尤其從其晚期作品看出,但內心稍釋然,孟子是從內心修鍊,再到思想,身體,行為,事物的觀點看法。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