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出寫生筆

古人利用毛筆,作為書寫文字的工具,而歷代的畫家,也是用相同的工具,來從事繪畫的工作。而這樣的轉用時間,亦是相當悠久。至少,我們從漢墓中出土的帛畫,便可了解。

清王概在《學畫淺說》一書中,曾說:「凡畫有用畫筆之大小蟹爪者、點花染筆者,畫蘭與竹筆者,有用寫字之兔毫湖穎者,羊毫雪鵝柳條者,有慣倚毫尖者、有專取禿筆者,視其性習各有相近,未可執一。」可見書寫用途的毛筆,也是非常適合於作畫時使用。

又為何中國畫家會喜好用毛筆作畫,這是因為多數的毛筆,具有軟硬適中,且又能依據畫家的需要,變化筆尖的形狀,而讓線條的變化,充滿著無限的可能性。也因此,被廣泛的運用於水墨畫中,成為與墨同等重要,缺一不可的材料。

前人用於製作毛筆的毛料,種類相當的繁多。除了常見的狼毫和羊毫外,也有用馬毫、兔毫、雞毫和鼠鬚等毛料,而現代的筆工,也利用各種的人造絲,來充當製筆的原料。

若依照製作毛筆,所用毛料的特性,來加以區分的話,可將毛筆的種類,粗分為硬毫筆、兼毫筆和軟毫筆等三大類。

若根據其製作的規格及用途來說,又可分為楂筆、斗筆、提筆、聯筆、屏筆和大楷等幾個品種。此外,若依照中國毛筆的用途及功能,應可分為書寫類和畫用類兩種,而可作為書寫用途的筆類,如長流和蘭竹等。而畫用的,如排筆和面相筆等。

而我們對每種筆類的筆性,最能感受的差異性,即是彈性的不同。例如硬毫筆中的狼毫筆和軟毫筆中的羊毫筆,在彈性上,是狼毫筆較羊毫筆,更富有彈性。也因此,就繪畫的使用來說,彈性越好的筆類,代表越容易控制,也就越能讓畫家們準確的掌握,行筆的方向和線條的粗細。

不過,雖然羊毫筆是比較無法隨心所欲的控制,但也還是可以用在染墨中。因為羊毫的毛節,多於狼毫的緣故。所以,當毛料的毛節越多時,則柔軟度越好。此外,所能吸附的墨水,也就會相對多些。同樣的,用於書寫的筆種,是羊毫筆的使用難度,高於狼毫筆,也是因羊毫筆較為柔軟,彈性較弱的緣故。

至於,對筆性的掌握,筆者是認為懸腕寫字的練習,乃是最為有效的方法之一。而清秦祖永在《繪事津梁》中,也曾言:「初學作畫,先講執筆,其法與學書同,能提得筆起,自然運腕不滯,可以悟合古法。」就是因為這樣的練習,可以讓畫家對於筆尖的提捺,感受更為敏銳。

不過,什麼樣的筆性,適合什麼樣的畫類,或是適合什麼樣的用途,仍然是由畫家的主觀判斷所決定的。

梁震明部落格

在以往的選筆觀念中,常說要選擇「尖、齊、圓、健」的毛筆,但筆者對這樣的說法,認為有補充的必要性,一是這種選筆的標準,並不適用於各種的筆類,尤其是羊毫筆;二是這樣的標準,應該是屬於書法的選筆觀念,而非繪畫的,尤其是對畫家而言,毛筆的選擇,並沒有所謂的標準可言,就算是寫禿的筆,也有其特殊的筆趣。所以,筆者認為選筆的方法,還是必須以個人的用途為基準,較為適宜。

毛筆的構造,略可分為筆毛與筆桿等兩個部分,而筆毛又可再細分為尖、軸、腹和根等四個部分。

「尖」是為了表現線條。而它是由許許多多的毛鋒所組成的,也是筆毛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同時也是毛筆是否合於書寫的要素。此外,也有一些畫家,習慣用小楷狼毫的新筆來落款,這也是因為新筆的毛鋒較尖的緣故。所以,能夠寫出極為細膩的線條來。

「軸」則是讓使用者方便在這基點上,去控制線條的走向。

「腹」等於蓄水區。這是因為當筆尖的墨水用盡時,則筆腹就會適時的補充所需的墨水。所以,若我們須要控制毛筆的含墨量,也就必須先把筆腹多餘的墨水刮掉。

「根」則是連接筆桿的部分,而通常我們在使用毛筆前,會先用清水將毛筆浸濕。當然這樣的目的,就是為了保護筆根,不受墨液的過度滲入,而影響了毛筆的使用壽命。

這是因為由於在清洗毛筆的過程中,最不易清洗的,即是筆根的部分,而如果仍然殘留著墨液,則日積月累後,墨中的膠質,便會逐漸硬化,當然就會造成筆根部分的筆毛變脆。

此外,清洗完畢的毛筆,也最好用吸水紙吸乾後,再放入筆捲內陰乾,切勿再放入塑膠的筆套內,否則筆毛一直處於潮濕的狀態,也會導致筆根的筆毛,容易脫落。這是因為筆根的筆毛,是用棉繩和膠水所固定的。若是未完全的乾透,就會讓棉繩容易鬆動或是固定的膠性減弱。

但因為毛筆的製造目的,首要是書寫用途的考量。所以,才會將筆穗製成尖細而腹粗的形狀。而這樣的形狀,對我們使用的技巧上,有三項優點:

一是所能吸附的墨水量,能比扁平構造還多。因此,能增加書寫的字數,又能減少沾墨的次數。

二是能讓單一的毛筆,在線條粗細的變化上,可以延伸的空間,倍增許多。

三是無論是先沾濃墨,還是淡墨,都能將兩種不同濃淡的墨色,保留在筆尖與筆腹的位置,而不會互相的混雜。如果當我們先將筆穗沾滿濃墨後,再將筆尖略沾清水,則畫在紙張的墨色,是清水會先流出,而後才是濃墨。這是因為物理特性的關係,尖的部分會比粗的部分,容易承受壓力。所以,雖然只是沾少許的清水,還是可以將先沾濃墨,往上推擠。不過,這種方法的運用,最好是沾完即用,否則時間過久,仍會因重力的關係,又讓濃墨中的碳粒,沉澱到清水中。

筆鋒形狀的比較

又因為墨中的碳粒,相當的細微,一般來說,是不易看出筆中所含的碳粒,如何轉移到紙面的過程,但如果是用黑色顏料,便能清楚的觀察到。而要觀察此現象,最簡單的方法,即是我們用筆沾完顏料後,再將毛筆立直,且輕輕的接觸紙面,就會發現碳粒是留在筆尖與紙面相接的部分,而水卻是往外的擴散。又為何有這樣的情況發生,正是因為碳粒與膠質結合時,會讓聚集的碳粒,比重大於水,而溶解於水中。

正如先前提及的,原本單一的碳粒,是會漂浮在水面上,但因膠質的關係,而讓彼此緊密的靠攏,而改變了原來的比重。所以,才會被水稀釋。

又當毛筆直立時,較重的碳粒,自然會往筆尖的方向集中,而多餘的水分,則會被排斥到筆腹的位置。也因此,當筆尖與紙面接觸,碳粒是會先離開於筆尖,而多餘的水分,最後才會被釋放出來。

又因為聚集的碳粒比水重,也會讓碳粒留在墨塊的中間,而水則是繼續的向外擴散,並且較粗的碳粒,會集中在墨塊的中間,而較細的碳粒,則是會被水往外帶,而分布在墨塊的四周。所以,墨色的變化,自然就會變成中間會看起來比較深,而漸次往外變淡。又當而我們在宣紙上作畫時,墨色的四周,常會有水痕出現,也是因為碳與水的比重不同所造成的。

如果我們是用毛筆,將相同的淡墨,染於相同的宣紙上,則中鋒用筆的墨色,也會較為深厚,而偏鋒或側筆的墨色,則會較為淡薄。這也是因為上述所說的,垂直的用筆,會讓碳粒集中於筆尖的關係。也因此,在書法中,經常會強調「中鋒用筆」的概念,如果就材質的特性來說,是有其根據的。 

梁震明部落格

這是因為書法的線條,大多是一次完成,而要將濃墨完整的從筆穗轉移到紙面上,就必須用中鋒執筆的方式,才能達成。

又當我們使用同樣的用筆角度,將相同的墨色畫於紙面上,也會發現速度越快,則墨色就越淡,速度越慢,則墨色就越濃。而會產生這樣的差異性,也是因為紙張的植物纖維,在吸收墨水的過程中,是時間性的。

換句話說,也就是當我們用毛筆,將碳粒留在紙面時,是必須藉由水的流動作用,才能滲透到纖維的深處。又當我們下筆速度過快時,碳粒就會缺乏水份的協助,而讓大部分碳粒,只會停留在紙面上,也就會導致同一面積的植物纖維中,無法累積更多的碳粒,當然也就會讓墨色變淡。

這是因為同面積的植物纖維中,如果所累積的碳粒越多,則我們的眼睛,就會感覺墨色越黑。同樣的,也會感覺越為厚實。

所以,總結以上的說明,正好驗證,墨色的濃淡變化,並不一定完全需要靠調墨的技巧來達成,因為使用者只要透過運筆的角度和速度之不同,也可將相同的墨色,作不同深淺的變化。

延伸閱讀:

墨條、墨汁及黑色顏料試用種類清單

中性紙張測試報告-生紙的再處理

宋晁氏《墨經》全文轉載-松煙墨製作方法

墨條的成分與製作方法

墨汁的成分與製作方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