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主导研发,一个主导销售

倪光南院士在83的时候收到了柳传志邀请的橄榄枝,从而毅然的抛下当时在加拿大比国内高得多的工作来到联想,因为倪光南院士的「中国制造」梦终于可以实现了

倪光南院士来到联想时带来的汉卡技术给联想创下了非常惊人的收入,联想的售后服务是全国最好的,而且作为优秀的企业每年的纳税也是非常的多,但是倪光南院士在那个时候就觉得一个科技企业必须的有自己的企业竞争力,而不只是眼前看得到的利润,所以说倪光南看到的目光远,他就觉得国外的很多大品牌正在赶超,加上自己的汉卡技术已经不在是中流砥柱,时代的进步会让它黯然失场,所以要想增强联想自身的竞争力那就必须在科技研发上下大功夫,必须要有新的研发技术摆出来,倪光南一心想著如何和英特尔那些大公司搞竞争,加强联想自身的实力,但是偏偏这个时候,倪光南院士的意见和联想高层的意见产生了巨大的分歧,联想高层认为如果要去研发「晶元」这种投资力度很大的决定会让公司吃不消,而主张要用销售来占领市场,先把技术研发暂时放置。从那以后倪光南院士在联想便没有了什么身影

所以我认为一个互联网科技企业要重视以下几个点

  1. 特别是要注重公司内部科研人员的激励,来实现科研的创新
  2. 市场的重视程度应该和发展技术,研发产品一样
  3. 必须的有自身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创新力,才不会受制于人

而在今天我们在回看联想如果当时咬牙坚持倪光南院士的提议,那么联想现在在技术层面绝对有很多地方不用受制于人,并且还有核心竞争力,其实作为商人的企业家具有商人的市场思维和搞科研的学者肯定不会产生一体的主体思想,必定是要以公司收入作为唯一标准,也是情有可原,但是我们反观华为这样的企业,万年如一日的搞科技研发,才有了今天不被任何公司或者一些国家力量的压制!


联想的辉煌已经走到头了,它的未来之路只有衰败!

一个企业能辉煌多久,其实跟它的掌门人密切相关。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说的一只部队的灵魂来自于它的首任军事主官。企业的道理和这是一样的。

联想的柳传志其思想高度已经到了最大点,联想也就到了最大点。

如果,当年倪光南不被搞走,而走的人是柳传志,联想今天将会和华为一样,成为中国的骄傲!

而现在,联想正在被国人唾弃、拚气、抛弃。


其实这没有谁对谁错,联想走到今天,无论是企业还是创始人都获得了国家的认可,也给予了很高的荣誉,这就充分说明了联想在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所做的探索和贡献是值得肯定的!

至于倪光南和柳传志之争,这我想不过是观念和经营理念的之争,现在看倪光南所称的也不见得就是完全正确。企业发展的途径很多,不管是什么方式,生存是第一位的,活不下去也就谈不上其他的。联想走的就是技术整合之路,充分利用现有技术做产品,服务大众和社会,走向世界!尽管这几年他受到了各样的「非议」,但是他活得还算不错,只是它和华为相比有一定差距,但是各有各的的活法,也不能强求!

倪光南所言的晶元问题,以及其他一系列受限的项目和技术的确为一些企业带来了不少问题。但是目前看企业之间的发展是相互依存的,贸易摩擦已经很能说明问题,只要你的企业做的好能把技术和发明利用好,做大做强,有的是愿意和你合作的。美国现在如何?能完全搞封杀吗?

你认不认同世界经济会越来越融合,这个世界没有一家企业是全能冠军。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做到最好就好,联想该如何做,人家自有自己的战略。你我如何能评判他的对错,只有市场才能决定。

无论什么样的企业都是如此,走什么样的路,能走多远,这是企业文化以及企业家的眼界和员工的努力决定的,现在的联想依旧不错!


我们应该为老院士的高瞻远瞩点赞!柳传志充其量就是个商人,也只是商人!永远上升不到企业家的层面!就像超市的老板,他只想著自己的那点货如何卖出去,如何多卖,其他的他不知道,因为他没有那个眼光!就像柳传志杨元庆一样!还在考虑为了不被美国制裁而不搞研发、技术投入?因为他的战略眼光就那么点!

所以,吃瓜群众们,不要把联想想的那么高尚!不要替他们辩解,什么样的企业老板决定企业走什么样的路。很多企业老板只是为了利润,对于以后如何如何,他们不会考虑的,这才是老板的本质!


联想要什么技术,没有技术更好,坏得更快换的更快,今天坏了明天政府又来一批采购,要不政府会继续采购吗,政府不采购喝西北风呀,有技改钱的一小部分搞定各级政府采购关键人物关键环节,要省事的多、实惠得多。

因此,这么多年看到联想有什么发展没,联想一直躺在温柔箱里睡大觉,小日子过得舒服得很,不过从最近来看,这种舒服的日子不会太长远了。


「极客谈科技」,全新视角、全新思路,伴您遨游神奇的科技世界。


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在参加节目时表态:中兴的晶元是短板,华为的短板是软体。但是中国的手机的应用程序、5G网路在全球领先。倪光南院士的话一针见血,较为准确的概括出我国当前科技发展中的一些问题与优势。

当然,联想发展至今「技工贸」、「贸工技」的问题依然争论不休,没有定论。


倪光南院士在采访中谈到的事情

除了对当前现状的认识外,倪光南院士自然无法避免的谈及联想的路线选择。

联想对于当时自身的发展路线比较矛盾,1996年将坚持了十年的技术为主的路线更改为了「贸工技」。自然,坚持技术为主的倪光南院士再也没能获到联想的支持。倪光南院士再次谈及了自己的理想,如果自己还年轻将会加入华为进行技术创新,未能推行技术路线可以看出是其一生的遗憾。倪光南院士坦然自己并不适合做CEO,更加适合CTO的角色,可以说是对自己也有了一个正确的定位。

这里不讨论哪种路线更加正确,历史的选择总归具有必然性。你怎知当时联想选择「技工贸」是否能够存活至今,不要看到华为的崛起忘记技术创业的艰难,背后多少个类似华为的优秀技术公司倒下并不被人所知。只不过具有中科院背景的联想没能走成技术路线,较为令人惋惜。


联想未来发展会以哪种路线为准

「贸工技」或者是「技工贸」谁为主导,特定的发展时期并不唯一。那么,联想未来的发展是否有从「贸工技」转变成「技工贸」的趋向呢?

很遗憾,暂时并没有相关的迹象,联想依然会以「贸工技」为主。就在华为遭受美国打压的背景下,联想CEO杨元庆在接受采访时公开表示,联想依然相信全球化是一个趋势,暂时并没有去自己做晶元以及操作系统的计划。

联想公司如何规划、发展,局外人或许并没有杨元庆更加清楚。但是,正当美国打压华为的特殊时期,公开表态是否欠妥?


对于倪光南院士以及联想这家企业的发展路线,您怎么看呢?

欢迎大家留言讨论,喜欢的点点关注。



黑联想并不能提高你的身价,科学家靠自己的成就来赢得众人的尊敬而不是靠批别人来抬高自己30年前搞CPU,是搞死联想还是成就联想?离开联想30年倪为中国计算机技术做过哪些成就?中科院后来发展龙芯,也有20多年了,虽然没法在国际市场上去与国外竞争,但也算成绩不小,跟柳有半毛钱关系。说白了,中国不是没搞CPU,是搞了CPU没用你而已,国家那么大投入搞CPU都没用你,可想当初联想不用你也有一定道理


晶元、软体成了中国的短板,帐不可仅仅算在联想头上,虽然倪光南院士把一个直接相关的遗憾留在了联想。

22年前,联想高层不再支持技术优先,联想后来照样被当时的国人夸赞了好久,今天也仍有不少国人在夸赞当时的联想,而且,到了今天,联想仍旧活得挺好的,是中国为数并不很多的良好大型科技企业尤其科技民企之一,PC市场大,连外国企业都大过了,也投入了一些钱搞研发,还推出了一些技术,这一切都是客观存在,抹杀不了,也没有几个人故意抹黑。

抹杀,即为不客观,有失公允。

联想还将以大型成为一个长期的客观存在,相信这一点!做大也不容易、并不常见,还能长在,即使故意无视这一点,联想也将长期存在,而倒下,也确实会成为国人的一个遗憾,希望活下去,即便仅仅以大的形象存活。

联想高层当初不再支持技术优先,尽管仍被夸赞,也埋下了被诟病的种子,再后来被诟病,正因为技术落后、依赖别人,致使自己仅大不强,这也是一种客观存在,洗白不了,证明了抛弃技工贸至少的确是联想的一个遗憾,然而,不抛弃能否活下去?是否也会活成今天这个样以至于更好一些?能和否、是和否的可能都存在,但历史已经翻篇,哪种可能都不存在了,而且,对1个企业而言,特别是民企,走什么路线是内政,自愿、自决,损与益皆由自担。

联想不愿冒险而甘愿守成是自己权力范围内的事,外人说是错,但自己认为是对。

不过,外人也有权力评说,说是对的、说是错的兼有,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大多数人说是错的,尤其,大多数中的多数人还是在上升到中国芯、中国根的高度之后,才说联想高层不支持技术优先的选择是错的,并且说是不可原谅的,并不认为是情有可原的。

说联想,也就是在追问著中国科技尽管发展很快却尚处于大而不强阶段的根子,何以不止有芯还有心、不止有软还有硬的短板,意味和意义大著呢,可持续、该大赞。


过去,只是政府采购、中国市场、海外市场、代工做好就能有赚不完的钱,那还要核心技术干嘛?如今,海外产品政府用不安全(斯诺登神助攻)、中国市场有的是好产品、海外市场由于自己代工身份不得不压低价格赚微利。那么,还不做核心技术产品的意思就是已经赚够了吧?


过去无论是柳传志还是杨元庆都是目光短浅的人,利益第一。依赖丛林法则精神的帝国主义强盗企业早晚被淘汰,国家早就提出学习和引进,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必须拥有自己的自主产权的战略。通过中兴和华为事件,可以看出来,帝国主义都是纸老虎,都是森林中的强盗,老虎和强盗不会让你过上好日子。相信联想有一天能够成为中国企业的骄傲,让国人像华为一样自豪。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