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個人覺得是與市場大小(國土面積)有關,就是日本國內市場較為狹小,所以資金流通非常快,所以造成了一種每個人都很有錢的感覺。不知我的觀點對不對,也不知是否有更科學的解釋?


其實很簡單,從經濟學的收入分配理論分析就可以解釋了。

所謂收入分配理論(大概是這個名字,記不清了)其實很簡單,一個產品銷售獲得的收入,分配給各個參與生產的要素時,其分配比例是根據生產要素的稀缺性來決定的。也就是說,如果勞動力這個要素遍地都是,那麼工人的工資就會很低,你分配不到任何東西。相應的,如果土地要素是不可替代的,那麼租金就會是天價,例如各地的金融街商業中心的鋪麵價格。

回到問題。為啥中國的貧富差距大?呵呵,因為中國勞動力不值錢,就這麼簡單。

中國企業主,尤其是民營中小企業主,會非常清晰的感覺到一點,中國的市場經濟其實是不完備的。一個生意能否賺錢,能否做下去,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政府的態度和各基層官員的支持,政策一變,領導一換,很多企業就做不下去了。所以,在中國,企業生產要素最稀缺的是什麼?是權力!

而最不稀缺的呢?是勞動力,是普通的打工者。勞動者自身的能力、素質、知識水平,說實話,是企業最不稀罕的,國企如此,民營如此,外企現在也是如此。誰不可以替代呢?你技術牛?市場上技術牛的多了去了。

這裡還要說明一點,所謂的勞動力充裕也是相對的。我們要知道生產和消費是一體的兩面,所謂生產過剩也就是消費不足。消費不足的原因是貧富分化,而貧富分化通過經濟循環的規律,又會反過來加劇企業的生產不足,從而導致勞動力過剩。

其實,一個正常的社會,勞動力供給和需求基本上應該是平衡的。但是我們不同,我們是有特色的社會,我們的權力尋租,資源壟斷,導致了市場需求的扭曲和經濟效率的下降,從而產生了勞動力過剩的假象。

這種過剩帶來了勞動力要素報酬的持續低迷,多年累積以後,也就帶來了更為嚴重的兩極分化。這就是中國未富先老,貧富差距異常巨大的根本原因。


推測是因為是階級固化的社會,一般階級流動性低的地方階級都會相對平等。各行業收入差距不大,平民子弟讀完職業學院或者專科大學也就能謀一份好差事了,不少讀完高中就不會繼續去念大學了。終身僱傭制意味著每個員工都是接近於家人的人,如果賺錢了自然要給他們更好的待遇。而在東亞大陸的非國營企業員工要擔心老闆會不會欠薪,老闆要擔心員工會不會跳槽。而且很多暴富就是通過灰暗的py交易和內部信息渠道達成,還有就是靠著房子和拆遷躺著暴富的部分發達地區原住民,這樣肯定只會讓少數人先富而沒有帶來更多的就業機會。

階級上升永遠只會是極少數,階級流動性大隻不過是意味著更多的暴發戶而已,並且真正靠自己能力而不是運氣或權力實現階級上升的人應該是更少的。

並且如果你知道你大概率要在這行業干一輩子,勢必會有更多人團結起來要求改善這一職業的待遇,如果是流動性很強的流沙社會,更多人會想著去跳槽,即使大概率不會跳出多好的結果。


放在世界範圍內看,日本的基尼係數低、貧富差距小這點是沒有疑問的。2014 年世界銀行的調查結果有張圖是這個樣子,越綠越低,越紅越高,日本跟一些歐洲國家的顏色好似老王隔壁男主人的帽子。不要看著另外的新聞說「日本的貧富差距在 OECD 中排名靠後」就以為不怎麼樣,仔細看一眼那個排名,比日本更好的不都是歐洲特別是北歐的那群已經實現了共產主義的嗎

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比較多。

日本在將近 100 年的時間裡,關於國民的定位就是「天皇陛下的良好臣民」。明面上要求為國奉獻的多,強調個人財富的少。雖然直接拿來比不太恰當,我國這麼乾的那些年裡收入差距也是比現在要小的。而且也多少受儒家文化影響,士農工商,光想著賺錢不是個很理直氣壯的事情。

日本很早就完成了工業化,和德國一起戰後相當長的時間內有著在世界上堪稱無敵的製造業。強有力的第二產業不光解決了大量的就業崗位,而且形成了比較發達和穩定的依付於第二產業之上的第三產業。現在有些地方瞧不起工業,認為是落後產業,要金融和 IT 才時髦。也有不少人瞧不起拿死工資的,一心要創業。其實對於一個社會來說,如果製造業的死工資可以足夠員工買房買車娶妻生子的話,對於營造一個穩定均勻的社會環境來說相比其他產業還是有優勢的。日本的「公司職員」超過 5000 萬人,佔了總勞動人口的絕大部分。其他任何職業無論是收入高的還是收入低的,從業人數跟這一大坨比都是毛毛雨。多數中小企業的薪資水平相對於其他國家來說隨地區和業種的變化較小,保證了全國多數勞動者的收入圍繞平均年收入四百多萬日元變化。由於日本產業的傳統,企業的領導層更多地是由企業內部逐層爬升上來的,像美國那樣MBA 出身在不同企業的高層來回跳的比較少。大家一起進公司混了幾十年,雖然職位有高有低,工資上不好意思拉開太大的差距。工會雖然不像歐洲的勢力那麼大,也算是能為工人爭取一定的利益。日本的大公司平均薪資大概七八百萬日元,典型的日本大企業的董事會成員平均收入四五千萬日元,相對於其他國家來說這個差距算很小了。還有東芝這樣的奇葩,董事平均兩千多萬日元,也就普通員工的兩三倍的樣子。有大股份的老闆不算,拿工資的能過一億日元的那些基本上都是日產 CEO 戈恩這樣的外來和尚,日本人幾乎沒有。公司職員是勞動者絕對主體,公司內部上下之間的收入分配又比較地平均,整個社會的收入差距就比較小了。

對於後發國家來說,解決貧富差距有至少兩個大難題。

一個是農民多而且收入低。我們農村人口比例接近一半,平均收入是城鎮居民的三分之一。但日本早已完成工業化,農業人口比例小。而且它是選舉制國家,農村地區人口稀少,職業單一,還有全國性的大農民協會團結力量,使得日本農民有很大的政治發言權,國家制訂了無數的保護農民利益的法律法規。日本農民平均收入七百多萬日元,直逼公務員和大公司員工,比普通公司職員高出一截,跟他們比城市居民才是窮人。另一個就是老年人的收入問題。這幾十年來驚人的累積通脹使得我國老年人年輕時的收入和儲蓄被徹底洗白,一個月幾十幾百塊的收入,一年存不了幾個錢,放在現在夠幹什麼的?日本的老人和我們是反過來的,他們上班的時候是日本經濟形勢最好、日元被嚴重低估的時代,他們的收入用本幣計算和現在的年輕人一樣是幾百萬日元,然而他們多攢了四十年的錢,房貸還早就還清了。發展中國家在這一點上最大的幾個問題日本並不需要去面對。日本的再分配製度也做得比較到位。上世紀中後期日本的所得稅率曾經是 70% 封頂,雖然現在降下來了,但對日本社會的影響已經足夠大了。阿根廷這麼玩過,不巧的是他們西語國家遍天下,精英層抬腿就跑到國外去了,阿根廷經濟崩盤。奧朗德也打算這麼玩來著,他們法語國家也不少,富人們跑都不用跑,走著都能去比利時和瑞士,生活一樣愜意。日本是唯一日語國家,在網路時代到來之前在國外生活同時遙控國內的企業對日本富人來說多有不便, 於是被稅務局摁住猛收了不少年的稅,為「一億總中流」作出了貢獻。日本當然不是天堂,發展過程中的一些獨特的機遇也是無法複製的。但是作為整體上最為成功的東亞國家,它走向今天的「和諧社會」的經驗和教訓確實有不少值得學習和總結的地方。

日本的體量.

跟江滬浙差不多


謝邀。

第一,題主自己說的那個原因,就是國土大小、人口總量、市場總量、財富總量,這個方面肯定是原因之一,這是沒問題的。不相信的人你可以自己去試試,3人群里發3元紅包,和100人群里發100元紅包,雖然人均都是1元,但大群裡面大小紅包的差距一定比小群大得多。小群里無論運氣差的人差到什麼地步,運氣最好的人只能拿到2.98元,運氣差的人再怎麼也有0.01元。最大貧富差距為2.97元。而大群里就不說什麼極端情況了,只需要運氣最好的人搶到10元,運氣最差的人搶個5毛錢,這時候最大貧富差就已經完爆小群了。

第二,感知因素,也是原因之一。中國跨越式發展的時候,比日本跨越式發展的時候晚很多年,到現在已經全面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了,社會信息的互聯互通空前強大。以前你以為有錢人就是你們村最早開始做生意的老李,而現在你可能只認馬雲馬化騰這種國家級首富是有錢人,劉永好梁穩根郭廣昌這種省級首富很多人都看不上眼了。你想像,以前跟老李比,貧富差距再大也就幾十萬,現在你跟馬雲馬化騰比,貧富差距可是上千億。

第三,時代特色,前面說過已經進入互聯網時代了,互聯互通的不僅是信息,也包括經濟,以前各村做各村生意,市場最大也就幾個村,你能賺多少?現在互聯網上可以做全國甚至全球的生意,做大了當然富得不得了,全球70億人,你賺每個人150元你就能成世界首富。

第四,外國的月亮比較圓。很多人沒出過國還真以為日本的馬桶水可以喝呢。他沒見過日本最窮的人有多窮,也沒見過日本最富的人有多富,他怎麼知道日本貧富差距大不大?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