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高興作答:

首先我們來看隆中對的實施方案:

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第一:諸葛亮分析了敵我態勢,曹操一統北方,攜百萬之眾,不可與之爭鋒,孫權據有江東,歷三世,國險民附,也不可圖。奪荊州,佔益州,這是可以實施的方案,並且可行性相對較高。

第二: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實施:劉備按照諸葛亮的方案步驟實施,也完成的很好,雖然中間出現了,劉表讓荊州二劉備不受,最終通過孫劉聯合,在赤壁之戰大敗曹操,從孫吳手中借到了荊州,趁勢取荊襄四郡,站穩了腳跟,完成第一步。

派關羽駐守荊州,劉備西取西川,將益州納入麾下,完成了第二部,聯結荊益二州,這時候劉備集團的聲勢達到了頂峯,完成了第二步。

在完成第三步的時候,有幾個先決條件,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待天下有變。

外結孫權,一直是孫劉聯盟的痛點,曹操打來就聯合,外部壓力沒有了就內鬥,孫劉聯盟很脆弱。

待天下有變,大部分是指曹魏出現重大變故,比如:曹操突然死亡,有人謀朝篡位,內政不穩,劉備聯合孫權有出兵的時機,內修政理,劉備的集團裏,一直都是派系鬥爭,荊州集團跟益州集團的矛盾一直無法調和。

再者,這些條件都沒達到,劉備佔領益州,關羽北伐跟劉備的出漢中不在同一戰線,關羽在樊城水淹七軍,威震華夏,曹操便聯合孫權,徵討關羽,關羽正面戰曹操,腹背受敵,呂蒙白衣渡江,取了荊州,關羽被殺,劉備丟了荊州,之後的一系列連鎖反應,徹底葬送了劉備集團北伐的條件。

隆中對是個很高明的實施方案,但是實施的時間節點,中間變數太多,誰都無法控制,曹操來襲,關羽北伐就是一個變數,孫劉聯盟的脆弱又是一個變數,劉備、諸葛亮把這個聯盟的關係,看的太好了,這是最重要的,以至於放鬆了警惕性。爭天下之心誰都有,更何況孫權,曹操之流。


謝邀。

我們先來看一下隆中對:

亮答曰:「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可以看出,在隆中對中,諸葛亮給劉備定下了三步走的戰略:

1佔據荊州

2以荊州為跳板,佔據益州

3擁荊,益州兩州,劉備坐鎮益州,另命一上將軍鎮守荊州,待天下變動,同時從益州,荊州出兵,兩路北伐,奪取中原。

隆中對戰略好不好,當然好,環環相扣,但是在執行這個戰略的過程中,充滿各種各樣的變數,諸葛亮並沒有給這些變數準備一個方案B,下面我們來看一下隆中對戰略有哪些硬傷。

一佔荊州

荊州位於九州中央,地理優勢毋庸置疑,諸葛亮也對荊州的地理位置給予了充分的肯定。並向劉備建議,王業開始,就在荊州。可是問題時,諸葛亮能看到的,東吳和曹魏也都看到了。早就之前,周瑜,魯肅等一干東吳重臣就向孫權建議過,先拿下荊州,然後向益州發展,和隆中對戰略幾乎如出一轍。曹操更不用說了,輕率八十萬大軍下荊州,劉琮束手就擒。所以,劉備的第一步就走的太艱難。赤壁之戰後,劉備連哄帶騙,終於拿到了荊州四郡,也算是完成了第一步,只不過大打折扣。

二出師中原

關於出師中原,諸葛亮給出的前提是天下有變。以諸葛亮的設想是,曹魏篡權,不得人心,劉備作為漢室後裔,出師北伐時,定能一呼百應。可是,諸葛亮太高估劉備的影響力了,北伐時,並沒有出現諸葛亮預想的百姓簞食壺漿,以迎王師的情景。此外,諸葛亮一直期待的天下有變也沒有出現,在三足鼎立的局勢下,局面沉寂的如死水一般。

綜上,隆中對是一個趨於完美的戰略規劃,但是可行性不高,中間的變數太大,所以終諸葛亮一生的努力,也沒有實現!


從實際情況來說,確實是按照《隆中對》來執行的,但不得不說,夢想是美好的,但現實是殘酷的。

以荊州為起點,佔領益州,建立蜀國,可以說已經是相當不容易了。三顧茅廬的時候,劉備已經五十多歲了,在古代這已經屬於老年了,尤其是戰爭年代,劉備絕對是高齡的軍人。

再說當時的格局,曹操佔領了大半個中國,孫權的江東已經經歷了三個領導人,最富裕的荊州和益州可以說是每一個諸侯眼中的肥肉,都盯著呢,什麼也沒有,寄人籬下的劉備能搶到這兩個地方,已經不容易了,不要強人所難了。

十幾年的努力,劉備建立了蜀國,但很不幸關羽大意失荊州,劉備發動對東吳的夷陵之戰,幾乎全軍覆沒,將本就不多的蜀國軍隊消耗的實在不輕,弄得後來諸葛亮北伐,兵源嚴重不足。伐東吳,本就是不符合《隆中對》,諸葛亮再牛,也改變不了主公的戰略決定!

劉備死了,可當時的格局呢?東漢的劉漢政權早已不得人心,就連益州官員和荊州官員都形成了兩派,諸葛亮再有能力也很無奈,幾次北伐都是無功而返,真是有心殺賊,無力迴天!五十三歲,一命嗚呼,死而後已!

總覺得晚年的諸葛亮有點逆天行事,甚至有點不識時務,唉,偉人的思想實在不能理解,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等待的只能是一次次的失望和失敗。

總而言之吧,早期執行的還不錯,但後來,從關羽大意失荊州開始,一切都變了,諸葛亮死後,沒多年,蜀國都沒了,不過再看看,晉朝好像沒多少年就八王之亂了,司馬懿地下有知,恐怕也得被氣得要再死一次!


劉備和諸葛亮對《隆中對》的戰略步驟實施的非常漂亮,也在一步步達到應有的預期,只不過人算不如天算而已。

《隆中對》中,諸葛亮給劉備制定了三步走的戰略目標。第一步,先取荊州為家,有立身之地;第二步,攻取西川建立基業,與曹操孫權成鼎足之勢,與此同時,外結孫權,南撫夷越,內修政理;第三步,待天下有變,則命荊州軍攻取洛陽,西川兵出秦川攻取長安,平定天下。

而劉備對於《隆中對》的實施,具體是這樣的:

首先,聯合孫權,共拒曹操,並在赤壁打敗曹操,隨後襲取荊州。隨後,劉備趁孫權攻打合肥之機,攻取荊南的長沙、桂陽、零陵、武陵四郡,不斷壯大實力。這算是完成了《隆中對》中的第一步。

後來,漢中張魯侵犯西川,劉璋闇弱無能,劉備藉此機會,打著幫助劉璋抵禦張魯的旗號,進軍西川。可誰曾想到,鳳雛龐統卻隕落,劉備不得已調諸葛亮,張飛,趙雲入川,留關羽鎮守荊州。雖然幾經過波瀾,但劉備還是成功取下西川,隨後又在漢中之戰中戰勝曹操,攻取漢中全境。至此,劉備全是完成了《隆中對》中的第二部。

可是劉備也不會想到,老天不會給他進行第三步的機會了。亂世中,敵我關係瞬息萬變。劉備的空前強大讓曹操和孫權深感不安,於是雙方共同謀劃襲取荊州,最終,關羽兵敗,荊州丟失,劉備又一意孤行起兵伐吳,葬送了蜀國的大好前途。

總而言之,劉備自始至終都在按照《隆中對》的策略一步步發展,而且完成的非常漂亮,只是後來形勢的變化,以及帝王之日日盛的劉備已經聽不進去諸葛亮的忠言了,也就失去了第三步恢復中原的機會了。


關羽在平西過程中過程中末立功而為四將之首,有些羞色,所以說不與老兵為武,真實是應轉個方向比如評個四大虎將猛將,也應該把張飛,馬超,黃忠,趙雲為前後左右四大將等同關羽另封,等平。免得關羽放不下面子而另開爐火。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