泻药。

作为一个学植保的大四应届毕业生,作物病害管理这个词的专业解释我确实答不上来(说来惭愧啊)。不过找到了台湾的一片论文,给你参考下:有机农场之作物病害管理策略再说个人说下见解。

首先说下这两个词的区别:

1.病害防治是一个小的概念,病害防治就像医生治病一样,得了什么病就用什么药。但是如果加上管理一词就有点高大上了。病害管理就不一样了,不仅仅是治病,还要让植物更健康,另一方面还要防止病害的蔓延,病菌扩散。所以说病害管理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就是包含的东西》病害防治,我要采取措施防止病害蔓延,将病害控制在一定的水平之下,这就需要持续的工作。而不是像病害防治一样简简单单的打个药。

2.适用对象的问题。病害防治的实施人主要就是农户,我的作物有什么病害,我就买药自己防治。当然也有技术指导参与进来。但病害管理的实施人则主要是一些相关机构(农业局,林业局之类的),我要让病虫害在我管辖的区域不发生,或者处于低水平。这则需要做很多的工作,如与农户的配合,病情的监测调查等等。

而至于为什么以前强调病害防治,而现在更强调管理?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当前病虫害的形势,当前病虫害处于越来越多,越来越难防治的势态。一个农户的茄子田的白粉虱打了药可能没有了,但是过两天隔壁田里的白粉虱就过来了。所以仅仅单个人的行动在防治病虫害上是不行的,这就需要大家协作,需要有人来做病害管理。

2.病害管理可以减少病害防治成本,降低损失。传统的病害防治方法就是看到作物有病害农民才会去防治,或者隔壁田的主人比较懒,大爆发的时候才来防治,这样必定增加了用药成本,因为病害在大爆发的时候才防治基本是没有任何效果的,无法阻止病虫害。而如果一个地区病害管理做得好,提前告诉农户要用药,这样那些由于知识不足等原因而耽误用药时机的农户,就会及时防治。从而减少损失,降低成本。

3.防止病害的跨区域流动也是病害管理的重要方面。我们的检疫局,海关,都会检查进出货物是否携带检疫病虫,这样就可以大大减缓病虫进入我国的速度,从而减少损失。比如松材线虫,就是从日军运入中国的松木包装箱进入中国的,几十年过去了,松材线虫一直是国内松树的头号杀手,很难防治。

暂且就说这么多。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IPM)又称有害生物综合控制( Integrated Pest Control,IPC)是一种基础广泛的综合的有害生物经济控制的办法。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目的是抑制害虫种群密度低于经济危害水平(economic injury level ,EIL)。联合国粮农组织对IPM的定义是「审慎考虑所有可用的病虫害防治技术,防止有害生物种群的发展,并在经济合理的水平保持农药等干预措施,采取适当措施后续整合减少或尽量减少人类健康和环境风险。IPM强调健康的作物,尽可能不干扰农业生态系统的发展,并鼓励自然有害生物控制机制。」

IPM有以下几个原则:
  • 允许一定的有害生物水平

  • 采取预防性的种植手段
  • 对有害生物进行监测
  • 药物控制
  • 生物控制
  • 合理使用农药

简言之就是,我要种植作物的时候就要采取一定的措施预防病虫草害的发生比如种植抗病品种,做好植物检疫工作铲除病株清除田间秸秆在根际定殖有益真菌或者放线菌,然后种完了要监测著有害生物,少的时候,损失不大,就不管它,因为说不定防治能挽回的损失还比不上我打药的钱(经济危害水平),多的时候,考虑能不能用生物防治,要是不行,就用农药来防治,不过这药不能乱打,用什么药,什么浓度,打多大面积,打在叶面上还是枝干上或是别的地方,多久打一次,最后一次打完药多久可以上市给人吃,这些都要考虑。

下面讲讲为什么会有传统的单一化学防治到现在的IPM的变化。

《Silent Spring》这本书想必大家都听说过。可以这么说,这本书翻开了人类在有害生物治理历史上的新的篇章。这本书是在什么背景下出版的呢?二战结束后,曾经是军用品的DDT被广泛运用,当时的美国,几乎已经陷入了农药无敌论的深渊,大面积的使用农药特别是杀虫剂,到了什么程度呢,就是人人都喜欢没事给家里打打DDT的程度,1957年美国农业部曾放出豪言,说要消灭红火蚁,然后飞机喷洒混著燃油的DDT,甚至都喷到私人土地里了。结果如何,想必大家都知道。后来,越来越多的例子的出现彻底打碎了农药万能论者的幻想,人们不禁开始反思,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一种有害生物防治方式?这个时候,IPM就应运而生了。美国在1972年2月时任总统理查德·尼克松指示联邦机构采取措施将IPM制成国家政策,推进IPM在所有相关部门中的应用。一场轰轰烈烈的有害生物治理革命就此拉开帷幕。

相比IPM传统的有害生物治理方法化学防治有什么缺点?简单的说,有三点:
  • 治不好

  • 有大害
  • 花钱多

治不好很好理解,农药用的多了,有害生物产生了抗药性(其实是被农药压力选择出来的),然后农药就越来越不好用,也就治不好了。

有大害,也不难理解,很多农药都被证明是对环境有害的,有的直接就对我们人类自身也有很大的危害。花钱多可能需要你绕个弯,前面不是说了有害生物有了抗药性,那么为了杀死抗性的个体,就要提高浓度提高浓度就会花费更多,或者直接就是加大浓度也杀不死的就只能开发新药去杀,新药的研发周期也比较长,成本肯定也比成熟工艺的旧药更加高,这些都是钱啊。还有就是有时候有害生物种群密度低,危害不大,打药防治反而得不偿失。

现在的人们已经知道,与天斗其乐无穷的后果就是,人与自然两败俱伤。

我国目前的植物保护方针是1975年在农业部召开的植保工作会议上提出来的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目前农业部一直提的说法是「要做好XXX的统工作」。
病害管理是个很泛的概念,主要包括病害的预防、诊断和防治。预防,其实就是通过植物检疫、种植抗病品种、合理的种植制度(轮作、间作、套种、免耕等)、保持田间卫生(及时拔出和清理病残体,减少田间菌源量)、加强栽培管理(调整播期、优化水肥管理)等措施,减少作物发病。诊断,即病害识别。这需要病理专业知识和经验积累,有时候通过症状其实很难判断病害类型。防治。我们常听到用到的是农药防治,包括除草剂、杀虫剂、杀菌剂、杀线虫剂等。其实还有别的防治办法,如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后两种防治办法虽不立竿见影,但绿色环保。多用于有机蔬菜水果种植领域。早在20世纪70年代,我国就喊出了「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预防比防治重要,道理你明白,不多说了。
防治是治标,管理是治本。农业要稳步发展,还是要讲究生态和平。病害防治容易走「农药作物」的极端,而病害管理,控制病害在一定的范围内,减少作物的农药用量,可以大大提高作物食品安全。
病害管理就是提前管理好了隔离了病原,或者创造不利于染病的环境,这样作物就不容易得病。事先没有管理好,等作物生病了,花钱还治不好,治好了也影响产量,增加了成本。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