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大概2100字,讀完約7分鐘

 

供給側改革,是要改變金融體系爲實體經濟提供融資的方式,因此應該從經濟運行的痛點入手,當前經濟的六大痛點即是改革點。

本文作者系盤古智庫顧問委員會高級顧問、清華大學蘇世民書院創始院長李稻葵;文章來源於新財富網。


金融供給側改革,是要改變金融體系爲實體經濟提供融資的方式,因此應該從經濟運行的痛點入手,當前經濟的六大痛點即是改革點。


一是解決基礎設施建設融資亂的痛點,建設類似世界銀行的機構爲地方政府基建融資。二是打通債券融資通道,讓投資者的興奮點從股市轉向債市。三是完善股市的法制基礎建設,抓幾個典型案例。四是給予風險投資基金和天使基金政策優惠,推動創新型企業發展。五是鼓勵銀行等金融機構主導破產重組,打破地方政府利益藩籬,通過金融業呆賬壞賬的處置反推實體經濟新陳代謝;六是針對製造業利潤相對偏低、金融支持不足,應該以裝備製造業爲突破口試點信託業改革,使之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


隨着實體經濟供給側改革的不斷推進,當前擺在中國經濟改革日程上的一個越來越突出的重大任務是金融供給側的改革。金融供給側改革,說到底是要改變金融體系爲實體經濟提供融資的方式。其重要性毋庸置疑,因爲金融供給側直接影響着實體經濟的結構調整,包括新企業的進入以及產能過剩的舊企業的退出。那麼,金融供給側改革的重點抓手是什麼呢?當然應該是從經濟運行的痛點入手。總體而言,當前經濟有六大痛點,這些痛點即是改革點。



  

痛點一:基礎設施建設的融資方式


目前,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已經佔到我國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1/5以上,大約爲整個GDP的8%。基礎設施建設是這一輪中國經濟的一個重要增長點,也是當前提升中國經濟和百姓生活質量的一個抓手。爲什麼怎麼說?目前家庭中電視機、電冰箱等家用電器的存量逐步達到階段性的飽和,汽車消費的增長已經放緩,當然如果城鎮化進一步加快,這些需求還有潛力,但目前制約很多家庭生活質量提高的因素已經不再是普通消費品或者耐用消費品的存量,而是公共產品的供給——包括清潔的水、清潔的空氣、便利的公共交通、郊野公園等等。這些公共產品的供給籠統地講都屬於基礎設施投資的範疇,而爲這類基礎設施融資是中國經濟最大的問題之一。


目前我國基礎設施的規劃、建設主體是地方政府,痛點非常突出。他們主要通過三大渠道融資:


其一是間接通過銀行提供,也就是通過很多所謂的PPP項目;


其二是通過發行基礎設施投資債,這是由中央審批發債總額,各個地方政府分別申請額度,規模相對不大;


其三是通過信託等非銀行金融機構。


這些現有投資機構沒有一個能夠對地方政府這個規劃、投資主體形成有效約束,加上地方領導的任期事實上平均只有3到4年,地方領導出於經濟和政治理性不可能有出於長期思維的自我約束,因此,地方政府通常都有過度投資基礎設施、亂融資的衝動。這就形成了地方政府債務過高及債務不透明等問題。目前解決這一問題主要是靠上級政府運動式、一刀切的監督,導致基建投資忽高忽低,包括2018年的基建投資實際零增長,拖累GDP增長至少0.2%!這就是當前中國經濟的第一大痛點。


解決基礎設施建設痛點的改革,方向非常明確,那就是要形成一個相對比較統一的、專門爲地方政府基礎設施投資進行融資的機構,該機構必須有效對衝地方政府行爲。這個融資機構要對地方政府的負債及其基建項目進行有效的管理,而最理想的方式就是改造現有的國家開發銀行,讓它全面負擔起大部分地方基礎設施投資的項目評估、融資以及收回款等工作。但是目前看來,國家開發銀行的資金規模和經營能力還不能滿足這一要求,因此需要設計新的供給機制,比如說建設一個或若干個彼此獨立、可比的、類似於世界銀行的基礎設施開發投資機構,其明確的使命就是有效管理地方政府的基礎設施投資項目及融資。


  

痛點二:債券融資


當前中國經濟的主要融資渠道還是商業銀行,而銀行作爲一種極爲特殊的金融機構有其自身的侷限性。商業銀行的最大特點是資金來源於散戶,而散戶有極大的流動性,一旦中國經濟發生任何風吹草動,散戶有權從銀行擠兌。這就要求商業銀行投資必須慎而又慎——這個要求是極爲合理的,因此,我們看到銀行投資均是極其謹慎的:在企業與地方政府之間,它更願意給地方政府投資;在大企業和小企業之間,它更願意給大企業投資;在短期項目和長期項目之間,它更願意給短期項目投資……這是商業銀行機制設計的天生缺陷。爲了解決這個問題,最重要的一條就是要充分擴大債券融資的渠道。在美國和歐洲等現代市場經濟國家,債券都是最大的融資渠道,與之相比,中國目前債券融資的規模仍有巨大的發展潛力。當前影響債券融資的最主要問題是,債券融資集中於銀行間市場,2018年這一比例約佔87%,而不是直接面對個體投資者。應該把債券市場從銀行間交易直接轉向公開交易,或者交給交易所交易,抑或是讓銀行間的債券交易完全打開,面向單個投資者。可以這麼說,什麼時候中國投資者的興奮點從股市轉向了債券投資,中國直接融資的基本渠道也就打開了,金融供給側改革最難的堡壘也就攻下來了。


  

痛點三:股市的基本司法制度


中國股市爲什麼搞不好?根本因素就是基礎不牢固。 搞好股市,基礎必須築牢,就好必中國足球必須從娃娃打基礎一樣。股市的基礎是法制。當前我國股市法制框架非常不完善,違規主要是由證監會來負責監察處理的。而證監會的能力相當有限,一般地級市並沒有證監會的下屬機構,因此大量違規現象得不到處置。更爲根本的是,證監會本質上是一個監督而非執法機構,缺乏強制力,且罰款額度極其有限,頂格也就區區可笑的60萬元!在這種情況下,中國股市的合規情況堪憂,各種造假、內幕交易和違規操作等屢屢發生,而相關人員得不到有力的懲罰。當今世界股市經營較好的國家都有極爲嚴格的法制基礎,比如美國在上世紀80年代股市的法制風波極大地肅清了美股的各種違規現象。中國現在不僅需要在上海或深圳設立證券法院,也需要證券檢察院甚至公安部門的證券偵查局,針對上市公司實現跨地區、全面的監管,並亟需認真抓幾個典型案子以警示全體股市參與者。



  

痛點四:天使投資


中國當前私募股權基金的總量極多,投資者對於私募股權投資的熱情極高,但是風險基金和天使基金卻相當缺乏,其規模約爲私募股權基金總規模的1/10,而創業企業最開始特別缺乏融資與輔導。在這方面應該出臺相應的政策,比如能夠用虧損的額度抵扣成功的利潤,從而減少風險投資者的稅務負擔;再比如天使基金利潤可以分攤到若若干年計稅,也可以允許這種風險投資基金面向社會發行,尋找長期的投資者,通過這種方式推動中國創新型企業的發展。


  

痛點五:破產機制


實體經濟的新陳代謝,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金融資產的新陳代謝,一系列不良資產必須化解。當前中國的一大利好消息是勞動力就業情況良好,失業問題並不嚴重。因此,實體經濟退出的主要障礙是金融重組,所以要特別鼓勵由銀行等金融機構主導破產重組,打破地方政府的利益藩籬,通過金融業呆賬壞賬的處置反過來推動實體經濟的新陳代謝。


  

痛點六:製造業利潤相對偏低,金融支持不足


製造業不僅回報率低,而且風險甄別不易,因此金融資源往往願意流向房地產以及地方政府主導的基礎建設項目,而非製造業,這是一個長期存在的問題。金融必須改革創新,着手解決這一問題。一個切入點就是改造當前的信託行業,而不是強迫商業銀行按一定比例或規模蠻幹給製造業貸款。信託公司相比銀行而言,有更靈活的投資機制,包括可以長期地持有一些製造企業的股權。當前信託行業在資金方面最大的問題是不能發行長期債券,其資金來源和發行渠道相對較窄。如果能在資金方面放開債務發行,同時在資產方面放開股權投資的話,實體經濟將會得到信託業更好的服務。應該以製造業中的裝備製造業爲突破口進行試點,對信託業進行大規模的改革。


當前,金融體系痛點不少也十分突出,金融供給側改革牽一髮而動全身,已經成爲中國經濟改革的重要任務。一旦能夠取得突破,將會對中國實體經濟的供給側改革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文章來源於新財富網

圖文編輯:張笑吟

責任編輯:羅震

相關閱讀

【聚焦】李稻葵 | 回顧40年,中國經濟增長的經驗是什麼?

【聚焦】李稻葵:中美歐要平等合作 共同引領全球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