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作者原創作品,未經允許禁止抄襲。侵權必究!全網追蹤】

  醉美人間三月天, 春風十里不如去看華州杏花雨

  作者:孟憲春

  又是一年芳草綠,依然十里杏花紅。在華州,人們的心目中,“杏樹”是幸福的象徵。寓杏爲興,視杏爲榮,世居在華州的老百姓,歷來有栽培杏樹的傳統,祖祖輩輩廣栽桃杏樹於房前屋後,莊前渠邊,田間地頭,就連庭院內也少不了種上幾棵桃杏樹。

  華州蓮花寺的杏樹林 張文 攝

  在華州,素有“家中無杏樹,枉爲華州人”之說,可見杏樹植根人心,當地人更是對杏樹,情有獨鍾----杏樹就是“杏福”啊,杏樹在華州人心目中有着沉甸甸的分量。

  又是陽春三月,天氣晴朗,今年華州的春好像遲遲不肯歸來,不知她是否戀上了江南的早春?當江南在一片春光明媚時,這華州之春還在睡眼惺忪之態,那些期盼已久的花兒遲遲不肯散開。於是,焦急的等待着春日的暖陽,剝開雲層,豁然開朗, 春天來了,這春總是挑人心絃的美,關於春的每個字,每句話,都有一段故事,或悲,關於春文人墨客願意筆墨相染,寫一朵杏花的故事,一棵杏樹的情愫,一滴杏花雨的情絲。杏花,是春天的使者,自古以來得到人們的喜愛,有“一枝紅杏出牆來”、“依然十里杏花紅”和“紅杏枝頭春意鬧”等佳句。杏花,有報春花的美稱,有“點點滴滴杏花雨,絲絲縷縷楊柳風”。

  華州蓮花寺的杏樹林 張文 攝

  陽春三月風飄曳,杏樹葉兒抽芽,花朵開放滿枝頭。徜徉在華州大地,春光明媚,暖意襲人,正是踏青賞杏花的好日子,花在風中搖曳,人在花中穿行,花香隨風飄山谷,人聞花香忘憂愁。踏上高塘塬,遠遠望去,整個原野白綠相間,

  婉延

  悠長的小路在白綠間穿行。白的是杏花,綠的是鬆,杏花似雪,綠鬆如畫。一簇簇,一片片,一行行,一棵棵。房前、屋後、院落內,山上、路旁、水庫邊。路旁杏花伸中央,夾道迎接客人來;庭院春色關不住,多枝杏花出牆來。

  在少華山下,放眼望去,到處都是盛開的杏花。有枝椏蒼勁的十年老樹仍然煥發着生機和活力,也有茁壯成長的新苗開出的嬌嫩小花。漫川遍野,如雲似霞的杏花成爲了當地一道靚麗的風景線。一片連着一片的杏林此起彼伏,一眼望不到邊,枝頭的杏花或含苞待放,或展瓣吐蕊,或白裏透粉,或粉中帶紅,舒蕾綻苞,吐蕊沁芳,爭奇鬥豔,撼人心魄。特別是杏花有“嬌容三變”的特點,含苞待放時朵朵豔紅,如胭脂一般,隨着花瓣的伸展,色彩由濃漸漸轉淡,到凋謝時就幾乎變成雪白一片。

  華州蓮花寺的杏樹林 張文 攝

  順着小夫峪蜿蜒的山路前行,沿途杏花飄香,溫馨芬芳。綿延十多裏的杏花谷,白色的杏花連綿不絕,如同一條流淌的杏花河注入到了一片花海,蔚爲壯觀,給人以無限愉悅的感覺。徜漾在晨曦中,紅色的杏花,漸漸變成淡紅色,最後露出潔白的真容。“紅紅白白一樹春,晴光耀眼看難真”,杏花是報春的使者,給人們帶來了清新的感覺,給大自然增添了幾分嫵媚。杏花由紅變白,花瓣平展,花蕾逐漸退去了嫩黃。杏花的風采更在花謝時,和煦的風兒吹來,花瓣徐徐飄落,漫山遍野就像下起了杏花雨,杏花雨疏密均勻,輕緩錯落,如透明的珠簾,輕籠着山嶺田野。杏花雨是杏花的昇華,帶着飽滿的生命力,催喚春筍節節高,激勵藕芽衝破污泥濁水,它使萬物甦醒茁壯成長。小河曲折蜿蜒,流水潺潺,那三棵杏樹斜身河上,臨水照影,搖曳迷離。春風輕撫,花枝舞動,落花繽紛,花落水上,隨波逐流,時隱時現,千折百回,婀娜多姿,這意境多麼像北宋詩人王安石在《北陂杏花》中描寫的“一陂春水繞花身,花影妖嬈各佔春”的美好景緻。

  華州蓮花寺的杏樹林 張文 攝

  杏花怒放在初春,給華州大地帶來滿園春色。年年歲歲花依舊,歲歲年年景別樣。華州杏花十里香,夢迴千轉心蕩漾。相約在春天,是一種尋找,一種呼喚,更是一種默契。杏花報春化作雨,柔柔的花,悠悠的雨,又是一年春草綠,又是一年杏花紅。每年的陽春時節,華州人民都將以隆重的杏花聖事,與你來一場一年一度的盛大約會。如果說旖旎的春天秀色可餐的話,那杏花盛開時的華州大地,的確是一桌攝人心魄的視覺盛宴,就等着你來赴宴!透過怒放的桃杏花,你會被華州人摯愛火熱生活,享受美好生活的情懷而感動;你會因華州“一花一世界,一花一天堂”的幸福生活而動情,你會因與華州共同生活在這樣“杏福”的陽光下而無比自豪!

  來吧,朋友!在春光明媚的陽春時節,我們相約在華州的杏林中,我在杏樹下等你 置身於春深似海的杏花園中,踏青賞花,感受田園風光,體驗春風十里杏花香的華州美景!

  作者簡介:

  孟憲春、筆名三秦風煙、麥浪、研究生學歷、高級講師、華縣第八屆、九屆政協常委、渭南市政協委員、民進渭南市華州區總支副主委、渭南市作家協會會員、華州區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特約研究員,被幾家知名國家、省級文學雜誌聘爲簽約作家。作品散見於《山花》、《邊疆文學》、《黃河文學》、《延河》、《散文月刊》、《青海湖》、《山西文學》、《陝西日報》、《西安晚報》副刊,總計散文、小說、詩歌、文藝評論、雜文640餘篇。

  原文來源:作者供稿

  原文作者:孟憲春

  圖片拍攝:張 文

  整理編輯:華州文史薈萃

  【注:本文作者原創作品,未經允許禁止抄襲。侵權必究!全網追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