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陝西省內,隸屬於渭南市的韓城不算很出名,但是韓城的歷史牛啊。

韓城在地圖上很好找,黃河在陝西、與山西兩省的交界處往南,那個像湖泊一樣寬的河面,西岸城市就是韓城。韓城面積1621平方公里,正好卡在陝西省會西安和山西省會太原中間,是兩個省會之間往來最快捷通道。現在是這樣,古代也是這樣。

韓城第一次輝煌,是在秦朝末年,西楚霸王項羽和漢王劉邦展開決戰。項羽糾集了一幫六國王孫圍毆劉邦。而劉邦呢,有一韓信,足矣。

韓信要滅楚,第一個就要幹掉黃河東岸的魏國。魏王豹也早有準備,重兵屯在黃河往東大拐彎處不遠的蒲坂,魏王豹算定漢軍只能走蒲坂過河。韓信也滿足了魏王豹的戰略虛榮心,在蒲坂作大舉渡河狀。然後,韓信出一奇兵,走當時稱為夏陽的韓城過河,就是著名的木罌流軍。韓信帶頭,眾弟兄坐著綁著陶罐的木筏,浩浩蕩蕩殺過黃河,一舉擒魏王豹。

劉邦與韓信都是籠中猛虎(受困關中),而韓城就是這座偉大囚籠的鑰匙。有了這把鑰匙,韓信殺進中原,百戰不殆終滅楚。

又過了六十多年,韓城再次成為歷史的焦點。倒不是說韓城又發生什麼大戰,而是從韓城走出一個影響中國兩千多年的巨人——司馬遷。

司馬遷的《史記》,用再高的評價都不過分,開中國史書創造之先河,對中國影響的影響可謂空前。有人說司馬遷是中國史上影響力排名第一的史學家,這並非吹捧,司馬遷當得起。魯迅先生就評過《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公元前145年,司馬遷出生於韓城北郊的龍門,這裡緊臨黃河,驚濤拍岸,氣勢雄大。司馬遷從小就受到父親司馬談嚴格的史學和文學教育,最終成為一代史學巨人。可以說,沒有韓城純厚的山水,就沒有如巨星一般閃耀中國文學天空的《史記》

西漢時的韓城,隸屬於左馮翊郡,有名的三輔之一,東漢沒有變化。到了三國和西晉,一切照舊,只不過馮翊郡小了一些。直到隋文帝初年,夏陽才正式改稱韓城。這個「韓」和戰神韓信沒關係,而是戰國七雄之一的韓國,老祖先的封地就在韓城一帶。

韓城一直是縣級單位,直到金宣宗完顏珣南遷後,為防禦蒙古,1215年升韓城為禎州。韓城成為地級市時間不短,存在了125年。1340年,元順帝至元六年,撤掉禎州,劃入同州,明清沒有變化。

但在清朝乾隆年間,韓城又走出一位牛人。

他的名字特別響亮——王傑。只是一提到這個名字,絕大多數人想到歌星王傑,而不是韓城的王傑。

韓城的王傑生於雍正三年,1725年。因為家窮,曾給江蘇巡撫陳宏謀當過師爺,後來參加陝西省內考試,高中第一。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王傑去北京參加考試,高中第三名。乾隆發現王傑的字很熟悉,仔細一想才明白王傑入過陳宏謀幕府。乾隆一直對狀元基本上產生於江南感覺到無奈,他發現探花王傑竟來自陝西,龍顏大喜,立刻把王傑的名字調到第一,成了狀元。

王傑的仕途很順利,由刑部侍郎轉右都御史,1786年成為軍機大臣,是清朝最核心的幾個大臣之一。除此之外,王傑還有一個讓人羨慕的身份——上書房總師傅。啥意思呢?乾隆所有的兒子,他們的老師都是王傑。反正這些皇子總有一個繼位的,王傑帝師的身份是少不了的。

王傑在朝中最看不慣一個人,他就是和珅。野史小說總是說是劉墉鬥倒了和珅,然後又說是紀曉嵐鬥倒和珅。其實,劉墉、紀曉嵐與和珅的關係非常好,壓根沒這事。真正鬥倒和珅的漢臣,是王傑。和珅想巴結王傑,但王傑不理他,還到處諷刺和珅伸手撈錢。和珅也沒閑著,到處放王傑的暗箭,誣衊王傑在家鄉韓城私建三王府、四王府,應該殺頭。可乾隆派人一查,所謂三王府、四王府,那是王家內部的兄弟排行。而這幾套房子都破爛不堪,乾隆氣的大罵和珅沒事找事。

和珅一直想扳倒王傑,可乾隆對王傑的寵幸,不在自己之下,始終沒機會。但王傑卻想著鬥倒和珅,為天下除害。和珅被嘉慶查辦,而主審官之一,就是王傑。

你說韓城牛不牛?


春節假期剛去過韓城。踏司馬古道,追司馬遺風,韓城是許多有歷史文化情結的人的「聖城」,拜謁司馬遷祠則是一種「朝聖」,而中央電視臺「魅力中國城」節目播出,韓城的歷史文明傳承和絢麗的黃河文化,給人們留下了深刻印象,讓更多人記住了韓城。

司馬遷祠建於韓城市西南一處懸崖高崗上,拜謁司馬遷祠要走一段古老的上山坡道,這條翻山古道開琢於春秋時期,後經歷代修繕維護,於北宋時期用巨形石板鋪就,遺存石板山道300米餘米,至今已800年歷史。古坡道原名"韓奕坡",後因司馬遷祠建於北側,又稱司馬坡。司馬遷被尊稱「史聖」,韓城自古就為「文史之鄉」,韓城古代的讀書人進京赴考,都要經過司馬古道,所以司馬古道在韓城也被稱為「秀才坡」, 「秀才坡」是韓城人的驕傲和自豪。 沿著古老鋪石板路臺階向山崗上的太史祠攀登,司馬遷祠墓依崖就勢,層遞而上,坐落在韓奕坡懸崖之頂。一代史聖,長眠於此。觸摸著太史豐碑,感悟「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真正文化內涵,更是感受著韓城濃鬱的文化氣息。韓城那片古老土地,與史學家司馬遷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司馬遷是韓城永恆的主題,「史聖」古蹟,那古樸、厚重的司馬坡古道,莊嚴、樸素的司馬遷祠無疑亦是千年韓城最莊嚴、最靚麗的城市名片,是韓城魅力精髓。韓城,成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乃實至名歸。

謝邀 公元1986年國務院批複的第二批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予以頒布、 韓城名列其中,是陝西省唯一一個獲得此項殊榮的縣級市。 韓城的古城建築多以、元、明,清為主。元代古建築佔全國六分之一強,國家級文保單位多達十餘處,省市級遍佈韓塬不計其數、

韓城歷史悠久、西周周武王封子於此古稱「韓侯國」後被秦滅,魏、秦在韓交戰多次,戰國時期的古戰場遺址在韓仍有保存,戰國時期修建的魏長城依然完好,韓城梁帶村發掘出了戰國時期大型墓葬羣,考古學家對此正在做進一步調查研究。 全國保護最為完整的三個文廟,西部地區唯一的一個,它就是韓城文廟,這足以說明在韓城尊師重教蔚然成風。有著「東方人類民居建築的活化石」之稱的黨家村被前國家領導人譽為「民居瑰寶」村裡一百多家四合院承建於三百多年前,大多保存完好,被國家旅遊局評定為4A級景區,正在積極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韓城有「小北京」之稱高規格的古建築,古遺址隨處可見,考古界流傳這麼一句話「中國文物看陝西,關中文物最韓城」。如今的韓城人正在藉助祖先留下來的不朽財富科學規劃合理佈局發展旅遊業,並且初見成效、旅遊業收入大幅增長。我們有理由相信韓城的明天會更好!


韓城,陝西省內計劃單列試點市,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化名人司馬遷故鄉。這裡早在5—8萬年前就有人類活動,是韓侯國、梁伯國、古芮國都城所在地。國保文物單位15處(全國縣市前十名),省保級文物單位17處。素有「小北京」、「關中文物最韓城」和「文史之鄉」之美譽。先後入選首批國家級旅遊業改革創新先行區、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等,連續多年躋身西部百強縣(市)前列,並位居「陝西縣域經濟社會發展十強縣」第二名。目前,韓城正以「西部深圳」的速度,打造黃河沿岸區域性中心城市和世界級旅遊目的地。

著名歷史人物還有義士程嬰(救趙氏孤兒趙武)、戰國韓國奠基始祖韓厥(賢臣、政治家、驍將)、秦國戰將司馬錯(羋月傳里人物)、翟王董翳(項羽分封三王之一)、宰相張昪(宋代詞人)、狀元王傑(主審和珅)、宰相薛國觀(奏請朝廷倡議磚砌城牆)、作家杜鵬程《保衛延安》、毛澤東俄語翻譯家師哲、都江堰管理時間最長的人物強望泰、陝西大儒王捷三等一大批歷史名人,僅明清秀才就高達1400餘人,有"一代史聖,兩朝狀元,三朝宰相,四代世家,五子登科(一母三進士一舉一貢生),父子御史、父子知州、父子太史、祖孫巡撫、兄弟侍郎、南北尚書、一母四子三清華"之美譽,同時韓城也是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愛國將領吉鴻昌、國家一級演員馮遠徵祖籍故里。這裡長眠著司馬家族(司馬錯、司馬靳、司馬談等)和趙武、公孫杵臼等歷史人物。主要景點有司馬遷祠—國家文史公園、韓城古城、黨家村古民居、梁帶村兩周遺址、元代建築博物館普照寺、周原大禹廟、澽水河生態湖區、欣·沐陽溫泉度假村、香山紅葉、猴山秋韻、南湖公園、象山森林公園、黃河龍門、晉公山滑雪場、史記城及柳村古寨和王峯古寨等。是「中國民間藝術之鄉」、「中國鑼鼓之鄉」和「中國大紅袍花椒之都」,同時也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大美之景和韓信木罌渡河、尾生抱柱、大禹治水故事及鯉魚躍龍門傳說的發源地。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1項,國家級非遺3項。主要美食有韓城過橋餛飩、紅甜面、羊肉餄餎等。


韓城自古以來經濟發達、文化深厚,改開以來更是如虎添翼,飛速發展,經濟在全省位居第三,更是全國經濟百強之一。

按照趙樂際書記的規劃,韓城從一二年經濟單列,五年試點,條件成熟獨立建市(地級市)。

韓城脫離了落後的渭南市管轄,明天會更美好!


有黃河穿流之城必為文化之城!


嗯 歷史悠久 人傑地貴!你沒聽錯 就是人接地貴!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