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第一五七七期;歡迎關注。

黃道周是晚明書壇比較有代表性的書家之一。他的書法以楷書和行、草書名世, 並且在理論上也提出了一些富有見地的書學主張,對中國書法的發展起了不可忽視的積極作用,在晚明書壇甚至在中國書法史上都佔有一定的位置。沙孟海先生曾評: 「明季書家,可奪王鐸之席的,只有黃道周。」

黃道周的楷書多為小楷,畫短意長,質樸精麗,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王鐸對黃道周的小楷就十分讚賞,在收到黃道周的兩卷書法禮物後,王鐸回信道: 「二卷病中得之,愛而起舞。字畫精良,太傅右軍,駸駸逼人,詩則古今罕有其儷,文苑中獨有黃公,橫行千古而。」清初宋犖在《漫堂書畫跋》中亦云: 「石 齋 (黃道周) 先生楷法尤精,所謂意氣密麗,如飛鴻舞鶴,令人叫絕。」黃道周的楷書代表作主要有《孝經》、《張溥墓志銘》、《石齋逸詩》等,雖然他的楷書在其流傳下來的所有書跡中所佔份額不多,但其鮮明的藝術特徵卻給當世人以及後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黃道周小楷技法分析

1.用筆

黃道周楷書主要學習鍾繇,因此他的用筆既吸收了鍾繇以隸入真的用筆方法,但又不像鍾繇的用筆那樣圓渾,而是用筆中還吸收了王羲之楷書的筆法,尤其是方折用得較多,故比起鍾繇楷書的古拙厚重,他的楷書則更顯清秀、飄逸。

另外從點畫特徵方面分析,黃道周小楷用筆同樣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徵。

以其小楷代表作《孝經》為例,他對於鍾繇字中隸意較為明顯的橫劃收筆處作誇張性的上挑,並多取右上斜勢,如「圭」、「三」等字;

上點和短豎多取右斜勢轉而迅速下挑,如「亢」、「丘」等字;

折筆處多重按向左下逆行,稜角方整,顯得冷峻清剛,如「德」、「媼」等字;

勾法多至豎的末端稍頓而迅速向左上挑出,既簡潔又明快,如「頂」、「孝」等字;

有時則順勢平出,如「子」、「乎」等字;

捺畫取隸書中上挑的「波磔」用筆,有時舒展勁挺,如「夫」、「又」等字;

有時化捺為點,變化多姿,如「東」、「不」等字。

此外黃道周用筆還常常中、側鋒並用,方圓兼備,中鋒行筆能使點畫充實圓滿,側鋒則使字生姿妍,故他的小楷給人以渾融含蓄而又不失姿妍的美感特徵,這恰恰也符合他「以遒媚為宗,加之渾深」的審美主張。

2.結體

黃道周小楷的結體主要繼承了鍾繇的結體方法,字形多呈扁方,偏旁部首的安排也不死守平均,而是因字賦形,筆畫大小參差不同,與唐楷筆畫勻稱、大小一致的特點迥然不同。

當然黃道周楷書與鍾書的結體也有不同之處。鐘體楷書雖欹側但總體呈平勢,而黃體楷書則是左低右高,向右上傾斜;鐘體楷書左右伸展,上松下緊,結字較散落,而黃體楷書則中宮收緊,左右收斂,結字更顯緊結。

此外黃道周小楷結體的另一顯著特徵就是上寬下窄,細觀之如高山墜石,奇崛而險勁。

黃道周詩翰冊

尺寸:24.9x29厘米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3.章法

黃道周的小楷以手札、冊頁居多,章法上也主要受鍾繇楷書的影響,採用橫無列,豎有行的形式,字與字間隔較大,且拉開了行與行之間的距離,通篇布局顯得十分疏朗。

黃道周楷書《丙子秋送省試諸友作詩扇》

金箋,16.5×50.5cm,崇禎九年(1636)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單看其豎行,整體顯得較為寬列,上字與下字之間隨形就矩,因勢生姿,與唐楷整飭秀麗的風格相比顯得較為率意。

通過以上分析可知,黃道周楷書(小楷)在風格上具有遒媚、古拙、率意的美感特徵,形式上則既有對鍾繇小楷的繼承,又有自己的創造,尤其是獨具魅力的 「折筆」的運用,使其楷書更具勁峭之勢。

黃道周楷書中的這些審美特徵,實際上在其行、草書中也表現得較為明顯,不僅遒媚樸拙的風格與其楷書較為相近,行筆的轉折方健,結字的欹側多姿,行與行間的寬闊距離,以及向右上傾斜的體勢也大略其楷書。

可以說黃道周行、草書風格特徵的形成是受其楷書的影響,並且與其楷書共同成為黃道周書法名於後世的代表。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