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知章(659—744),字季真,越州永興(今浙江省蕭山縣)人。是初唐至盛唐時期一位以清狂著名的詩人。史書上說他「清淡風流」,晚年尤放曠,遨嬉里巷,自號「四明狂客」。明代著名詩評家胡應麟說:「詩最可貴者清……思不清則俗」(《詩藪》)。這裡的「思」指的是立意,「清」有超凡、絕俗、淡泊之意。他在長安時,和李白等八人,稱為「飲中八仙」。又和張旭、包融、張若虛齊名,稱為「吳中四士」。他們的生活情調,有一個共同的傾向,便是對禮俗規矩的厭惡和對自由閑適的追求。這種思想,都充分地表現在他們的詩作之中。

他是武則天證聖間(695)進士,後做到太子賓客,授祕書監,官位很高,他的一生可以說仕途平坦。但他不願做官,天寶初年,向玄宗請求做道士,回家鄉去隱居。玄宗答應了他,並作詩為他送行,還下詔賜予鏡湖剡川一曲,供他養老,皇太子和百官為他餞行,可以說是「光宗耀祖,衣錦榮歸」了。

賀詩不多,《全唐詩》存其詩一卷,僅十九首,其中不少為郊廟樂章和「奉和聖制」之作。抒寫他個人切身感受的只有九首,《回鄉偶書》是其中一首: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 ,笑問客從何處來。

這首《回鄉偶書》是他真實感情的自然流露,沒有辭藻的堆砌和語句的雕琢。完全是回到家鄉時偶然的抒懷。作者「寄至味於淡泊」,以閑談的筆調,表達了久客乍歸的思想感情。

在古代,讀書人歷經「十年寒窗苦」後,或迫於生計,或謀取功名,不惜離鄉背井,客居他鄉。因而遊子的感傷離別,也就成了古人經常的題材,所謂「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

「少小離家老大回 ,鄉音無改鬢毛衰」,這裡的「少小」「老大」,突出了詩人作客異鄉的久遠。口語式的詩句,凝聚著深刻的內在感情,他離開家鄉,踏上人生旅途時年紀尚輕,而回到家鄉時已屆耄耋之年。撫今追昔,怎能不令人百感交集?

詩人是吮吸故鄉的乳汁長大的,在故鄉的懷抱中度過了一二十個春秋,對故鄉的草木,親人師友,無不留下難忘的印象,而「呀呀」學就的「鄉音」,更是難以忘懷。詩人在外思鄉心切,曾寫下這樣的詩篇:「故鄉杳無際,江皋聞曙鍾。始見沙上鳥,猶埋雲外峯。」而今他操著「鄉音」踏上故鄉的土地,首先聽到的也是這極為熟悉而親切的家鄉話。然而無情的歲月,漫長的羈旅生涯,使得詩人老態龍鍾,耳邊的頭髮也巳疏落。詩人乍喜乍悲,感概萬千。詩人在這裡以「鬢毛衰」與「老大」照應,和「鄉音無改」對襯,用高度精鍊的語言,把他初臨故土的感觸,對家鄉無比深厚的感情,細膩逼真地表現出來。

緊接著詩人筆鋒一轉,抓住頗有戲劇性的細節,繼續抒發他的感慨:兒童相見不相識 ,笑問客從何處來。」孩子們看到一位白髮蒼蒼的老翁來到面前,怎能想到是自己的老長輩呢?由於孩子們的天真憨直,不等詩人發問,就「笑問客從何處來」,笑問」兩字十分傳神,孩子們的驚奇、活潑、幼稚、講禮貌的情狀躍然紙上,維妙維肖。孩子們竟稱他是「客」,令詩人感傷惆悵,這種感情上的微妙變化,在詩人《回鄉偶書》第二首就更加明瞭:「離別家鄉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惟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而這種感喟在第一首中因通過兒童的「笑問」,表現得更加含蓄深沉,發人遐思。

詩人善於捕捉和選取給人印象最鮮明的事物和意象,如「鄉音」,兒童的「笑問」等等,以寥寥數筆勾出,「寄至味於淡泊」,逼真生動。詩雖只有四句,但曲折有致,灑脫自然。前兩句著重寫詩人自己的心理活動。而後奇兵突起,意趣飛動,以兒童的「笑問」煞尾,戛然而止,出人望外。其弦外之音,句外之味,耐人咀嚼。


說到賀知章就不由得想起二首詩:

回鄉偶書

其一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其二

別離家鄉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

唯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

看見了吧?一看這兩首詩就知道作者是個春風得意,心情大好,而且是個功成名就的人,這個人就是賀知章。

再看看宋人范仲淹的一首詩:

常憶西湖勝鑒湖,春風千傾綠如鋪。

吾皇不比明皇美,可賜疏狂賀老無。

範詩這裡所說的賀老無就是指賀知章。本來范仲淹就是個德高望重,文章出眾超羣的人傑。但是與賀知章比起來,似乎范仲淹仍覺得有所不如。像賀知章這樣仕途順風順水,官做得大詩又寫得好,日子過得像春風楊柳般愜意的人在歷史上還真不多,這真是個人生的大贏家,難怪讓范文正公也羨慕不己。

還是把話回到前面,賀知章擅長的詩歌就是上面的這種七言古詩,在風格上兼具田園鄉土氣息,格調不俗,不知您是否同意我的看法?


讀的詩少,不大知,不過讀過幾首,大多是春風得意的詩。因為他的仕途一帆風順,得意洋洋。他的詩題形式,七言體多,其中著名的一首,《回鄉偶書》其一,千古絕,歷代不衰。

少小離家老大回,

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

笑問客從何處來。


詩人作品不多,最著名的的鄉情


寫哲理,禪人的心!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