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興居的炒肝——沒心沒肺,的確有這麼句歇後語,但最早的版本應該是會仙居的炒肝——沒心沒肺。因為天興居其實是會仙居和天興居合併而成的。要說歷史悠久,那肯定是會仙居。

炒肝的非遺技藝傳承人鄭建華,是天興居鮮魚口店的經理,對於店史門清兒。據他跟我說,清末同治年間創立會仙居的劉永奎,當時賣得是折籮菜,就是收購附近酒樓、飯莊的剩飯剩菜加工後再賣。傳說有位老人喫折籮但是囊中羞澀,店主便寬容的免了單,可是老人卻突然消失了。那一天,店內鍋裏的『折蘿』越來越多,收入大增。劉永奎因此聲稱自己遇到了老神仙,將店名起為會仙居。就這樣,借著遇仙的傳說,會仙居生意日漸紅火站穩了腳跟。

後來會仙居傳給了劉永奎的妻弟劉喜貴。劉喜貴的三個兒子當家的時候,也沒有炒肝呢,他們推出了白水雜碎。這時一位神一樣的高人出現了,那就是清末民初的白話文報刊大家、北京晨報的著名記者楊曼青。他建議會仙居把白水雜碎裏的心、肺去掉,改為勾芡燒,因為這兩樣食材跟肝片、腸段質感相差較遠,而且很難控制火候一起成熟,一碗白水雜碎經常是心硬肺生,導致這道小喫整體水平下降。不僅如此,楊曼青還將改進過的這道小喫命名為「炒肝」,因為當時肝貴腸賤,所以雖然腸多肝少,但用這個名字銷售,顧客的心理感受比較好。所以炒肝雖然肝片很少,但還是有的。結果會仙居的炒肝大火,從此京城也多了一道特色小喫。所以就有了會仙居的炒肝——沒心沒肺的歇後語。

到了上個世紀三十年代,會仙居不遠開了天興居,兩家展開了激烈的商戰,在兩家字型大小的博弈過程中,炒肝的工藝水平也不斷提高。直到新中國成立公私合營後,1956兩家店面合併為今天的天興居。所以,也有人說天興居的炒肝——沒心沒肺。

一般我會寫一句掛一漏萬,不過關於炒肝的源起鄭建華的確是第一手資料,網上有些說法不準確,所以就不寫掛一漏萬了,但是依然歡迎拍磚。哈哈。程勝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