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秦朝一直是當今中國歷史學家們深入研究的一個重大對象,想要深入研究中國封建王朝幾千年的歷史進程就必須對這一歷史系統的開端者進行更深入的研究。春秋戰國時期,天下大亂四處分裂,秦國在這一時期通過商鞅變法一躍成為了中原大地最為強盛的國家,這一時期的秦國無論從軍事、經濟還是政治文化上都出現了巨大程度的增幅,所以歷史學家們也普遍將商鞅變法稱為中國封建時代到來的一個鋪墊。

當年趙邊騎的風采

毫無疑問,秦國的強大的軍事體系直接為他們帶來了統一中國的偉大壯舉,但秦國的軍事體系絕非一朝一夕便構建完成,在春秋戰國的漫漫歷史中,他們的軍事體系絕對不是一枝獨秀般的存在,在秦國一同掃六合的歷史中也曾經湧現出許許多多先進且科學而且對於後世影響深遠的戰術,今天我們要講述的便是戰國七雄另外一個國家--趙國在戰國期間聞名天下的趙邊騎。

趙國地理位置的尷尬

三家分晉

在戰國七雄之中,趙國絕對不是最惹人關注的那一個國家,當韓趙魏三家分晉之時,實力最弱的趙國被迫分走了大片的「寒苦蠻荒」之地,而實力更強的韓國以及魏國幾乎將中原全部富庶之地瓜分殆盡。土地資源上的窘迫讓趙國的王族無比氣憤,奈何趙國國力的確遠遠不及上述兩國,趙國王室也只能在這樣尷尬的情況下忍辱負重。

強敵環伺的趙國

從上圖中我們可以非常清楚的看到,趙國在戰國時期的中原地區位處最北方,在趙國的北方則是驍勇善戰的胡人,趙國政府每年不得不將絕大部分的軍費開支用於北方邊境的防守;除了北方的外族,趙國在中原地區周邊也可謂是強敵重重:東邊有燕國、齊國以及中山國,西南方向則是強大的秦國,南方則是魏國。在這樣的尷尬地理位置之下,趙國在很長一段時間只能被迫處於求和的狀態,就連他們旁邊的中山國都會時不時借著種種理由入侵他們的邊境。在當時,幾乎所有的政權都不把趙國放在眼中,人們或多或少都認為這樣一個弱小的國家不久後便會徹底的在歷史長河中煙消雲散。

所向披靡的趙武靈王

胡服騎射的開創者--趙武靈王

誰也沒有想到的是,趙國卻在春秋戰國中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迅速崛起並且成為中原地區舉足輕重的強大軍事力量,而這一切的重新崛起幾乎全部要歸功於一人,這個人便是率先推行「胡服騎射」國策的趙武靈王趙雍,趙雍所推行的胡服騎射這一歷史進程也被歷史學家們公認為趙國由衰轉勝的重要因素。

在講述趙國胡服騎射國策之前,我們必須要為大家先介紹一下這一切的奠基者--趙武靈王趙雍。趙武靈王,贏姓,趙氏,不過春秋戰國時期男子一般不會用姓來進行稱呼,所以那時候的人們一般稱趙武靈王為趙雍。趙雍從小便頗具雄心壯志,與趙國其他的王子不同,趙雍從記事起便立志要崛起趙國在中原的地位,他自幼便飽讀詩書、勤於練功,在趙國王室中擁有非常之高的地位

魏惠王魏罃見趙國繼承人年幼,想要趁機瓜分趙國

公元前326年(也就是趙國趙肅侯二十四年),趙國第五代君主趙肅侯趙語因病去世,此時的趙國在中原地區雖然不是霸主級別的存在,但在趙肅侯長達10多年的精心治理之下,趙國已經可以基本在魏、楚、秦、燕等強敵的環繞之下謀得喘息機會,趙武靈王要做的更多是進一步穩定住趙國的局勢從而開始發展本國的經濟。不過趙國南方的諸多強敵眼見趙國的領導人趙肅侯病逝,而當時的趙武靈王僅僅只有15歲,所以魏惠王魏罃立刻聯合燕國、秦國、齊國與楚國以「會葬」的名義發兵趙國

年僅15歲的趙武靈王趙雍在這樣的情況下可謂陷入了絕境,一個不小心他所繼承的趙國恐怕就要被五國聯軍在趙肅侯的葬禮中被一鍋端了。在這樣的絕境之中,趙武靈王充分發揮了他年少有謀的優良特點,這位年僅15歲的君主面對五國聯軍並沒有絲毫的怯懦之色,他最終決定以魚死網破之態度和五國聯軍一較高下。不過讓人意想不到的事,趙武靈王所謂的魚死網破絕對不是拼盡全力與五國聯軍進行以卵擊石的戰鬥,為了將勝利的天平儘可能多的傾向自己一方,趙武靈王首先命令趙國全境所有士兵進入最高警備狀態,隨後他有親派使者前往韓國以及宋國遊說兩國君主參與到此次事件中

韓宋兩國恰好位於五國腹地

為什麼趙武靈王要遊說韓國以及宋國?我們可以從上面這一張圖片中窺得蛛絲馬跡。如圖所示,趙國所在的位置幾乎已經來到了中原地區的最北端,而韓、宋兩國則剛好位於五國聯軍的中心區域,這樣一來,趙國立即利用聯合韓國以及宋國的辦法將戰局徹底扭轉,原本想要對趙國形成包夾之勢的五國聯軍此時反而被韓、趙、宋呈「品字形」包圍。與此同時,趙武靈王派信使800里加急前往東南地區的越國花費重金成功遊說越王趁楚國兵力大舉北上之時攻擊其後方。楚王聽聞越王已經和趙武靈王達成協議要在楚軍大舉北上之後伺機偷襲,心生警惕的他於是最終決定退出五國聯軍。

如果僅僅只缺少了楚國,或許原本的五國聯軍依舊不會放棄對於趙國的「討伐」,但此時趙武靈王再次發揮了自己對於戰局敏銳的把控能力,他將第二個目標瞄準了五國聯軍中實力最弱的燕國。燕國在當時的中原地區是綜合實力偏弱的一個國家,他們加入五國聯軍參與對趙的「討伐」更多出於想在其他4個國家身後分一杯羹的考慮,趙武靈王正是抓住了燕易王搖擺不定的心理賄賂燕國北方的樓煩使其向燕國發動騷擾性進攻,燕易王見國土有危立馬決定退出五國聯盟轉而將重心放在和北方樓煩的戰鬥中。就這樣氣勢洶洶的五國聯盟在年僅15歲趙武靈王的操作之下分崩離析,而趙武靈王也正是憑藉著這一次指揮名揚天下。

胡服騎射

毫無疑問,趙武靈王絕對可以算是趙國歷代君主中最雄才大略的一位,他的偉大絕對不僅僅只體現在他在臨場應對時突出的能力,面對地處偏僻的趙國現狀,趙武靈王敏銳察覺到危險的氣息,他深知賄賂他國圍魏救趙的辦法只能解一時之危,而不能保趙國永世平安,這位雄才大略的君主在趙國政治穩定下來後逐步開始了他對於趙國軍事力量的一系列改革。

胡服騎射使趙國軍力大增

趙武靈王19年正月,趙武靈王趙雍召集羣臣商議改革軍事之事,做一次商議徹底改變了趙國今後幾十年的歷史走向,使其從中原地區實力偏弱的一個國家一躍成為了局勢實力達到頂尖的霸主,而這一歷史事件也被後世史學家們稱為「胡服騎射」(《戰國策·趙策二》:「今吾(趙武靈王)將胡服騎射以教百姓。」《史記》卷四十三《趙世家》:「十九年正月,大朝信宮,召肥義與議天下,五日而畢,遂下令易胡服,改兵制,習騎射」。)

漢服與胡服的對比,很明顯,胡服在行動方面來看更加方便

簡而言之,胡服騎射之意便是在全國範圍內推行胡服,教授男子騎射。為什麼軍事改革舉措要將改革延伸到百姓們的著裝之上呢?當時中原地區人們口中的胡服就是北方少數民族胡人所穿服裝,這種服裝和中原地區所普遍接受的寬衣長袖有非常之大的不同,胡服衣短袖且窄,雖然不符合傳統中國百姓們的審美觀,但在當時對於騎馬打仗以及日益流行起來的騎兵戰略有著莫大的好處。同時,趙武靈王頒布法律大力鼓舞百姓學習北方少數民族所擅長的騎射技術,久而久之,騎車技術在趙國風靡成為了一門家喻戶曉的必備科目,不少百姓都已學會騎射作為一飛衝天的有效法寶。儘管這種思想帶有投機取巧的成分,但毫無疑問在那個急需戰力的時代為趙國補充了許許多多能攻善戰的優秀士兵。

趙邊騎的美譽

滅中山國

在趙武靈王大力推行騎射的政策之下,趙國的騎兵力量迅速從無到有並且逐步對周邊幾大國家形成實力上的壓制。在趙武靈王親力親為對於騎射的把關之下,趙國在短短10多年間迅速形成了一批具有高素質、高戰鬥力的騎兵隊伍;同時趙武靈王在此也充分發揮自己包容百納的優秀氣質,對於一向被中原人看不起的北方「夷狄」,趙武靈王也採取了寬容的政策態度,他不但鼓勵北方胡人主動進入趙國管轄範圍,也訓練了一支聽從趙國指揮的胡人軍隊。

在趙武靈王的努力下,胡人與趙國政府的關係越來越融洽,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出現了漢人與胡人之間的民族融合政策,在這樣民族融合的大環境下,趙國不但培養出了屬於自己的優秀騎兵部隊,也通過和胡人部落良好的關係獲得了源源不斷的馬匹兵力以及先進的騎兵戰術,當時的人們為了表達對於趙國騎兵的讚譽,將這樣一支百戰百勝、所向披靡的騎兵部隊稱為「趙邊騎」。

趙邊騎在其存在歷史上最為光輝的戰役恐怕就是公元前296年滅中山國戰役了,作為趙國多達幾百年的鄰國,中山國與趙國之間的關係一直不算太融洽,在趙武靈王父親趙肅侯在位時中山國甚至還多次出兵騷擾趙國的邊境。趙武靈王在訓練出一支能真善戰的騎兵部隊之後自然開始對於這樣一位鄰居動了報仇的心思,他開始積極籌備一系列滅中山國的軍事行動。

當然熟悉春秋戰國歷史的朋友們一定知道趙國滅中山國的目的絕對不僅僅只有報以前的騷擾之仇。公元前410年,魏文侯派遣著名將領吳起為大將軍率領大軍進攻中山國,經過長達三年的艱苦戰鬥,魏軍終於在公元前407年擊敗中山國,不過中山被魏國佔領後並沒有完全喪失復國的心思,經過恆公數十年如一日的艱苦奮鬥,中山國終於在公元前381年重新建立,並且定都於今河北平山。回到前面,此時趙武靈王所面對的中山國便正是這樣一個經歷過亡國的國家,正因為這樣特殊的經歷,中山國上下對於外防異常警惕,趙國想要滅亡前者絕非易事

中山國位於趙國中央,切斷了趙國國內的聯繫

復興之後的中山國位於趙國東北部地區,而正是中山國的地理位置決定了趙國無論怎樣都一定不會和他們有太好的關係。如上圖所示,復興之後的中山國就如同一把堅韌的匕首一樣將趙國領土分割成兩部分,在那個通訊設備並不發達的年代,陸地面積的完全割斷幾乎宣告趙國領土兩個部分之間的聯繫無比困難,趙武靈王早就對於中山國這樣一個「擋路石」無比反感,他曾經在公元前377年以及公元前376年多次發兵進攻中山國,但由於中山國早年間開始修築長城,缺乏足夠進攻速度的趙軍難以攻破對方眾志成城的防守。「趙邊騎」成立之後,趙武靈王終於找到了剋制中山國防守的有效方法,公元前407年中山國正式被趙國全面佔領,這個興起於春秋末期的小國就這樣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之中。

滅樓煩

樓煩位於趙國北部

如果仔細閱讀了前面部分的朋友們對於樓煩這兩個字一定不會感到陌生,趙武靈王在即位之初五國聯軍伐趙之時賄賂樓煩首領以「圍魏救趙」的形式逼迫燕國撤軍,不過趙國和樓煩之間畢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盟友,兩個國家之間爆發了不少傷亡慘重的大規模戰役,趙武靈王在趙國軍事實力逐步強大起來的同時也開始籌劃一系列滅樓煩國的軍事計劃。最終,趙國也正是在強大的趙邊騎的幫助下將他們曾經的學習對象樓煩國趕到了更深的草原之中(樓煩國此時並沒有真正意義上滅亡,直到漢初才由名將衛青正式剿滅)

閼與之戰

公元前269年(周赧王四十六年),秦軍大將胡陽率兵10萬在今山西和順地界(古名閼與)與趙軍展開了一場奔襲戰爭,此時的秦軍已有一統掃六合之風采,他們的「秦銳士」(秦朝的這個兵種我們後期也會詳細介紹)可謂是打遍天下無敵手,但在這一場戰爭中,秦國人引以為傲的秦銳士卻在趙邊騎面前出現了史無前例的大潰敗,趙軍在名將趙奢的指揮下從容不迫,巧妙用奇招多次調度秦軍的主力兵力致使後者疲憊不堪,本場戰役秦銳士傷亡超過5萬,而據史書記載趙國傷亡遠不及秦軍的1/10。

閼與之戰

儘管閼與之戰在春秋戰國末年算不上是規模龐大的戰役,但這一場戰役卻是秦軍主力秦銳士歷史上少有的大規模潰敗戰爭,這一場戰爭之後秦國主力部隊元氣大傷,最後經決議之後,秦國決定暫時放緩滅趙計劃,趙國就此憑藉著這一場戰役的勝利獲得了寶貴的喘息機會;同時,趙邊騎的威名也在這一場大勝之後進一步傳播天下,不少國家都紛紛開始學習趙國的騎兵策略。

邯鄲保衛戰

如果瞭解戰國歷史的朋友們一定知道,秦國在統一中國的進程中絕非一帆風順,在公元前257年他們進攻邯鄲的過程中便遭到了趙、魏、楚三國聯軍的頑強抵抗,最終所向披靡的秦軍也在邯鄲之戰中損失慘重(據史料記載秦軍損傷近30萬人,主力部隊幾乎死傷殆盡)。在這一場關鍵戰役中,趙國的王牌軍隊趙邊騎便成為了決定戰爭最後結果的重要砝碼。

戰神白起

關於邯鄲之戰發生的歷史背景比較複雜,我們可以大致理解為秦軍逐漸發動統一中國戰爭,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命令戰神白起率軍進攻韓國,短短几月之間白起便率軍連續拿下野王、上黨等韓國重鎮,韓王十分畏懼秦軍強大的攻勢,準備派遣使者前往秦國商議求和之事。不過就當韓王將求和的思路告知眾臣之後卻遭到了強烈反對,臣子們一致認為如今對秦的軟弱只會更加縱容他們侵略的野心,最終韓王也被臣子說服下定決心準備聯趙抗秦

老將廉頗用兵無懈可擊,秦軍難以找到突破口

趙孝成王(此時趙武靈王已死)最終接受了韓國的聯合建議並且派遣老將廉頗率領趙國一眾精銳前往長平駐守,經驗豐富的老將廉頗面對秦國名將白起以及王齕並沒有採取硬碰硬正面對決的戰術,而是巧妙使用堅壁清野戰術頑強抵抗秦軍進攻。在廉頗合理戰術的運用之下,秦軍在長平外猛攻三年依舊無法突破半步,不過三年之後趙國由於糧食短缺而難以繼續實行與秦軍的消耗戰爭,趙王也受到奸臣蠱惑從而認為廉頗面對秦軍的戰術過於膽怯從而導致雙方消耗數年無法分出勝負,最終趙王撤回廉頗派上了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後者在著名的長平之戰中出現指揮上的嚴重失誤從而導致45萬趙國精銳幾乎全軍覆沒,趙國就此走上了由極盛轉衰的歷史道路。

長平之戰地圖

長平之戰結束後,趙國上下一片惶恐,由於在長平之戰中趙國全部精銳死傷殆盡,秦軍將領白起上書秦王建議繼續向前進攻一鼓作氣滅亡趙國,不過此時秦國內部也出現一定程度的內訌,應侯范雎害怕白起功勞過高,於是上書秦王表示秦軍在經歷長平之戰後同樣損失也十分慘重(這話倒沒錯,秦軍在長平之戰中的損傷也十分慘重),這時如果在貿然進軍深入敵方國土很容易遭到對方殘軍的圍剿,秦王最終聽取了范雎的提議下令白起停止進攻轉而前派使者與趙國商議割地一事。

趙孝成王

讓秦國沒有想到的是,趙孝成王在起先同意割地賠款之後最終聽取虞卿的建議決定放棄通過割地向秦國求和(西漢·司馬遷《史記·蘇秦列傳》:「且大王之地有盡而秦之求無已」),轉而以六城為代價賄賂齊國與趙國聯合抗秦,同時在這一時期魏國剛好也派遣使者來到趙國遊說聯合抗秦一事,趙孝成王剛好趁機與魏國齊國達成同盟。同時,趙孝成王聽取大臣建議對外積極結交楚國,同時對於之前已經合作過的韓國以及燕國他也極力交好。上述時期被稱為趙國在長平之戰大敗後的補救措施,儘管長平之戰中趙軍死傷慘重,但通過之後趙孝成王積極恢復農業生產、重整軍備等一系列休養生息政策,趙國的國力非但沒有出現繼續潰敗的跡象,反而慢慢重獲生機。

秦昭襄王聽聞趙國拒絕割地,立即再次發動對趙戰爭

秦昭襄王聽聞趙孝成王最終拒絕以城池為代價求和不禁怒火中燒,後面他又知道了趙國已經和魏國齊國達成同盟更是預感不妙,公元前259年10月份,為了進一步限制趙國在長平之戰後的發展,秦昭襄王命令王陵率軍20萬直取趙國首都邯鄲。趙孝成王與君民同袍一心,在為期兩年的第一次邯鄲保衛戰中屢次抵抗住大將王陵的進攻,秦軍也在反覆的攻城戰中損傷超過5萬人,為了進一步加強攻勢,秦國在第二年又增兵10萬支援王陵,不過後者依舊無法拿下邯鄲,秦王聽聞後遂用王齕換走王陵繼續攻城,後又派遣鄭安平為將率領5萬兵馬增援。儘管邯鄲依舊在軍民的防守中固若金湯,但邯鄲由於被秦軍包圍數年,城中積糧已經無法滿足居民們的開支,趙孝成王遂派遣平原君趙勝率領門下門客前往魏楚兩國搬救兵。最終,平原君在「毛遂自薦」的毛遂幫助下成功勸動了起初猶豫不決的楚考烈王熊完發兵10萬支援趙國,而與此同時魏安禧王也派遣大臣晉鄙領軍10萬前來趙國支援。兩支軍隊於公元前257年12月左右陸續到達邯鄲城外,趙國守軍借勢逐步開始向秦軍發動反擊,他們充分利用趙邊騎面對步兵出色的速度優勢展開奔襲攻勢,與此同時魏楚兩軍利用趙邊騎沖亂秦軍大軍之際逐步包圍秦軍各小股兵團,秦軍最終在三國聯軍的夾擊之下死傷慘重、無力再戰,其中王齕一部幾乎全軍覆沒,前者僅帶著幾百人馬狼狽逃至河東地區;而後面領軍5萬前去支援的鄭安平被三國聯軍團團包圍,前者見大勢已去只好被迫降趙。

邯鄲保衛戰的勝利雖然來源於魏楚兩國軍隊的及時趕到,但其實也和趙邊騎的神勇發揮有著莫大的關係,如果沒有趙邊騎在最後的出城反擊戰中巧妙將秦軍各大兵團全部分裂開來,以魏楚兩國軍隊的實力還是很難將秦軍徹底擊敗的。

關於趙邊騎神勇的戰績在歷史中還有不少的記載,不過由於篇幅原因我們不在這裡過多去描述了,但相信眾位讀者們已經可以在上述幾次例子中窺見趙邊騎在那個時代強大的作戰能力。可以說,趙邊騎是繼魏武卒以及齊技擊之後唯一一個可以讓秦國精衛部隊為之膽寒的軍隊,不過由於趙國在趙武靈王之後雖然依舊保持著比較強大的軍事力,但在內政管理方面始終沒有出產優秀的君王,趙邊騎也逐漸在政治的腐敗之中淪為其他國家的笑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