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以春秋戰國那個時代的生產力,人口數量,動輒幾十萬上百萬軍隊,會不會太誇張了?史記記載會不會注重文學性,誇張而失實了?


很多人低估了戰國時期的戰爭水平。

戰國時期,打的都是同體量國家之間的滅國之戰,其戰爭維度已經超越了時代,可以說只有兩千多年後的一戰和二戰可以比較了。

很多人聽我這麼一說,會覺得我吹牛,誇大歷史。

但是,我們看此後兩千多年的人類戰爭,持續兩百年的,堪稱總體戰,全面戰爭的時代還有嗎?就算唐宋元明清的滅國之戰,往往是強打弱,上升期打衰弱期的那種。能夠算得上全面戰爭的,也就漢匈、宋元等幾場了,偏偏時間還不長。

戰國時期是怎麼打仗的?男子十四歲就可能上前線,六十歲才脫了兵役。可即便如此,按《墨子》所述,真打起仗來,無論男女老少都得參戰。守城時,老年人幹嘛、小孩幹嘛、女人幹嘛,甚至你還有意識,能挪得動道,那哪怕你缺了胳膊少了腿,也得參加守城。

長平之戰是什麼?

九百多平方公里的戰場,兩軍對峙長達3年的時間(目前關於長平之戰的持續時間,有3年說、21月說、半年說三種說法),雙方對峙各修了3條防線(防線數量,位置,尚有爭議)。以趙國為例,早期在空倉嶺構築防線,後被秦軍從東面強攻,又從南面穿插,秦軍實現前後夾攻,先後攻破趙軍修築的兩座城堡,又攻破空倉嶺至丹河之間的光狼城,趙軍被斬殺多名高級將領,隨後構築長壁壘固守;後秦軍又從西側攻破趙軍壁壘,趙軍便退守丹河東岸,沿丹河構築柵欄寨堡一條防線,又將中軍部署在韓王山、大糧山。其中大糧山為前線倉儲物流基地,山體高達海拔1008米。中軍駐守在兩座山峯,視野開拓,可以俯瞰丹河河谷,以利於指揮。由於長平地勢高,自長平往邯鄲是一馬平川,為防止秦軍攻破長平後直趨邯鄲(這也是趙國不得不虎口奪食取上黨郡的重要原因),趙軍便以百里石長城一條防線,構築了一條現存遺址長達120公里的石長城,實現多層次的縱深防禦。多條防線,堡寨無數,為保障糧運,以河流為幹道通過水運減少運糧壓力,並沿途構築堡壘作為物流基地。

這種打法是什麼結果呢?秦軍僅攻破趙軍其中一條防線,便以集中優勢兵力,中心突破,分割包圍的方法,持續幾個月纔打下來。打到最後,秦國發現廉頗越往後退,防線越牢固,地理優勢越好,後勤越容易。而秦國的後勤距離更長,進攻反倒不便了。

隨後秦國先是以外交戰,使一部分國家以為秦趙即將議和,又威脅另一部分國家,使得列國斷了支持趙國的念頭。又以間諜戰讓趙國換了廉頗,以經濟和外交手段,不斷惡化趙國經濟,促使趙國選用秦國期望的趙括來主戰。隨後,祕密啟用白起。

白起上任,趙括正好受國內壓力,加之年輕經驗不足,率主力尋找秦軍決戰。秦軍的兵力不足以包圍趙軍,便沿丹河河谷部署口袋陣,以佯敗引誘趙軍進入口袋,隨後秦軍藉助地理優勢,扎住趙軍後方河谷,並迅速建立工事,依託工事包圍趙軍。同時出五千騎兵穿插至趙軍主力和營壘之間,隔絕趙軍後勤。又派精銳部隊持續對趙軍主力進行襲擾,幹擾趙軍判斷。

此後,白起發兩萬五千奇兵,自長平西側的空倉嶺一線繞過趙軍百里長城,迂迴至後方,隔絕糧道,斷絕趙國大本營與前線的聯繫。當秦王得知白起包圍了趙軍主力,便親自前往河內,徵發15歲以上男子,所有參戰之人,均賜爵一級,隨後由長平東側迂迴至百里石長城之後,與先前的兩萬五奇兵匯合,鞏固防線,抵住趙國救援。

而此時,趙括也敏銳的發現了自己已經被包圍,便停止攻擊,就地建造營壘,以防禦姿態伺機突圍。(註:關於長平之戰的詳細過程,在細節方面說法不一)

長平之戰這種打法,如果軍隊素質不高,那白起在佯敗引誘趙軍入口袋的過程中,只怕就真掛了;如果國家軍事體制不強大,那臨時徵發的河內郡全部15歲以上青壯年,那就是烏合之眾。如果不是軍事體制的發達,則根本無法在幾百平方公里的範圍內構築那麼多防線。

長平之戰最後三個月,趙括被殲滅時的示意圖(圖片源自網路,侵刪)

而同時期歐洲的戰爭,如亞歷山大,如羅馬的坎尼會戰,都不到一天就打完了,戰場面積都不過幾平方公里。可見兩者的戰爭規模根本不是一個層面的。

那戰國時期,這些國家憑什麼打這種級別陣地戰,總體戰?那得從整個體制來說了。當時七國都是戰爭機器,根本不是我們能夠理解的那種正常國家。

當時秦國哪來那麼多兵?舉幾個例子。

1、河內之地的男孩子全都上戰場了!

2、戰國時期,兵民不分的!老百姓農忙被國家組織起來進行生產,農閑的時候組織起來搞軍演。你以為農忙時就舒服了?戰國時期的農民種田都是軍事化管理的!

3、戰國的戶籍制度能夠記錄下每一個人從生到死,以此作為挖掘戰爭潛力的基礎。那種戶籍制度,你根本無法想像是兩千多年前能夠做到的。

4、完善的可溯源的標準化的流水線生產的軍工體制,這更是逆天了。戰國時期,各國有完善的軍工監察體制。如生產的兵器上面會刻上生產人和檢察官的名字,然後武器發放至部隊,全稱有檔案憑證,且武器不得私自借用,這樣就實現了軍工產品的可溯源。由於戰國時期的弓弩普遍使用複合弓,製作週期長,有的文獻甚至說長達三年,所以需要源源不斷的進行生產才能保障供應,因此也需要統一生產標準和模具,確保標準化。(相對於那個時代而言,對於如今,當然很原始很粗糙)。

5、強大的國家機器。比如秦國,每一個人都被量化成了國家機器的零件,一個人按性別、職業、年齡、爵位,每天分配多少口糧,多少工作量,全部都是量化的,比如今的血汗工廠還算得精準。一個農民,什麼時候出生,何時授田,何時結婚,何時軍訓,何時服役,一個都跑不掉的被記錄下來。農民該種多少田,按什麼技術種植,收成還有多少,考覈標準如何,全部量化。

6、超越時代的政治體制。幾百年後,羅馬都還沒有專門主管農業的官員和部門,而秦國的農業管理部門就從中央到了村(裏)一級。當時秦國鄉村一級有兩個主管部門,一個鄉部,管民事,一個田部,管生產。農民居住在村裡,而村不是開放的,是有院牆圍起來,如同堡壘的。而田都是一塊塊規划起來的,不是散的。種田時,由田部下屬官員組織村民前往農田,按軍事化管理進行生產,並有嚴格的紀律,該何時休息,如何休息,按何種技術生產,都有規定。到了村裡,同樣有紀律。軍隊最需要的是什麼?並不是兵員的體能,而是組織度!就戰國那種體制下的組織度,隨便抓幾個農民過來,不需要訓練,拉上去就可以打仗,這纔是真正的全民皆兵。

7、軍功授爵制。秦國,只有耕戰兩個字。你打仗,根據你的軍功,你就可以不斷提升自己的爵位。只要你能夠殺敵,你就能獲得爵位,而且兌現速度超快,且公平公正,童叟無欺。你斬殺了一個首級,你既可以用你的頭銜來給奴隸贖身,也可以用來兌現獎勵,換取田宅奴僕。同時,你每升一級爵位,你的生活物資的標準都會提高,比如你的食品配額會更多,日常飲食會更豐富,等等。這世界本來就是不患寡而換不勻,秦國的賞罰制度公開公正,人自然而然會想著上場殺敵是高收益的事情了。其實類似的制度,各國都有,比如魏國的魏武卒,國家分配巨額財產,你只管打仗;有些國家是按人頭給錢,各不一樣。相比之下,秦國的我覺得最完善,最科學。

所以,很多懷疑長平之戰的人,都是現在現代人的角度去理解古代人的問題。長平之戰,根本不存在什麼民兵和正規軍的區別,因為那個時代全民皆兵,且老百姓的軍事訓練度都堪稱高強度。與後面兵民分開的時代根本不一樣。

同時,戰國時期打仗,根本不分男女老幼,只要能動,打起來都是兵,而戰爭體制下,國家也能夠裝備起裝備。何況,哪怕沒有裝備,只要你有組織度,那哪怕你是一百個拿竹竿的,都能打得贏一千個拿刀的街頭混混——不信的話,找一百個軍人拿竹竿去非洲跟黑叔叔們械鬥一場就知道了。

再比如,秦末,章邯拿著修秦始皇陵的幾十萬奴隸就把各國義軍打了個對穿。同理,唐朝太宗時期,府兵制健全,老百姓軍事素養高,所以太宗親徵高句麗,臨時招來的兵募,跑到遼東去都能以兩千人的傷亡,殲敵十餘萬,俘虜幾十萬。而唐玄宗時期,府兵制崩潰,兵民分開,老百姓就不知兵。到了安史之亂,哥舒翰一代名將,被玄宗強令帶著18萬臨時組建的地痞流氓的烏合之眾出潼關作戰。哥舒翰為保守起見,分兵三路,尋思著這樣做保險一些。結果呢?第一路大軍一敗,剩下十幾萬人竟然一窩蜂就跑了,整得哥舒翰一臉懵逼。

這就是不同的軍事體制下,普通人被組織起來所爆發的不同等級的戰鬥力。

那個時代,人也沒有喫好一說,一個農戶種多少田,養多少豬或雞鴨魚,都有規定,但大多都是國家的。你想喫點好的,要麼去戰場殺敵,要麼產出更多,獲得國家獎勵。

以養牛的為例。那時候牛死了,你有罪,你得賠國家盔甲或盾牌。牛還不是你的,村裡負責管理農業生產工具的官員要向鄉裏的田部行文,說明牛死的緣由。鄉裏派人來查驗,隨後牛肉變賣歸國家,筋角皮上交軍工部門,分別作為複合弓和皮甲的原料。處理完後,上報縣裡銷賬。如果鄉裏處理牛肉不及時,導致屍體腐敗,則為未保管好國家財產,受罰,照樣罰盔甲盾牌。負責管牛的官員,縣裡每月有月考,季度有季考,年度有年考。牛瘦了,病了,受罰,養好了有獎。

為什麼對牛這麼重視?因為牛是重要的農業生產工具,而農業是戰爭的基礎。牛還是重要的軍事物資。

這種體制,現代人幾個扛得住?

那不是一個人類的世界,那就是地獄。

出生盛世的我們,去思考一個地獄時代的國家行為,那是盲人摸象啊。


睡夢虎地秦墓簡(又稱雲夢秦簡)

注1:1975年12月在湖北發現的睡虎地秦墓竹簡(又稱雲夢竹簡)。發現並整理出了《秦律十八種》、《效律》、《秦律雜抄》、《法律問答》、《為吏之道》等十部分內容。

《秦律十八種》列舉如下:

《田律》:農業及自然資源保護法。

《廄苑律》:畜牧業管理保護法,軍馬、耕牛等國家牲畜管理法。

《倉律》:國家糧食儲備法。

《金布律》:貨幣管理及商品流通法。①貨幣交易法規;②官府財政入賬法規;③貨幣的市場流通法規;④商品標價法規——此處規定商品均需按法定形式公開價格;④官方物流的財務及入賬、核賬、銷賬流程;⑤基層管理機構的人員伙食標準;⑥基層公務的配車標準;⑦政府擔保及貸款之壞賬的處理辦法;⑧公共財產損失的核銷辦法;⑨基層財政管理辦法;⑩各類管理辦法。其它

《關市律》:關稅及市場管理法。

《工律》:工業管理法。

《均工》:民營手工業管理法。①按工齡制定了官營工廠工匠的績效;②規定了需要根據不同工匠的專業技能進行工作分配。

《工人程》:手工業產能調控法規。①規定手工業工廠不同季節的產能;②規定了不同性別、不同身份的人之產能;③規定了不同工種的產能。

《司空》:部門管理法規,明確了①物資損耗報銷制度;②公車使用規範;③公車維護、保養制度;④公車報修規範與修繕標準;⑤公文寫作規範;⑥刑徒管理辦法,如提審流程及規範、囚徒監管制度、囚徒待遇規範;此管理辦法規定,嚴禁非法拘禁和非法審訊;⑦徭役人員待遇管理規範,如囚徒、僕人、自由人、家奴享有不同級別的衣著、飲食待遇;⑧以及其它多種各類管理辦法。

《軍爵律》:軍功爵制的法律。

《置吏律》:公務員管理辦法。①規定了縣一級政府單位的編製;②規定了官員的任用、行權流程;③規定了官員外出、空缺等情況下,不同工作的負責人,及事務的處理程序。

《效律》:公共資產核驗辦法及度量衡管理法。太多了不寫了。

《傳食律》:驛站等國家物流體系的管理法。

《行律》:公文行文及傳文法。①根據公文的緊要程度、密級,制定了公文傳送辦法;②規定了公文的發文、收文流程、公文入檔制度及違紀處理。

《內史》:京城及畿輔地區管理管理法。

《尉雜》:刑訊法。此法殘缺,僅留一條,可得知秦國地方司法官員每年需前往御史處核對刑律,確保全國司法制度的統一規範。

《屬邦》:少數民族管理法,邦國職務管理法。

《秦律雜抄》列舉了包括《除吏律》、《遊士律》、《除弟子律》、《中勞律》、《藏律》、《公車司馬律》、《牛羊課》律、《傅律》、《屯表律》、《捕盜律》、《戍律》等11種法律條文。

《法律問答》主要闡述了刑律及訴訟程序等內容。

《封診式》主要時關於審判原則,案件調查、勘驗、審訊、查封方面的規定和判例。


關於有評論質疑戰國時期有沒有那麼多車輛和足夠的交通條件去支撐40萬人的大戰。我這裡附上我在另一個問題裏的鏈接,用以回答這個問題。

古羅馬公共設施究竟有多強悍,中國為何沒有像羅馬一樣的完善交通網路,城市下水網路??

www.zhihu.com圖標

此提問跟很多人一樣,認為中國古代公共事業很落後,連成熟的交通網路都沒有。那我們就去見識一下,中國古代真正的交通網路是何等的發達。


有評論提到了戰國時期能否給40萬人運送足夠的糧食。其實運糧的工具反倒容易解決,關鍵在於有沒有足夠的糧食。

戰國時期已經有了運載量50石的車輛,運載量25石的車輛則高度普及了。以居延漢簡記載,漢朝一個士卒月口糧是三石三鬥左右,類比到戰國時期,40萬大軍一個月的口糧差不多需要132萬石,每日耗糧4.4萬石,按50石載重車計算,單日需用車880輛,按25石載重車計算,單日需用車1760輛;當時運糧的船隻,普遍運力是車輛的20倍,則運一天糧食,差不多88艘船就夠了。而根據百度地圖,從邯鄲到長平,差不多是兩百多公里的步行距離。當時輜重車規定的載重日行速度差不多是50裏,輕載速度是75裏,當然也可以更快,不過對車輛有傷害罷了。

這麼一算下來,則如果純粹用車輛運輸,差不多需要兩萬輛車來保障持續運輸。但是長平自邯鄲,有較發達的水系,秦趙兩國也廣泛使用水運和陸運相結合的方式為前線輸糧,通過車輛短點運輸,船隻長途運輸的方式,提高物流效率。這樣一算下來,支持40萬人在幾百公里外作戰,有一兩千艘船隻,幾千輛運輸車輛就夠了。而這樣的運輸條件,當時的各國是能夠滿足的,也有足夠多的史籍記載相應規模的運輸事件。

註:此段為與評論互相討論,不嚴謹,比如未區分大石小石等標準,僅供參考,請網友們留情,不要過於以專業的角度指責,但希望能夠拋磚引玉,引起更多的討論。

還有評論提及脫產人口的問題,說古代中國脫產士兵一直不多。實際上不僅僅是中國,各國古代,由於農業技術和生產力的問題,都無法養活太多的脫產人口。所以纔有積三歲之糧於一役的說法。

但這個問題在中國還不算嚴重,因為中國畢竟是種地狂魔,在古代一直有著先進的農業技術和健全的農業生產制度。

秦漢時期,中國的農業已經進入了輪作制階段,而同期的其它國家,大多還在休閑制階段。簡單說,其他國家當時還要幾塊地輪番休耕才能保證土地肥力,而中國的輪作制已經能夠實現土地持續耕作了。

此外,中國古代一直有著規模龐大的,發達的水利設施。比如楚國在春秋時期就大規模推廣了的陂塘工程,通過改造水域,實現水利灌溉,水利調控以及漁業養殖。楚國的陂塘工程,動輒可以灌溉數百萬畝的土地。而中原各國,更是廣泛通過水利設施實現水運和灌溉。秦國的鄭國渠和都江堰就更不用說了。

正是因為農業的發達程度直接決定了脫產人口的數量,所以古中國才把耕牛保護上升到法律層面。但即便如此,當時一畝田的產量也不過兩三百斤的水平(現在史學界對秦漢的糧食畝均產量說法不一,少的認為只有八九十斤一畝;多的認為有四五百斤一畝;中間的看法認為畝產兩百斤左右)。按人均耕地16畝計算(這個說法也不一),以三十稅一和現代估算的秦漢土地中間值產量來估算,差不多十個農民才能養活一個財政養活的脫產人口。當然,這裡面沒有估算養殖業,比如孟子認為合格的農戶最少要養兩頭豬,再比如說其實戰國時期人工繁殖的漁業也已經很發達了,雞鴨鵝的家禽的普及度也挺高的。部分地方還實現了溫室大棚技術種植反季節菜,立體養殖技術也普及起來了。有些地方還通過多種作物合種,既調節土地肥力,又實現更高產出的套種技術也有了。還有大規模改造土地的一些技術,不過離題太遠了就不說了。

那麼綜合算下來,其實按照戰國時期的糧食產量和稅收制度,經濟政策,國家體制,仔細算一下,你會發現,要支撐起幾十萬人打仗,還真不是不可以。只不過那是在瘋狂壓榨民力的基礎上了——所以我說戰國時期就是個地獄時代。

註:僅供討論。


現代人一提到長平之戰,往往就認為這一戰過後趙國的精壯男子幾乎死差不多了,相當於被打斷了脊樑骨。

然而這事實上都是後人根據《史記》中趙軍被活埋40萬腦補出來的結果。趙國的總人口最多也就200多萬,40萬年輕男子的死亡足以讓這個國家徹底一蹶不振。從後續發展來看,趙國絕沒有損失到這種程度。雖然在這之後,趙國一度陷入遭受秦軍圍攻的被動局面,但在防禦戰中依然能夠與秦軍打的有來有回,這不可能是一羣老弱病殘能幹出來的。也就是說,趙國此時仍然擁有用於防守重要據點的兵力。

所以我個人認為,長平之戰損失掉的應該是趙國能集結的大部分野戰機動兵力,考慮到那個時代的生產力,趙國這樣規模的一個國家,扣除各城池關隘的基本守衛兵力,可用的軍隊最多不會超過10萬。(前三國時代的袁紹在鼎盛時地盤和人口遠超趙國,一次最多也只能出兵10萬,考慮到趙國背後還要防範燕國、齊國、魏國,能出動的野戰軍不會多於此數。)當然這10萬人應當是趙國最精銳的部隊了,也許在長平之戰中損失的還包括一部分民夫和當地平民。總之這一戰的損失對於趙國來講確實傷筋動骨,但不太可能達到《史記》那種國破家亡的規模。大體上,長平之戰類似於官渡之戰對袁紹的影響,使其一段時間內喪失了對外攻略的能力。


1,長平之戰時,趙軍並非出動400.000人的軍團,而是白起在這段期間總共斬首及俘虜共計450. 000人,其中是否算上其後王齕在武安、皮牢的斬獲未知。但嚴格來說,長平關的戰鬥在時間上距離武安、皮牢之戰很近,秦廷是否有條件分開統計未知。

2,長平之戰並非孤立的一場戰鬥,在緊隨其後有邯鄲之戰,其中趙軍具體損失未知。邯鄲之戰後,秦將信梁又發動過對趙國的反攻,疑似發生在太原地區,據稱斬首90. 000人,而後被趙將樂乘擊敗。

從以上情況看,長平—邯鄲之戰的趙軍總損失數量為540. 000人,並非四十萬或四十五萬。

至於數值可信度,首先上述數據來自於秦廷的公佈數據。

但考慮到長平之戰以後,秦廷還要頂著「士民倦,糧食(缺)」供應王齕在上黨瞎轉悠,是否有足夠的人物力統計及核實2. 250噸人頭嚴重存疑。

在信梁軍的征伐中,秦軍還要面對來自樂乘強有力的反擊,此時是否能騰出大量人物力統計及核實450噸人頭也嚴重存疑。

總之,當時這一數據不排除是秦廷為了達到某種政治訴求而放出的誇大性數據,類似的情況也出現在伊闕之戰和華陽之戰期間,當時秦廷均不太容易支出大量人物力統計數以千噸的人頭——並不能盲目認定是司馬遷處於文學考慮的杜撰。

另外,切忌非黑即白,即使上述數據存在巨大水分,但毫無疑問——伊闕之戰、華陽之戰、長平之戰曾均給魏、趙兩國的有生力量造成了巨大的損傷。


不可信。

另外一個回答已分析過了

白起真的坑殺了四十萬趙卒嗎??

www.zhihu.com圖標

長平之戰,這場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戰爭之一,決定了戰國時代的走向。但是趙國的軍隊數量及被坑殺四十萬的數字存疑,以下為分析,請大家斟酌:

一.軍事策略分析

  1. 秦軍合圍趙軍40萬46天,按照兵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秦軍兵力必然&>40萬。根據長平之戰記錄,左庶長王齕前期領兵統帥,左庶長只是一個秦國十等爵位的職位,且王齕並無顯赫戰功,即使王齕能將領40萬以上的軍隊,秦王也不會放心把如此多的兵力交予他。後來的秦國滅楚,開始也只安排了李信統帥20萬軍隊,並不同意王翦出動60萬軍隊,王翦可是齊名白起的戰國四大名將,秦國開疆拓土的最大功臣!因此,如果秦軍不可能出動遠大於40萬的軍隊,可反證趙軍出動軍隊&<40萬。
  2. 秦王長平之戰後期到河內動員,參照下文第2條估算,河內當時壯丁不過10萬,即使全部加上這10萬壯丁,秦軍即使50萬兵力,也無法圍住趙軍而使得不能突圍被坑殺。
  3. 以《史記》描述,當趙括率 50 萬趙軍迎敵之 時,白起敢於僅用 2.5 萬人去堵截趙軍撤退,以 5 千騎分割穿插趙軍中路。以冷兵器時代作戰原則而言,這樣的兵力運用實在讓人難以置信。

二.整體兵力分析

根據《漢書.地理質第八下》,趙國相同區域在西漢元始二年約有643萬人口,剔除自然增長人口,戰國時期的趙國人口約為233萬。按照郡縣徵兵制,15到60歲的男子都要服兵役。參照現代人口形成的規律:剔除50%的女性,再在剩下男性人口中剔除40%-50%15歲以下,60歲以上的老小及其他病殘人口,趙國應服兵役數量在50-60萬。

趙國全國兵力長平之戰時,沒有全國動員,即使按60萬計算,整體軍隊佈防重點還有:1.代郡守軍,防匈奴;2.晉陽守軍,龍興之地;3.邯鄲守軍,趙國首都。長平之戰過程,趙國並無增兵支援,因此如果長平地域正常佈防兵力比重達約70%(即42萬),而且重要性不及晉陽及邯鄲,這是佈防不合理。

三.趙國後續的戰爭分析

即使趙軍傻到長平區域佈防40萬軍隊,壯丁抓完,全被長平坑殺後,全國沒有人耕作,整體國力必將衰落。但是後來不久的邯鄲之戰,趙國戰勝秦國;燕國發動60萬大軍,兩路攻趙,同樣被廉頗,樂乘打敗。這說明,趙國的軍力還有保留,否則不可能短時間內擊敗強敵入侵。

四.史料分析

著作《戰國策》《荀子》《韓非子》《呂氏春秋》都有談到長平之戰,都沒有提到40萬坑殺趙卒之說,沒有史料充分多次佐證。

伍.現代考古發現

今天的考古發現證明,埋藏於長平古戰場上的屍體大多是在身著甲衣、手持武器狀態下被埋藏於地下,可以證實是「戰死」而非「坑殺」;且數量僅有數百上千人,絕無「四十萬」之多。

綜上,趙軍40萬兵力不可信。

參考文獻:

  1. 司馬遷,《史記》;
  2. 舒詠梧,《 」長平之戰活埋趙卒四十萬 一 「質疑》;
  3. 司馬光,《資治通鑒》;
  4. 班固,《漢書.地理質第八下》。

關於長平之戰的文章,可以點開看看。

衛莊大人:血色黃昏:戰國長平之戰的往事(壹)?

zhuanlan.zhihu.com圖標衛莊大人:血色黃昏:長平之戰的往事(二)?

zhuanlan.zhihu.com圖標衛莊大人:血色黃昏:長平之戰的往事(三)?

zhuanlan.zhihu.com圖標

在華陽之戰後,趙國在長平之前的十年應該是基本處於一種休養生息+穩步擴展的狀態之下,應該是積累了足以支撐至少在短期內過度動員的戰爭資源。從對峙半年趙國糧草就無以為繼不得不轉變戰略,以及秦國打出了「士民倦,糧食(缺)」的狀態來看,應該是真的有相當大規模的軍團被動員在了長平戰場。

考慮到以伊是為代表的飛地趙屬上黨在當時已經成為前線,在趙屬上黨佈置一支軍事力量並不奇怪。從晉陽在長平戰後輕易的失陷與邯鄲戰後的輕易收復來看,趙國在晉陽周邊應該是進行了過度的動員。同時原韓國駐上黨的士民數量應該也相當可觀,但是也是很明顯的不穩定因素。

趙國本身在趙屬上黨部署的軍事力量,加上邯鄲能夠迅速動員出來的力量,以及自願或裹挾而來的原韓國上黨軍民,達到數十萬的規模並不是不可能。但與此同時我們要意識到,在之後拉鋸戰中趙國強有力的反撲和邯鄲之戰中趙國的表現來看,趙國都是實力尚存的,從之後趙國的低調來看,趙國的損失也是慘重的。

這個數字準不準確實不好說,但多不多應該還是不算多的,至少還在完全可能的範疇之內。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