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一隻軍隊,從趙國新佔領的雲中郡、九原郡南下,快速通過秦國防守相對空虛的北部(今陝北地區),直插秦國的心臟地帶關中地區的話,秦國如何應對?


簡單來說,如果趙國真的積累了足以支撐十萬人級別軍團進行穿越大片準無人區的迂迴行動的戰爭資源,直接把它砸進長平戰場可以直接耗死秦軍,所以這個計劃即不可能也沒必要。

以漢代的出兵記錄來看,從河套地區出發的軍事行動需要極其繁重的前期準備和戰爭資源積累,考慮到長平之戰的突發性,趙國並不可能在北方積累足夠的戰爭資源用於如此規模的迂迴作戰。

考慮到如此高昂的戰爭成本,這種方案的威懾意義應該是大於實際意義的,甚至來說應該是僅有威懾意義的。就像當初楚國手中的漢中一樣。目的應該是警告秦國大規模東進的行動(會導致關中空虛)。

在討論長平之戰的時候,我們必須意識到長平之戰本身是由於韓國動蕩所產生的突發性事件,秦趙在幾乎完全沒有準備的情況下硬著頭皮不斷添油加碼寄希望於「對方先按照常理去認慫」,所以整場戰役才會出現諸多詭異的、不合常理的情況。

由於雙方都沒有事先在戰區附近囤積戰爭資源來(如秦於河東,趙於晉陽),長平之戰的對峙階段就是一場比誰先餓死的換血遊戲,從結果來看是趙軍先撐不住了,因此,如果在北方地區趙軍有囤積足以支撐迂迴遠徵的戰爭資源,用以延長在長平的對峙時間應該是更為明智的,畢竟,秦國也快撐不住了。


除了 @王靖海 大佬所提到的,這個計劃可能是個政治聲明之外,我們退一步考慮,軍事上這個計劃也不太具有可實施性。

我家就住在趙武靈王規劃的滅秦路線上

但我可以說

別說長平分兵,就是趙武靈王自己,對這個計劃恐怕也沒什麼把握。

我家在今西安城正北,黃土高原在陝西境內的南端邊界處。恰是陝北南下通往關中平原的唯一通道。

陝北高原2000年前是不是如今天一般的水土流失並不重要,地形變化不會太大。

要從陝北到長安,這中間的路途並不是開闊的大道,而是漫長狹窄的峽谷,而其中當時能夠供大軍行軍的,只有圖中沿著黃陵宜君,出三原平原這一條。

而這一條道,最寬闊處不過一公里,最狹窄處真正的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地險的典型例子,是位於宜君南部的雄關金鎖關,在宋代時被刻字「雄關天塹,鷹鷂難飛」,明代被又刻字「榆塞秦關咽喉要地。」

而根據我讀的本地縣誌記載,這座雄關至晚在戰國時期已然存在。金鎖關有秦國士兵翁仲的立像,翁仲是秦國在金鎖關的守將,因為翁仲身形巨大,善投巨石,匈奴人很畏懼他,當地人便在關城上立下其石像以震懾匈奴。

這還只是路途上的一道關卡。延安和榆林所在的廣大陝北地區,無論在2000年前還是現在,都不是產糧區,開發程度極低,而且長達五六百公里。就算讓趙軍突破了秦國九原雲中的防線,他們也很難穿越這個地區。

中國封建歷史那麼長,除了已經佔據一部分陝北的匈奴試圖偷襲甘泉宮外,幾乎沒有軍隊願意走這一區域。哪怕是打遍天下無敵手的蒙古軍隊,南下攻金也選擇了從西邊甘肅慶陽入手(還被擋住了)。

所以,趙軍想要突破這裡,並不比正面突破長平簡單多少。

這也應該是秦國在這裡「防禦空虛」的原因。畢竟,以金鎖關之險,即使扔石頭也能擋住千軍萬馬。


有關趙武靈王的滅秦計劃:

一種可能,是趙武靈王真想通過這種大迂迴滅了秦國;

另一種可能,趙武靈王以此警告秦廷——趙國不是隔著韓國就沒法還手,你天天跟齊國勾三搭四的,惦記著出賣我之前最好還是先想清楚。

以上兩種可能性都存在,看你更容易接受兩種。

有關長平之戰的大環境:

一種可能,是這場戰爭就是秦、韓、趙三國之間的事,其他諸侯國完全沒興趣;

另一種可能,是這場戰爭牽連著所有諸侯國,魏、楚、燕、齊都在磨刀子,只是現在還沒表現出到底去捅誰。

以上兩種可能性……有一種應該完全不可能存在,你覺得哪一種都行。

捋清楚這兩件事,題主的規劃應該就沒有什麼可行性了。


理論上秦國也可以用同樣的手法把趙國幹掉,而且要容易許多,秦國有水路運輸糧食,趙國沒有,陸地運輸效率遠不及水路運輸。而實際上秦國也考慮到了趙國這一手,趙國可以從太原進兵,偷襲關中,前261年,白起取緱氏、藺,這個藺,在山西呂梁,可以防範太原的趙軍進軍關中。

秦國當時的戰略目的是喫掉長平、長子和晉陽(太原),這個戰略是有預謀、有前期行動鋪墊的,秦軍取韓陘城、野王、南陽太行道、緱氏、藺,這一圈就是繞著上黨打的,拿下長平,就可以切斷山西的趙軍,喫掉太原和長子,趙國會失去戰略縱深,這就是秦昭襄王的「東出」大計,秦國為什麼動用舉國之兵非要喫掉鳥不拉屎的長平,原因正在於此。

當時的戰略態勢,已經不允許趙國有機會偷襲關中,而趙國但是的決策層也沒有這樣的能力,南陽太行道落入秦軍手中,鄭道也被秦軍阻斷,這種情況不派重兵駐守,只是派兵過去「按據上黨民」,這也太把打仗當過家家了,但凡有一點戰略意識,都知道應該先發制人。不要把蠢人想像得太聰明瞭。


效果並不好

我們回到長平之戰前,上黨郡由韓送到趙手上,趙要了,趙希望得到上黨郡,也就是得到相應的趙國西邊屏障,也同時在過去觀點中的對秦方略得到一定實現;也就是趙國拿住了上黨郡離趙國近的優勢,來進行消耗戰,所以開始時就以大量兵力入駐上黨,組織防守

這個時候,韓成功禍水東引,秦趙矛盾爆發;那麼趙武靈王之前的計劃在於出雁北,過樓煩,林胡,從北面進秦到雍城再到鹹陽,這個長途旅行在胡服騎射的改良後顯得有了可能性,再加上游牧民族僱傭兵;這樣避免了在秦長時間經營下固若金湯的函谷關打得頭皮發麻;但是沙丘事件的發生,也表示了新趙國對趙武靈王曾經的戰略的一個放棄,也就是這是一個政治立場,而之後趙國雖然經過胡服騎射改革後軍力得到很大的上升,但其本身國力還是沒能到和秦國一個水平線上

那麼拋去這些,也就是選擇了在合適時間從雁北出騎(這個時機其實很難拿捏,但從後世來看,可能在第二月半的時候,那我們假設其廟算正確),這裡步兵沒得機會這樣繞,行動慢,補給能力差,輜重成本高;那麼這支騎兵要拋去駐守北邊的部隊,而又要對秦造成威脅,這支騎兵兵力並不好估計(但也要有一萬左右)馬鐙出來之前,並不是沒有騎兵沖陣,但效果上大打折扣;這支騎兵在面對攻城時,將會非常無力,它只適合野戰,攻打雍城就得防備鹹陽,這也源自於兵力的不足和準備的不齊全(這個準備是指長時間對塞北的攻略,沿路能有邊鎮補給,以及更強的兵力投放能力),而秦本身也有義渠騎兵,趙國這支騎兵只能在秦國大型城池之間選擇劫掠,逼秦國撥兵回國,但在戰國時期,城際之間可沒有給趙國的足夠補給

也就是說從北面繞進去的騎兵首先出發時間要合適,在秦國羈留時間要短,但同時要對秦內地造成威脅,而這個威脅很大可能無法威脅到秦國南部輜重路線,再接著是防止自己在秦國土地上被殲滅,而兵力又有限

可以說這支騎兵將很難發揮出作用來,一定程度上給秦國內部壓力,而秦昭襄王未必會讓上黨之兵的調回

長平之戰趙國想要不敗得太難看,起碼其外交要成功,從自己手裡再出援兵是不太夠的,還得從其他諸侯國手上得到幫助


在戰國時代不可能實現的。

首先後勤問題解決不了,軍隊對糧食武器弓箭等物資補給需求巨大,趙國突襲部隊攜帶的物資經過一兩場戰鬥就會消耗殆盡,得不到補給的趙軍只能頂著秦軍的追擊原路逃回國去。至於說在秦地搜刮補給,當時秦國內可是全民皆兵的,一旦趙軍被拖住極可能全軍覆沒。

其次長平之戰王齕和廉頗對峙時期雙方並沒有竭盡國內主力,秦國強於趙國的情況下國內留守軍隊多於趙國,野戰趙軍不是秦軍對手,趙軍去了基本涼涼。

至於趙軍的「胡服騎射」只能用於騷擾,當時沒有馬鐙,騎兵部隊在馬上主要使用弓箭和弩箭,然後近距離下馬作戰而不是直接騎馬沖陣。作用和後世騎兵相差較大。

最後最主要的是恐怖的白起坐鎮國內,當時沒有人敢主動進攻白起,趙國當時無人敢領兵進攻的。而且當時還有北方匈奴存在,如果趙軍執行偷襲計劃,估計趙軍剛到秦地,匈奴並就已經在趙國境內肆意妄為了。


冷壞了:質疑長平之戰趙括的「紙上談兵」?

zhuanlan.zhihu.com圖標

長平之戰背後到底發生了什麼?隱藏史書背後的真相。


長平之戰兩國所有兵力都擺在那裡了,你突然少了人馬秦軍不會發現麼?那秦軍肯定會調兵回防,而且秦國背後是沒有威脅的,趙國背後有燕國時不時騷擾,到時候燕國要是和秦國聯合起來給你來個前後夾擊,趙國就完了,你前線軍隊耗在那燕國還會擔心你回頭,可是這一動人家就知道了你回防肯定是來不及的,這還不出兵咬你一口那就是個傻子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