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我在一個週六的下午讀完《活著》,我說我將永遠不會忘記中國有一個作家叫餘華!後來讀了《許三觀賣血記》、《世事如煙》、《現實一種》、《在細雨中呼喊》。我才意識到無限神往一個過去的時代的人,可能不是心懷鬼胎,就是懷舊成疾。而我屬於心懷鬼胎的那一類,太想得到同好們的互相吹捧而說些迎合的話,我體會到這只是一場精緻的作秀!而作秀的人也將淪為笑柄被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激不起一朵小小的浪花!

《活著》體量還是太小,餘華最好的東西恐怕是《在細雨中呼喊》!從他早期的具有明顯先鋒色彩的《十八歲出門遠行》等一系列短篇,到後來的風格明顯轉變的《活著》,《在細雨中呼喊》正好處在轉型期。從這本小說開始,餘華不再像以前那樣,具有那麼濃厚的先鋒色彩,作品開始轉向大眾都能接受的意味。我覺得這是《活著》之所以能獲得普遍認可的一個重要的原因!如果是《十八歲出門遠行》,我想結果會完全不同,我們讀完什麼也想不到,就是獨自成長時的迷茫和慌亂這種讀後感恐怕也只是套用別人的套話而已!而《活著》讀完以後,大多數人還能說——活著的意義本身就是活著!

對於帶有目的性讀書的讀者來說,這一句話就足以讓他們達到自己的目的!我現在不太能清楚描述出使得餘華做出這種轉變的內在原因和外在原因,我也不能清楚說出後來的長篇與早期的作品相比,是更高的境界還是向世俗低了頭?這些問題恐怕作者本身也不太能說得清楚!

(圖片來自網路,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謝謝邀請!餘華的作品只看過兩部《活著》、《許三多賣血記》,《活著》有幾點感觸:

第一、作為一個人,在人生長河和歷史的洪流中,是非常無力而脆弱的,在突如其來的意外和重重的磨難中,很多人沒那麼頑強,而富貴像一個破巖中的小草一樣,無論給予怎樣的摧殘,依然勇敢樂觀地面對生活,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換位思考,如果這些災難降臨到我們頭上,我們能否像富貴一樣去面對?我覺得,他像一顆開著美麗花朵的小草,花朵被摧了,小草卻頑強地生長著。

其二、富貴從小養尊處優,後來敗光家產,這是命嗎?我想是的, 這命是天道、是地道、是人道,你沒有做出任何努力,憑什麼享受別人辛苦卻享不到的生活?所謂厚德載物,無德怎麼能載得動那厚福?

其三、作者樸實無華的語言和對災難平淡地描述,是受高評的另一原因,他把災難越是說的平淡、意外說的越突然,越是能撞擊我們的心靈,越是能使我們流淚。主人公那波瀾、坎坷的命運,畫面感十足地呈現在我們面前,我們眼睜睜地看著他們的苦難,一重一重地撞擊我們的心靈,令我們震驚、感嘆、惋惜……

總之,通俗地講,好死不如懶活著,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珍愛生命、珍惜當下,因為,你永遠不知道,明天和意外,會是哪一個先來……


餘華的《活著》,是一部賣相極為慘烈的小說作品。全篇圍繞著活著→死去、死去→活著這樣的程式在推進演繹,直至把自己活成了孤家寡人,煢煢孑立,形影相弔。

餘華的這篇小說曾獲得了無數讀者的膜拜與敬畏,先被封神後被推上神壇,餘華也獲頒了先鋒作家的名號,可謂是名利雙收,一舉多得。

這部作品也由著名的第五代大導演張藝謀搬上熒屏,引來觀者如堵,好評如潮。

我個人也曾經是這部作品的擁躉和先鋒支持者,感覺餘華這小子把故事寫絕了。初看的時候欲罷不能,再看的時候照樣手不釋卷,不忍遽離。

但是,延軼至今,現在來回味這部作品,卻感覺有著先天的不足。這種不足不是小說語言風格上的,也不是小說意境營造上的,更不是小說細節刻畫上的——它是來自作者內心的主觀故意上的,或者說它是作者內心軌跡的剖露和布白。

以餘華六十年代的生人年份,去寫一個遠離那個年代的故事,其先天就有一種見識的不足。這種不足在整部書中被逐漸放大到各個層次、段落,形成了壓制性的包圍結構,使陷入其中的讀者很難自拔脫身。

餘華的作品環境營造不可謂不成功,但通篇裹挾在壓抑、窒息的氛圍之下,難免有喘不上來氣的感覺,心隨著故事延展持續下沉,直至深不見底,暗無天日。

我個人的後知後覺是:餘華的這部書實在是太過悲情陰鬱,沒有一絲陽光雨露的滋潤補養,就像一個沒了退路的斷臂之人,只能縱身跳崖或者拔劍自刎,這種創作上的悲情壓制實在不符合人們心中無暇的美學原理,更是對當時社會的莫大諷刺與苛責。

我們願意相信悲劇的力量,也願意以我血薦軒轅,給悲劇一個光明的未來,但以餘華如此徹底的一黑到底、一死到底,實在是當今文壇不可擷取的文化現象,也不宜大加提倡,更不是對當時的社會一種客觀的、由衷的表達。

圖片來自網路

沒讀過,現在知道是一本好書,叫女兒從網上給我買一本看看,也可能是自己老了的緣故,也可能是現在手機,電視的內容太多,腦子裡儲存不了那麼多信息,對這樣書,那樣書,根本沒有興趣,特別現在出現的年輕作家,提到他們的名字,他們的書,我就一臉茫然,因為年輕人的思想和觀點自己一點投入不了,就是兩種界線的人,他們在那邊手舞足蹈的生活,我就在這邊老態龍鐘的專註花開花落,聽鳥兒在枝頭鳴唱一番自己,聽池塘裏春蛙的羣鳴,我躺在牀上被蛙鳴狂歡的聲浪包圍,我就陶醉死了,秋天的夜晚,到處都聽到秋蟲的笑,冬天看雪花飄逸,看風把它們吹亂,偶爾想起一些古詩詞,進入那種意境陪著詩人站一會,默默無語轉身退出,在自己的生存領地,來一個現實版的,生活。


謝邀。

餘華的《活著》之所以被高度評價和廣泛讚譽,不僅僅因為故事,個人認為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1. 餘華的《活著》其敘述語言有著濃厚的先鋒色彩和實驗意味。我們知道大多數作家在寫小說的過程中,難免會不經意間帶入個人情感在裡邊。但是,餘華的作品你卻很難讀出作者的痕跡,他的敘述是客觀而冷靜的,這就給了讀者完全不同的體驗。
  2. 餘華的《活著》在當代文學史上意義深遠,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是中國文學蓬勃發展的時期,但大多數作家的作品都只是關注現實和社會,如傷痕文學、改革文學等。像餘華的《活著》這樣關注人本身,思考人活著是為什麼這一哲學母題的作品不多。
  3. 餘華的《活著》打開了新的敘述空間和敘事角度,讓更多的人重新審視自我,向內追求,向內追問,是不可多得的好作品。


餘華的這部巜活著》很可能是他最有分量的作品,也可能也是他最有標誌性的小說。由故事的社會背景,徐徐展開的生活圖卷,看似輕描淡寫,卻直戳人心。主人公,顛沛流離受盡苦難的人生,乍看之下,與他自己的荒唐不無關係,可一琢磨,又何嘗不是諸多外力共同作用下的結果?並且這個結果,除了默默地接受,是沒有其它辦法可以替代的。

這部小說的現實意義,就在於此!很多讀過的人,都禁不住落下了自己的眼淚。我,也是其中之一。 就像是曾經見到過的一片片於風中散落飄飛的蒲公英,轉瞬之間,美麗散盡隨風而去。

對於平凡的大多數人來說,只是希望自己活著沒有壓力,活著沒有痛苦,活著平平安安。那麼,活著的意義在哪兒?一千個人有一千個答案,一萬個人有一萬個答案。唯願我們每一個負重前行的人,能夠記住自己的答案,不要忘記,那就是你活著的意義!


這篇小說寫的不是福貴,寫的是一個時代,一個中國最有故事的時代,寫的是中國人民的一次最大的思想變革。

當然,寫的也是人生,一個在那個時代起伏最大的一個人的人生,福貴是縮影,影射的是千萬個福貴。

談的是那個年代人性的掙扎,還有在命運多舛的一生中人的意志和不屈的掙扎,普通人看就是一部悲情小說,有共鳴的人看就是勵志小說,這也就是其魅力所在。

建議還在生活中痛苦掙扎和迷茫的人可以就看一看,體味什麼叫「活著」


活著是一種無奈


作者似乎在告訴人們這樣一個人生道理,面對人生各種坎坷的磨難,無力改變力,只能堅持一個信念,先活著,纔有希望,纔有抗爭的機會,如果人都沒了,什麼也就沒有了,包括美好的希望與信念。??????????????


《活著》這部小說,後來改編成電視劇《福貴》吧?這個電視劇看完後,總的感覺是大背景放在新中國成立後,一個昔日大地主家的浪蕩公子和他家庭的生活不幸。像是在對社會主義改造的一種質疑和不滿。作者想過沒有,解放前的窮苦人又有多少不幸!可以說大多數窮苦人比福貴更不幸!這種作品很容易誤導一些年輕人,也會引起類似福貴的人的共鳴。社會主義的文藝作品在今天這種條件下,究竟怎麼寫?有人可能會說,你這又是政治說教!那文藝作品到底有沒有政治傾向性呢?這部作品就沒有嗎。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