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主,慕容恪、慕容垂是前後燕的大人物,跟北魏一點關係都沒有,題目有問題。

慕容恪,字玄恭,十六國第一名將,深通兵法,慕容恪的生平,就是慕容鮮卑入主中原,建立前燕的過程。當慕容鮮卑佔據整個遼東、遼西之時,羯族後趙的國力正達到頂點,石虎發數十萬大軍討伐慕容氏,因攻城不克,後秦不繼而撤退,慕容恪趁勢掩殺,大破趙軍,斬首三萬級。

之後則是解決慕容氏進入中原的後顧之憂,慕容恪隨叔父慕容翰一起擊敗了宇文鮮卑,之後又作為主帥,率領慕容垂等大破高句麗,然後又作為主帥擊敗了夫餘,這時他還不滿二十歲。

接下來,後趙內亂,冉閔建立冉魏,成為慕容氏進入中原的最大障礙,慕容恪與冉閔大戰於廉臺,十戰十敗,最終想出連環馬的辦法,踏破冉閔的乞活軍步兵,活捉冉閔,隨即滅亡冉魏。

接下來前燕入主中原,最精彩的「緩取廣固,急攻洛陽」上演了。攻打段龕鎮守的廣固時,因廣固險要,段龕兵馬眾多,慕容恪圍城七月,逼迫城內投降。進攻東晉的洛陽,則見洛陽城中只有沈勁的五百精兵 ,命令不惜代價猛攻,一天就攻下了洛陽。這都是深通兵法,因地制宜的戰術。

慕容垂也很牛,很多戰績跟慕容恪重疊。自己的戰績主要是擊退桓溫、關東復國、消滅西燕。

桓溫率大軍北伐,燕國幾乎崩潰,慕容垂阻桓溫糧道,逼其後退,追殺時又不急於交戰,而是遠遠的跟著,等到晉軍懈怠時才大舉追殺,結果大破桓溫。

淝水之戰後,慕容垂謊稱回關東招兵,隨即在關東起兵,連破苻堅之苻丕、東晉名將劉牢之,即丁零翟斌等各路勢力,最終建立了後燕王朝。之後他還消滅了格局山西南部的西燕王朝,這一仗滅國之戰也打得很漂亮。

綜合起來,慕容恪、慕容垂都是十六國第一流名將,不過都有敗績,跟韓信比還是要差些。


謝邀!

首先,得知道,慕容恪,慕容垂是誰?

曉木,先介紹一下,慕容恪!

慕容恪一生的重大戰役是什麼

作為十六國時期有名的將領,慕容恪有著傑出的軍事才能。而前燕王朝之所以能夠安然的延續,正是靠著慕容恪的扶持。名將慕容恪一生中較為重大的戰役有燕魏之戰、魯口之戰和野王之戰等幾場戰役。

燕魏之戰由大魏國君冉閔發動的,原因是為了能夠佔領中原地區,成為一方霸主。而前燕的軍隊在慕容恪的帶領下,已經佔領了幽州,前燕也想繼續南進,意圖中原地區。這樣一來,冉閔就覺得前燕是來跟自己搶地盤的,自然不能將中原地區拱手相讓。兩方於公元352年,在安喜開戰。剛開始時,冉閔一直佔據著優勢,接連獲勝。但在慕容恪的佈置下,冉閔開始喫敗仗,最後甚至被慕容恪生擒。慕容恪在燕魏之戰中,將自己的軍事才能發揮到了極致,只給後人留下了無盡的遐想。

冉閔被慕容恪生擒後,其子冉操投奔王午並於公元352年在魯口對前燕發動了戰爭,史稱魯口之戰。前燕景昭帝慕容儁任命慕容恪為大將軍,前去迎敵。慕容恪發現魯口地區易守難攻,便心生一計。他先派人將城外的糧食收割入庫,然後退回中山。等到一切準備就緒後,慕容恪便派兵攻打魯口,成功取得戰役的勝利。魯口之戰奠定了慕容恪在前燕的地位,此後慕容恪在前燕的地位無人可以動搖,獲封太原王。

野王之戰發生在公元361年,東晉以呂護為將軍,準備偷襲前燕的國都。得知消息後,慕容恪奉皇命率五萬士兵進攻野王。他先是在野王城外修築高牆,切斷了城內外的聯繫,再等到時機成熟後,攻打野王城。在慕容恪的精心安排下,前燕軍隊取得了戰役的勝利。

十六國時期的慕容恪和慕容翰是什麼關係

根據史書的記載,十六國時期的慕容恪與慕容翰是叔侄關係。慕容恪的父親慕容皝與慕容翰是親兄弟,兩人分別為前燕王朝的建立者慕容廆的第二子和庶長子。慕容翰是十六國時期前燕著名的軍事家,深受父親慕容廆的器重。

慕容翰在幼時便展露出他出眾的軍事才能,足智多謀,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將才。其父慕容廆對他十分的滿意,將前燕的兵馬交給他管理。公元333年,前燕王朝的建立者慕容廆去世,太子慕容皝繼位。在慕容皝身為太子時,就一直很忌憚慕容翰,認為他可能會謀奪自己的皇位。等到慕容皝繼承皇位後,他還是對慕容翰不放心,處處排擠他。慕容翰忍無可忍,於是出逃投奔鮮卑族的段部。

『 公元340年,慕容翰投身於宇文部落,但又因宇文部落要派兵攻打故土前燕,慕容翰心中不忍,於是便攜子返回前燕。等到慕容翰返回前燕後,本來一直對他很猜忌的文明帝慕容皝親自出來迎接他。慕容翰與慕容恪兩人的第一次合作是徵戰高句麗的戰役中,慕容翰為前鋒將軍而慕容恪則為奉命兵分三路攻打高句麗。兩人都是不世出的天才,自然很快便贏得了戰役的勝利。

但慕容恪與慕容翰兩人的結局卻不盡相同,可以說是相差甚大。慕容恪深受文明帝的信任,最後掌握了前燕的全部兵馬,封太原王。而慕容翰在攻打宇文部落時,雖取得勝利,但卻受了重傷,臥病在牀。後又被人告發,說其謀反,被文明帝賜毒酒殺死。慕容翰,一代梟雄就這樣隕落了。

慕容恪慕容垂的關係如何

慕容恪與慕容垂兩人皆是十六國時期傑出的軍事家,都有著極為出眾的軍事才能。兩人皆是前燕文明帝慕容皝的兒子,慕容恪為皇四子,慕容垂為皇五子,是親兄弟。慕容恪與慕容垂的關係很好,慕容恪一直力薦慕容垂,認為他能夠為前燕做貢獻。

在前燕時期,與慕容恪相比慕容垂一直鬱鬱不得志,受到前燕景昭帝慕容儁的排擠。慕容垂原名本是慕容霸,在前燕文明帝在位時,他一直深受文明帝的喜愛。從一定程度上來講,慕容垂應該是文明帝最看好的兒子,曾一度想將皇位傳給他。因為被大臣們勸諫,這一想法才沒有付諸實踐。但正是文明帝有過這個想法,引起了太子慕容儁的猜忌和憎恨,導致慕容垂在後期一直不為重用。

慕容垂在前燕時期多次取得戰役的成功,但一直鬱鬱不得志,最終只是被封了一個徒有虛名的吳王稱號。當時已經大權在握的太原王慕容恪對慕容垂十分的欣賞,認為他是一個有真才實學的人,值得重用。公元366年,太原王慕容恪病重,當時的皇帝正是慕容儁之子慕容暐。慕容暐在當時還很年幼,慕容恪怕自己死後,無人幫扶幼主,便多次嚮慕容暐推薦吳王慕容垂。但奈何慕容暐一直沒有將慕容恪的話放在心上,一直沒有重用吳王,慕容恪抱憾而亡。

在慕容恪死後,慕容垂也不再留戀前燕,無奈攜子投奔前秦。

慕容垂投奔前秦後,屢建戰功,將他的軍事才能發揮的淋漓盡致。最後,慕容垂成立了後燕這一全新的王朝。

慕容恪妻子是誰

關於前燕名將慕容恪的妻子姓甚名誰一直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史書上關於慕容恪妻子的記錄幾乎為為零。而我們只知道慕容恪一生共有三個兒子,分別為長子慕容楷、次子慕容肅和三子慕容紹。

既然慕容恪有兒子,那麼我們是不是可以推測慕容恪是有妻子的,那麼他的妻子到底是誰,為什麼史書上一直沒有記載呢?關於慕容恪的妻子到底是誰一直有以下幾種說法,一是慕容恪的妻子早逝,所以在史書上根本沒有關於這一方面的記載。慕容恪在魯口之戰後就被封為太原王,在前燕他就是一個神話般的存在,那麼他的妻子也應該會備受關注的,但卻一直沒有太原王妃的身影出現。

二是慕容恪的妻子身份卑微,雖為慕容恪產下了兒子,但慕容恪一直沒有正式迎娶她,所以在史書上也沒有被提及過。這種說法可能太過於武斷了,畢竟她為慕容恪生下了三個兒子,長子慕容楷最後還繼承了慕容恪的太原王之位。就算慕容恪沒有娶她為正妻,但當個侍妾之類的應該還是可以的吧,但這個說法也一直沒有什麼證據來支持。

三是推翻原有的結論,即慕容恪根本沒有娶親,而他的兒子是從他人那裡過繼來的。這個說法的可能性很小,十六國時期男女成婚的年齡都在十一二歲左右,比起我們現代人要早了很多,所以慕容恪沒有娶親的可能性很小。

不管慕容恪的妻子是誰,長得怎麼樣,這都不能否認慕容恪在十六國時期為前燕所做出的貢獻。

慕容恪冉閔最大的交集是什麼

前燕名將慕容恪與大魏國君冉閔一生最大的交集就是燕魏大戰了,兩人皆是一代豪傑,軍事才能都相當的出色。兩人相遇,為了自己國家的利益,必須分出輸贏,燕魏大戰的結局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冉閔本是後趙皇帝石虎的養孫,幼年時便十分的敏銳聰明。石虎也十分的疼愛他,封他為修成侯。冉閔的軍事天賦極其的高,後趙軍隊在他的帶領下,多次取得戰役的勝利。等到石虎死後,太子石世繼位,但又被其弟石遵殺害,石遵自立為王。但石遵又被其兄石鑒給殺了,後趙陷入一片混亂之中。最後,冉閔殺石鑒,改後趙為冉魏,成為一國之君。

而慕容恪則為前燕文明帝的皇四子,前期因生母高氏不為文明帝所喜,連帶著慕容恪也被冷落。等到慕容恪十五歲那年,文明帝與慕容恪經過一番交談後,他發現自己的兒子有著極高的軍事天賦,便將前燕的軍隊交給他管理。

公元350年,慕容恪率兵佔領了幽州。幽州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冉閔自然不會輕易放過幽州這塊地方,只有佔據幽州,纔有可能揮兵中原地區。冉閔一直是一個有野心的政治家,他是絕不可能讓前燕佔據幽州的,於是他發動了燕魏大戰。剛開始時,冉閔憑藉著自己出眾的軍事才能接連取得戰役的勝利。但好景不長,慕容恪開始了瘋狂的反擊,最後兩方於安喜展開決戰。當冉閔碰上了軍事才能更加強悍的慕容恪後,他註定只有失敗這一結局。最後,冉閔被慕容恪生擒,慕容恪取得了燕魏大戰的勝利。

慕容恪的連環馬計策

十六國時期,前燕著名將領慕容恪與大魏國君冉閔之間有一場十分有名的戰役,史稱燕魏大戰。經過燕魏大戰後,慕容恪生擒了冉閔,成立僅兩年的冉魏就此滅亡。而慕容恪則憑藉此戰,一戰成名,那麼慕容恪是怎樣戰勝冉閔的呢?

根據史書的記載,前燕將領慕容恪憑藉的是連環馬的計策。公元352年,慕容恪領兵佔領了幽州,並想繼續向南進。自古以來,幽州是兵家必爭之地,地理位置十分特殊。剛成立冉魏不久的冉閔必然想要幽州這一塊地方,但他遲了一步,幽州已經被前燕所佔領了。冉閔是一個野心很大的政治家,他一心想要揮兵中原成就自己的霸業,於是冉閔就發動了燕魏大戰。

戰爭剛開始時,冉閔接連取得勝利,形勢一片大好。相較而言,燕軍則士氣低落。身為主帥的慕容恪看到此場景後也十分的焦急,他先是在陣前鼓勵士兵,然後想出了一條妙計。慕容恪先是假裝不敵魏軍,假意後退等魏軍前來追擊,然後派出騎兵堵截。慕容恪手下的騎兵跟以往的騎兵又有所不同,慕容恪將戰馬全身都披上盔甲,只露出蹄子在外面。而士兵們也是如此,身穿鎧甲臉戴面具,只露出一雙眼睛。然後再將馬匹一一聯結,形成一道堅不可摧的壁壘。慕容恪將連環馬列於陣前,一舉摧毀了冉閔的軍隊。

正是靠著連環馬這一計策,慕容恪成功打敗了冉閔,取得了戰役的成功。

再說一下,慕容垂!

兩強相爭,兵戎相見

公元383年,前秦在淝水之戰中敗給了東晉王朝,其對中國北方的控制力大幅削弱。這讓依附於前秦之主苻堅的慕容垂,看到了絕佳機會。作為前燕的皇族,慕容垂一直在臥薪嘗膽。此番,他藉口回故土祭祖,趁機舉兵復國,自立為帝,於384年建立後燕。在慕容垂指揮下,後燕鐵騎所向披靡,圍鄴城、破丁零、掃西燕。該國也逐漸成為當時北方最強大的政權。

後燕崛起之際,塞外的北魏也悄然壯大起來。這個由鮮卑人拓跋氏族建立的政權,與後燕頗有淵源。慕容氏和拓跋氏同為鮮卑族,且世代為姻親。早年,拓跋氏建立的「代國」被前秦所滅,他們也因此與慕容氏同病相憐。北魏創立之初一度依附於後燕,並稱藩納貢。後燕也多次出兵,協助北魏降服塞外各部勢力。然隨著實力對比的變化以及矛盾的激化,兩家的良好關係逐漸變為敵對關係。

公元391年,北魏在塞外取得大勝,派秦王拓跋觚出使後燕報捷。後燕趁機向北魏索要良馬,將拓跋觚扣押。兩國關係隨之破裂。394年,慕容垂出兵掃滅西燕,北魏竟派兵救援西燕。雙方雖未交戰卻大仇已結。395年4月,慕容垂得知北魏進犯臣服於後燕的各部落,當即決定起兵討伐(慕容垂本就想解決掉北魏這個心腹大患)。5月,他命太子慕容寶為主帥,遼西王慕容農、趙王慕容麟為副帥,率8萬大軍伐魏;又派範陽王慕容德、陳留王慕容紹率18萬人策應。此次伐魏,後燕精銳盡出,集中了全國大部分軍力,領兵的各親王也都是長年徵戰。顯然,慕容垂想一戰定乾坤。

慕容垂軍事才能出眾,是十六國時期的傑出統帥。他對伐魏信心十足,散騎常侍高湖曾力勸他罷兵,當即被罷官。後燕大軍屢戰屢勝,很大程度上是靠他的指揮。然此次關鍵作戰,卻並非由慕容垂親自指揮。一來他當時病情嚴重,不便出戰。二來派太子壓陣,也可以讓未來的皇帝積累戰功。可惜,慕容寶才能平庸,既不善用兵又不能團結部屬,這留下了隱患。

慕容內鬥,拓跋誘敵

說起慕容家族,倒是一直被人事問題困擾。作為鮮卑人的大貴族,慕容家族的男子幾乎個個相貌偉岸、儀錶堂堂,而且多是人傑。就拿慕容垂一輩來說,其二哥慕容儒是前燕的景昭皇帝,四哥慕容恪被後世稱為「十六國第一名將」,幼弟慕容德也能獨當一面,後來成為南燕的開國皇帝。可是慕容家族卻一直內鬥不休。當年,慕容垂的侄子便幾次對叔叔們下殺手,還害死了慕容垂鍾愛的段夫人,逼得慕容垂等幾兄弟不得不叛逃到前秦。現在,同樣的命運也落到了慕容垂的下一輩頭上。

在慕容寶指揮下,燕軍從都城中山北上,在幽州附近向西機動,計劃集中優勢兵力,拿下北魏都城盛樂。後燕傾國來犯,足智多謀的北魏統帥拓跋硅立刻召集羣臣商議。長史張袞認為,慕容垂派太子統兵顯然是輕敵,魏軍應當避敵鋒芒,誘敵深入,待機而動。拓跋硅採納了此建議。北魏各部分三路遷徙避敵:拓跋硅率盛樂附近民眾西渡黃河,遷至河套地區;陰山以北諸部由九原公拓跋儀率領,向西北方向轉移;略陽公拓跋遵則率陰山以東諸部向東北方向轉移。由於河套地區緊鄰後秦,拓跋硅派出右司馬許謙出使該國,向其統治者姚興求援。此舉既可探聽姚興的態度,也可設法爭取外部支持,保證後方安全。

另一邊,燕軍正不緊不慢地進發,於7月中旬抵達已是空城的盛樂。這在慕容寶看來,是北魏的畏懼之舉。他試圖找到魏軍主力並進行決戰,便率大軍繼續西進,於7月底進佔五原,俘獲了北魏未及撤退的3萬餘戶民眾,還收割了當地一百多萬斛雜糧,並將之囤積在黑城。初戰告捷讓慕容寶志得意滿。他很快以守衛軍糧為由,令負責斷後和疏通糧道的慕容隆部入駐黑城。燕軍後方的廣大地域因此無兵防守,完全暴露在魏軍面前。

接著,慕容寶打探到拓跋硅已率部渡過黃河,進入河套地區。他立刻率軍南下至黃河北岸,一面訓練,一面伐木造船,準備渡河決戰。這自然瞞不過拓跋硅。魏軍隨即抵達黃河南岸,與燕軍隔河對峙。為迷惑敵人,魏軍於沿河岸遍插軍旗,虛張聲勢。這招唬住了慕容寶。三年前,他老爹慕容垂面對同樣據守黃河的丁零人,輕鬆渡河,一戰就攻下敵據點滑臺。如今,這位太子爺卻拿不出任何有效措施。反觀拓跋硅,則下令在各渡口築起高臺,時刻觀察敵軍動態。兩軍剛開始對壘,燕軍已處於下風。

戰況相持,自亂陣腳

後秦方面,姚興派大將楊佛嵩率部支援魏軍。有了後秦的支持,拓跋硅再無後顧之憂。他主動出擊,令拓跋虔率軍5萬東渡黃河,威脅馬邑;令拓跋遵率軍7萬回師南下,切斷燕軍與中山的聯繫;令拓跋儀率軍10萬南下,威脅燕軍側翼。由於燕軍負責斷後的慕容隆部早被調走,北魏的合圍之勢隨即形成。不過,上述史料值得商榷。三路魏軍的數量遠超燕軍,並不符合當時「燕強魏弱」的實際情況。筆者認為,這要麼是史書誇大或誤記,要麼是北魏全民皆兵,軍隊中包含不少武裝的民眾。

退路被斷乃兵家大忌,而此時慕容寶卻並未採取任何方法去打通退路。他琢磨什麼呢?早在發兵之時,父親慕容垂便已患病。出兵幾個月來,慕容寶的心裡並不輕鬆。他和中山失去了聯繫,對都城情況一概不知。領兵在外的兒子不擔心打仗,反而擔心父親的病情,聽上去讓人感動。其實,這根本不是慕容寶的孝心。慕容垂是「大燕不敗的戰神」,他的名字不僅意味著皇權,更象徵著後燕的靈魂。慕容寶自然也把父親視為精神支柱。更重要的是,慕容寶能成為太子,全仗著父親的寵愛。他擔心父親,其實是擔心太子地位。

況且,慕容寶在軍中乃至慕容家族中很不得人心。因此,面對昏招連連的慕容寶,他身邊那些能徵慣戰的親戚們毫無反應。這讓近十萬燕軍成為孤軍苦旅。

老謀深算的拓跋硅自然看出了端倪,他抓住機會,玩起了心理戰。9月的一天,燕軍造好船隻正準備渡河一戰,突然一陣北風將幾十艘船吹向對岸,三百名士兵被俘。拓跋硅故意向俘虜們透露「慕容垂已死」的假消息,然後故作寬大將他們放回。他還派人在通往中山的道路上抓捕後燕使者押往大營,然後逼迫他們向對岸的慕容寶大喊:「若父已死,何不早歸。」

謠言四起,燕軍人心動蕩,士氣受挫。擔心太子位的慕容寶深感憂慮。此時,燕軍術士靳安覺得情況不對,勸慕容寶退兵,被正在煩悶的他拒絕。靳安從大帳出來後心灰意冷,逢人便說:「吾輩皆當棄屍草野,不得歸矣!」這更助長了燕軍的失敗情緒。

內亂不止,倉促撤軍

燕軍不退兵,也可以按原計劃渡河進攻。可此時慕容寶早已不知所措,燕軍便繼續和魏軍隔河相持。禍不單行,慕容麟手下將領慕輿嵩等人以為慕容垂已死,便計劃趁機殺掉慕容寶,擁立慕容麟為帝。他們尚未起事便東窗事發,被慕容寶搶先誅殺。此事讓他和未參與密謀的慕容麟,產生了嚴重隔閡。

將帥不和,士氣低落,天氣漸寒,慕容寶不得不考慮撤軍。10月25日,他命令大軍燒毀戰船,連夜撤向東南方。此時,黃河剛出現浮冰。慕容寶自認為魏軍無法渡河追擊,竟然在撤退途中不設後衛,甚至不派斥候。這是他第二次違反軍事常識不顧後方,最終徹底斷送了他統率的大軍。

燕軍撤退8天後,一股冷空氣襲來,黃河一夜之間冰封如磐石。拓跋硅立即率2萬精騎渡河追擊。燕軍仍渾然不知,大軍到了參合陂,天氣突變,西北襲來一股沙塵暴,滾滾黑煙覆蓋燕軍。《資治通鑒》對此描寫得極為精練傳神:「黑氣如堤。」為避風沙,燕軍不得不在參合陂靠東的緩坡紮營,周圍地勢較高。—個叫支曇猛的隨軍和尚感覺不對,認為變天是敵軍襲來的前兆,告誡慕容寶應派軍斷後。慕容寶一笑了之。支曇猛再三請求,卻激怒了旁邊的慕容麟。他認為魏軍畏懼燕軍不敢追來,支曇猛擾亂軍心當斬。支曇猛則不為所動,依然苦苦相勸。此時,老成持重的慕容德也認為應安排後衛。一見叔叔發了話,慕容寶只好採納。然而,他有自己的小算盤。慕容麟的部下已有擁立之舉,對太子地位產生了威脅。若父皇真的已死,把慕容麟留在軍中自然易生變故,不如趁機將他打發出去,自己率主力先回國將繼位大事佈置妥當。到時候,慕容麟即使想搗鬼,也掀不起風浪了。更重要的是,他自信北魏軍不會追擊。於是,他命慕容麟率3萬人,作為全軍後衛。

慕容麟也確實不讓人放心。燕魏關係較好時,這位親王曾多次支援北魏,與拓跋硅並肩作戰,深知此人難以對付,曾建議將拓跋硅騙往中山扣押。此次他卻一反常態,不斷大肆宣揚拓跋硅懼怕燕軍。他率領後衛部隊不但未採取任何手段護衛,反而整天縱騎遊獵,毫不戒備。這不得不讓人懷疑其真實想法。親王的責任心,還不如一個和尚。燕軍的命運,可想而知。

參合喪師,英雄悲歌

再說魏軍,拓跋硅率部星夜兼程,於11月9日趕到參合陂附近。他從小在這一帶生活,對當地環境相當熟悉,很快查明燕軍的宿營處。於是,他連夜部署作戰方案,同時命拓跋遵部趕來參戰。魏軍趁著夜色,悄悄爬上參合陂附近的蟠羊山,只等天亮時發起致命一擊。

燕軍則毫不知情。10日清晨,天氣放晴,他們開始收拾行裝準備繼續行軍,卻突然發現四周山上都是如神兵天降的魏軍,頓時大亂。山上的拓跋硅見狀立即下令進攻。魏軍騎兵居高臨下,沖入燕軍陣中。燕軍毫無準備,人馬相互踐踏,立刻潰散。戰場變成魏軍單方面的屠殺。混亂中,燕軍企圖渡過參合陂邊上的河流,結果不少人被淹死。好不容易遊過河的士兵,又恰好被趕來參戰的魏軍拓跋遵部截殺。上天無路,入地無門,燕軍徹底崩潰,紛紛投降。

參合陂一戰,魏軍取得決定性勝利。燕軍主力1萬多人戰死,近5萬人被俘,只有數千人逃出戰場。慕容家族的數十名貴族被殺或被俘,慕容寶則單騎逃走。魏軍繳獲糧草、鎧甲、輜重等物資數以萬計。值得一提的是,燕軍負責斷後的慕容麟部則根本未遭到攻擊,得以全身而退,可見他們是怎麼當後衛的。

一戰盡殲燕軍主力,令拓跋硅格外高興。他留用了一些有才能的官員,並打算釋放俘虜以收買人心。這時,北魏的中部大人王建提出一個歪主意。他認為此戰獲勝純屬偶然,若把這些生力軍放回後燕,等於放虎歸山,不如全部除掉。拓跋硅起初反對,但部將大多支持此舉,便下令將俘虜全部活埋。

參合陂一戰,燕軍幾乎全軍覆滅,燕魏兩國的實力對比也發生變化。後燕元氣大傷並開始衰落,北魏則逐漸成為中國北方的最強國。不過,事情沒那麼簡單。參合陂戰後第二年,後燕再次伐魏,皇帝慕容垂抱病御駕親徵。在老英雄面前,拓跋硅難以招架。燕軍翻越青嶺,進至獵嶺,直指北魏雲中地區。其先鋒慕容農和慕容隆突襲平城,一舉擒殺北魏大將拓跋虔,收服其部眾3萬餘人。然報了一箭之仇的燕軍,卻徹底失去了希望。

年逾七旬的慕容垂經過參合陂,看到燕軍去年留下的屍骸堆積如山。便設壇祭拜。戰場景象慘不忍睹,燕軍中哭聲震天。白髮飄飄的慕容垂觸景生情,回想自己的一生。他年少成名,13歲隨父兄徵戰四方,為前燕開疆拓土。43歲時,他不得已叛國投奔前秦,忍辱負重,親手滅亡了故國。58歲時,他趁風雲際會之時建立後燕,68歲時吞併西燕,到達霸業的頂峯。然僅過了兩年,他就看到所寵愛的太子,一戰葬送了他奮鬥一生所培養的精兵強將。後輩無能讓老英雄悲恨交加,當場病發吐血,再也沒有站起來。當年4月,慕容垂在回師途中病逝。慕容家族的精神支柱轟然倒下。

太子慕容寶如願繼承皇位,但他不得人心,以致朝綱混亂,戰亂不止,後燕逐漸支離破碎,在北魏和周邊勢力的輪番打擊下,於407年覆滅。慕容垂幼弟慕容德在398年建立的南燕政權,也在410年壽終正寢。自此,慕容家族再未寫下顯赫的歷史!


說起,慕容格,讓我想起被歷史泯滅的名族英雄,他是,冉閔,一句,殺胡令,令胡人威風喪膽,天下大亂,爾曹夷狄,人面獸心,尚欲篡逆。我一時英雄,何為不可作帝王邪,慕容格,跟慕容垂,必然比不上韓信,項羽率領的起義軍不到10萬兵眾,破敗王離40萬雄兵將才。最後死於垓下,足以說明韓信的軍事才能,無可厚非。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