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和黃庭堅是師生關糸,是宋朝文化界的領軍人物。兩人亦師亦友,迎來了宋人尚意的書風扃面。各自在書法史上留下了妙筆生花的天下第三行書《寒食帖》和,天下第九行書的《松風閣》詩帖!

蘇軾由於反對新法,堅持自的政治路線,因烏臺詩案事發被流放湖北黃州。當時那裡是屬於窮山惡水的地方,由於物資的缺限又遠離故鄉,又是居在四季風吹雨漏的陋室裏。在那個寒食節裏悲感絞集奮筆疾書寫下了,整篇氣勢疊盪起伏,縱橫姿意,沉重凝聚,奮起直追的傳世名作!此書被他的知己也是學生黃庭堅奉於不可重來的神品,驗證了妙書無意於偶間的創作狀態。題跋詞:東坡此詩似太白,猶恐太白有未到之處。此書兼顏魯公,楊少師,李西臺筆意。試使東波復為之,末必及此。它日東波或見此書,應笑我於無佛處稱尊也。被明朝懂其昌評於:見過諧多蘇軾作品中,應此帖為第一。

黃庭堅的《松風閣》是他晚年行書代表作,也是他傳世知名度最高的書法作品。松風閣是三國東吳,修文講武,宴席祭天的地方,和黃州兩兩相對,當時到達這裡黃庭堅想念前一年已去世的蘇軾,心中不免激動。寫出了筆力特別凝重,結字傾側,表達出與東坡篤厚的情義,實為尚意的絕妙佳作。此帖如擼划水,長槍戰?。和《寒食帖》互為映輝,形成了鮮明的姊妹篇,在書法史上閃耀著永久的光芒!

東坡的字陽春白雪,黃庭堅的精粹是如水攤舟,把宋人尚意推向了高峯。兩人也妙趣橫生戲弄對方的作品:蘇軾道黃庭堅的字如死蛇掛樹,黃庭堅反說蘇軾的字石壓蛤蟆。但兩人都是在傳統的基礎上尚意。針對如今的創新,蘇東坡的: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自出新意,不踐古人的書論至今也值得借鑒與推崇……


感謝邀請。我是身在股海不論股,偏愛談文論史的股海一舸,很高興能和大家分享、交流!

《黃州寒食帖》和《松風閣詩帖》均為兩位書法大家的代表作,也代表了宋朝行書作品的最高水準。《黃州寒食帖》有黃庭堅的題跋,《松風閣詩帖》詩中更是直接提到蘇東坡。黃是蘇的門生,二人亦師亦友。蘇曾調侃黃的字,稱其如」樹梢掛蛇「,而黃則稱蘇字像」石壓蛤蟆「。這二人的關係放在今天來講就是」鐵哥們「。

《寒食帖》被譽為」天下第三行書「,此書通篇跌宕起伏、光彩照人、氣勢奔放、渾然天成。我們細看《寒食帖》後會發現,蘇剛開始寫的時候,法度森嚴,字的大小一致,落筆有序,稍顯拘謹,還沒有放開;寫到帖的後半部分」空庖煮寒菜,破竈燒濕葦「時,破竈二字突然寫的很大,這種字形上巨大的變化,正體現了蘇軾內心的波瀾起伏,接著寫到「葦」時,長拉一筆,再到「紙」字,一筆下滑,幾乎佔了半行,由此可見,此時內心已經完全放開了,一直到結尾,洋洋灑灑,都是依性而來,已然是「抒」,而非「書「了。《寒食帖》把蘇軾的情感、書法造詣、個人境界,通過筆墨的藝術完美展現了出來。」天下第三行書「當之無愧!

《松風閣詩帖》是行書之精品,長立於書林之巔。長波大撇,筆畫遒勁,極具個人特色。詩中寫道「東坡道人已沉泉,張侯何時到眼前」,當時,蘇軾已經去世,黃庭堅就感慨自己最好的師長、朋友已經不在人間,張候是指同為「蘇門四學士」的張耒,並聽說張耒要來看望我,不知什麼時候才能到我的面前。體現了暮年時分的黃庭堅孤寂的心情。通篇來看,此帖法度森嚴、筆鋒雄勁、書法瀟灑,無一輕浮之筆。可謂是黃庭堅傳世作品中的最佳!

以上為小舸觀點,朋友們若有不同意見,歡迎留言評論,謝謝。


《寒食詩》是蘇軾被貶黃州時的感慨之作,結字傾斜多姿,字形挺拔,儀態萬千,用筆極具變化,點畫變化豐富,章法疏密有致,最能體現宋代的尚意書風和尚意精神!《松風閣詩》是我最喜歡的一件書法作品,第一次見到是在小學歷史課本上,只有一張圖片,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裡邊的「夜」字,很像一個人在夜晚,背著手在獨自漫步。這幅作品,以欹側取勢,橫畫斜長,豎畫虯曲,結字中宮斂結,長筆四展,呈輻射狀結構,意韻瀟灑。這兩件書法作品,不但書法好,文學水平也很高,這進一步說明,一個真正的書家,除了寫好字,文化素養也同樣重要。附上我臨摹的蘇軾《寒食帖》和黃庭堅的《松風閣詩帖》互相交流學習。


《松風閣詩帖》和《黃州寒)不論收筆、轉筆,都是楷書的筆法,下筆平和沉穩,變化非常含蓄,輕頓慢提,婀娜穩厚,意韻十足。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