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主要求相當高,這麼複雜的事很難簡單說清,我大體說說肯定不夠全面:

二戰起因主要是19世以來歐洲列強之間矛盾的延續,一戰未能解決全部矛盾反而醞釀了新的矛盾(簡單說就是沒打徹底沒打痛快)。德國一戰後遭受苛刻處置,人民普遍有復仇心理;日本野心膨脹但受到列強壓制,想要反抗、搶一杯羹;義大利是醬油黨不提。1920年代末的世界經濟大危機更加劇了德日的擴張慾望和侵略需求。

二戰過程主要就是德國吞併奧地利、捷克,閃擊波蘭,西線靜坐戰爭,入侵比利時、挪威、丹麥、法國,法國投降,不列顛戰役,阿拉曼戰役。德國入侵希臘、巴爾幹,閃擊蘇聯,莫斯科戰役、斯大林格勒戰役,庫爾斯克戰役蘇聯開始反擊,反攻東歐直搗柏林。西線美國參戰,登陸北非,登陸義大利,登錄諾曼底,德國阿登反擊,對德戰略轟炸,解放奧地利,與蘇軍易北河會師。日本方面,奇襲珍珠港,中途島海戰,瓜達爾卡納爾戰役,登陸硫磺島,登錄沖繩,跳島作戰解放菲律賓,菲律賓大海戰,對日戰略轟炸,兩顆原子彈,最後是蘇軍出兵中國東北。

影響方面,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太多,一言難盡,簡單說就是二戰奠定了直到今天的世界政治格局,尤其是美國稱霸世界的開端和基礎。


20世紀初金融危機爆發,德國沒有美帝那麼好的運氣,失業率增加,人民生活民不聊生,德國需要用戰爭來轉移國內矛盾,日本的關東大地震也刺激了日本走向擴張,30年代,日本和德國外帶個做意麵的簽訂了協議,即組成軸心國瓜分世界,德國假意和毛熊修好,瓜分了波蘭,橫掃了比利時和法國,和英國就隔了一條海峽,德國海軍不是英國對手,沒辦法,然後又順勢開始進攻毛熊,

日本沒有聽德國的意見,因為毛熊兩次衝突把日本打怕了,就不敢和德國東西夾擊,國內石油橡膠也緊缺,就轉下南去欺負英國和美帝,並在初期得手,爆發了太平洋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隨著中途島之戰和瓜島戰役的順利結束,日本的東南亞共榮圈已經不復存在了,日本的戰敗已經是事實,

歐戰在斯大林格勒和庫爾斯克戰役的勝利,德軍已經沒有能力對蘇聯發動大規模進攻,隨著諾曼底戰役和西西里戰役的結束,德軍也已經是喪失殆盡,在蘇聯發動的柏林戰役裏德國法西斯滅亡,德國戰敗,歐戰結束,

亞戰在硫磺島戰役結束後,傷亡慘重的美軍讓美國重新思考登陸日本的行動,最終美國總統杜魯門決定投下原子彈,加速了日本的滅亡,日本在45年9月簽署投降書,在中國最後一場高郵戰役的結束,日本人徹底投降,二戰徹底結束。

二戰結束之後,世界格局大洗牌,英法德日這些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相續走向沒落,英國從日不落走向了就剩下本土,法國在越南也遭遇了失敗,德國和日本受限於美蘇兩國,基本放棄了國防,新興的國家開始獨立,比如印度,泰國,寮國,非洲國家得到了解放,中國從半殖民半封建裏走了出來,開始在國際上發揮作用,

在丘吉爾的鐵幕演說下,冷戰拉開續幕,直到1991年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冷戰結束,世界開始向多極化發展。

這是我對歷史的看法,不喜勿噴!


起因:

經濟危機使歐美國家經濟低迷。德國不甘心一戰的失敗及不滿《凡爾賽條約》對其的約束。特別是希特勒上臺之後確立自己的獨裁統治地位,利用國民狂熱的民族主義情緒,對內大力發展經濟,迅速擴張軍備。對外兵不血刃佔領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之後與蘇聯合謀閃電佔領波蘭。自此全面拉開了二戰的序幕。

戰略格局:

德意日等國組成軸心國瓜分世界。德國佔領歐洲,義大利佔領非洲,日本佔領亞洲。英美蘇中為核心組成同盟國,歐非州,英美對德意作戰。亞奧洲,中美對日作戰。

過程及結果:

第一階段,在歐洲,德國橫掃歐洲大陸,法國投降,英國龜縮到英倫三島。41年德國突然進攻蘇聯,陷入泥潭。在非洲,義大利佔領北非及衣索比亞。在亞洲,日本全面侵華,偷襲珍珠港,橫掃東南亞。

第二階段,蘇聯傾舉國之力反擊德國,最後全面反攻首先佔領柏林,德國投降。美國參戰,在非洲英美聯軍把德意趕出北非,攻佔義大利。在諾曼底登陸開闢歐洲第二戰場,解放法國,在德國與蘇聯會師結束歐洲戰場。在亞洲,美國消滅日本艦隊,收復被日本佔領的太平洋各島,及菲律賓等東南亞各國,開始進攻日本本土。蘇聯出兵我國東北及朝鮮。美國在日本廣島長崎投放原子彈,日本天皇宣佈投降,二戰以德意日法西斯完敗勝利結束。


一戰一羣人搶地盤,德國沒搞贏就被欺負了,割地又賠款,忍了二十多年,在納粹帶領下先是試探性地收復一些土地,再是明目張膽地和蘇聯瓜分波蘭,最後一發不可收拾,滅了大半個歐洲。義大利的納粹也很奇葩,野心大,想重複羅馬的輝煌也跟著搞事情,主戰場在北非。最後德國惹上了蘇聯,然後就被蘇聯拖死了,盟軍看德蘇打得差不多了再加入戰團羣毆德國至死。日本早年被美國欺負後,臥薪嘗膽發誓要欺負別人,幹翻了沙俄,幹掉了北洋水師後自信心爆棚,但入侵關內被中國拖得不行了,於是轉戰東南亞求發展,必定要惹上絆腳石美國,然後被全馬力開動的工業王者帝國給吊打。中國的鬼子又陷入了人民戰爭的汪洋,然後就嗝屁了。影響就是世界格局的改變,英法掉下聖壇,美蘇雙雄世界,美國稱霸太平洋海外基地成型。還有就是影響了世界的經濟,美國一家獨大。戰爭理念得到了革新,科技得到了發展,尤其是量子物理和一些醫學等,資本主義成型。成立了聯和國,這樣的世界大戰在以後幾乎不可能了。


一戰中戰敗的德國接受了嚴苛的戰爭賠償,喪失了大片土地,特別是波蘭復國,強行開通出海口把德國一分為二。德國人的復仇情緒一直存在。希特勒利用了德國人的復仇情緒,以鼓吹雅利安人優秀的理論擴大了納粹的影響,並掌握了國家政權。

30年代的歐洲出於對一戰的殘酷的恐懼,竭力想避免戰爭。希特勒以此為要挾,恢復了德國的軍事化,擴大國防軍。為了鞏固德國的實力,希特勒不斷擴張吞併一戰後建立了民族國家,並企圖重新消滅波蘭,恢復德國的統一。這就和英法產生了矛盾。因為波蘭是英法在一戰中最大的勝利果實之一,既是對抗蘇聯的前哨,又是夾擊德國的鐵鉗。但是英法過高的估計了波蘭。

德國只用了不到一個月就佔領了波蘭。英法依然相信一戰的塹壕工事防禦,沒有主動進攻德國。

德國在消滅波蘭後,對法國展開進攻,利用曼施坦因的作戰方案,裝甲部隊創始人古德里安指揮精銳裝甲部隊從阿登森林突入法國,從後麪包抄在比利時境內的英法聯軍。聯軍不得不退往敦刻爾克,英國遠徵軍從敦刻爾克撤回國內。隨後德軍全面進攻法國,法國投降。西部戰事結束。

德國因為缺乏海軍力量,無法渡過英吉利海峽進攻英國,在奪取制空權的空中作戰中也沒能打敗英國。雙發隔海對峙。

墨索里尼統治的義大利想入侵巴爾幹,遭到失敗。希特勒又派德軍入侵巴爾幹國家,佔領了南斯拉夫和希臘。英軍再次潰敗,退出希臘。

希特勒出於種族主義目的,發動進攻蘇聯的戰爭。初期佔領大片蘇聯領土,消滅大量蘇軍。但是蘇聯地域廣大,人口數量眾多,後備人員充分,工業生產能力強大。德軍在第一年冬季沒有攻佔莫斯科,也沒有摧毀蘇聯的工業生產能力。並顯示出來自己兵力不足的缺陷。

第二年德國轉而進攻南線,企圖奪佔蘇聯的重要石油產區巴庫。但是在斯大林格勒陷入巷戰,最終第六集團軍被包圍並投降。

戰爭第三年,蘇德在蘇聯進行了幾次大規模作戰。此時蘇聯東遷的工業企業恢復了生產,軍工產量已經恢復戰前水平,陸軍基本實現了機械化。德國的工業潛力基本挖掘殆盡。戰略上轉入防守。此時英美在北非擊敗了隆美爾率領的非洲軍團,並攻佔西西里,向義大利本土展開進攻。盟軍的空中力量對德國本土開展戰略轟炸,以摧毀德國的戰爭潛力。

第四年(1944)蘇聯轉入反攻。德軍逐步撤退,只能被動防禦,失去進攻能力。此時盟軍在法國諾曼底登陸,上百萬盟軍以優勢兵力將德軍趕出法國。德國對英國的潛艇戰已經失敗。整個戰爭中,有將近1000艘潛艇被盟軍擊沉。

1945年,盟軍在西線進入德國領土,越過萊茵河。東線的蘇軍已經把德軍逐出蘇聯。蘇聯紅軍進入東歐。義大利、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先後退出軸心國,和盟國共同對德國作戰。

在雅爾塔會議上,美英蘇就戰後歐洲的政治版圖達成一致。蘇聯紅軍發起柏林戰役,佔領柏林。希特勒在蘇軍佔領柏林當天自殺身亡。遺囑由海軍司令鄧尼茨繼任元首。鄧尼茨向英美投降,雙方的代表簽字。因蘇聯異議,又舉行了第二次有英美蘇參加的儀式,朱可夫主持的,由德國最高統帥部代表凱特爾元帥簽字。

德國正式投降。

二戰摧毀了一戰前的歐洲列強秩序,大英帝國受到嚴重削弱。蘇聯在東歐的影響擴大。波蘭、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落入蘇聯的掌控之中,芬蘭的外交受到蘇聯的「影響」,波羅的海三國被納入蘇聯版圖。南斯拉夫和阿爾巴尼亞也成為東歐成員。希臘被孤立。蘇聯也想方設法操控希臘整局東歐化。但是希臘是英國的親家。不得已求助美國。美國派出戰列艦到希臘支持國王的統治。

由於蘇聯通過操弄選舉把波蘭變為蘇聯的附屬國,英國和蘇聯公開決裂。歐洲進入冷戰。出於對蘇聯擴張的恐懼,美國倡導成立了北約,結成軍事同盟。並通過馬歇爾計劃,幫助西歐國家復興經濟,抵禦蘇聯的意識形態入侵。

二戰把過去的領土爭端轉變為意識形態爭端。世界由列強瓜分變成美蘇對抗。


三個地痞強佔村裡鄰居耕地和祖宅,西頭的美員外怕勢頭不對,借錢,出力給被欺負的村民。靠著這,美員外聲望大增,順帶著發了財。英員外和法舉人不再是村裡最名聲顯赫的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