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工」不強,去工業化死路一條!

來自專欄技術鄰CAE學院12 人贊了文章

無「農」不穩,無「工」不強,無「商」不富。由於農業受制於相對有限的產出,在三個產業中,工業是真正具有強大造血功能的產業,對經濟的持續繁榮和社會穩定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

早在2010年,中國就已成為世界第一工業大國,一舉完成了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將中國由農業國發展為工業國的夙願。就在國人完成初步工業化的歷史成就之時,社會上卻出現了一些不和諧的音符——一些人將工業與血汗工廠相掛鉤;一些人甚至將工業視為必然被歷史淘汰的產業,提出要學習西方「先進經驗」,搞「去工業化」。

那麼,工業真的是環境污染的罪魁禍首,是必然被歷史淘汰的產業麼?

列強崛起,皆因強大之工業

一、英國因工業革命成就日不落帝國

英倫三島孤懸海外,在相當長的一段歷史時期內,英國在政治、經濟、文化上都處於邊緣化的地位——英國的貴族都以會說幾句法語來彰顯自己的高貴,英語在歐洲大陸更被視為下等人的語言。而工業革命的到來卻給原本被邊緣化的英國一個鹹魚翻身的機遇。

隨著紡織業的興起,對動力系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本僅僅用於礦山抽水的蒸汽機經過改良後被用於紡織業——1784年英國建立了第一座蒸汽紡紗廠。之後,蒸汽機又被應用於冶金工業、鐵路運輸、蒸汽船等領域。到1825年,英國已有蒸汽機1.5萬臺(37.5萬馬力),從礦山到工廠,從陸地到海洋,到處是機器在轟鳴,到處是機器在轉動,到處是機器在賓士......

至此英國不僅在紡織業基本擺脫了傳統手工業的桎梏,實現機械化,還在交通、冶金等諸多領域實現了機器對人的替代。至1850年,英國工業總產值佔世界工業總產值的39%,貿易額佔世界總量的21%。

當英國人以鴉片戰爭轟開滿清王朝國門之時,我們不僅要看到英國人的堅船利炮,更要看到為堅船利炮提供支持的工業基礎,而這正是19世紀紅衫軍打遍世界無敵手的物質保障,是英國成為日不落帝國的基石。

二、德國因強大的工業實力具備挑戰舊有國際秩序的能力

德國工業化比英國晚了50年。在1830年,德國的工業人口佔比僅為不足3%,依舊是一個農業國,加上德意志還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使德意志人成為歐洲的三等公民備受欺凌,以至於19世紀德國著名的浪漫主義詩人海涅感慨,「陸地屬於法國人和俄國人,海洋屬於英國人,只有在夢想的空中王國裏,德意志人的威力纔是無可爭辯的」。

直到1834年,在李斯特等學者的呼籲下建立起德意志關稅同盟,德意志國家才走上了工業化的道路。至1846年,關稅同盟各德意志諸侯國已有313家紗廠和75萬枚機械紡錠,擁有蒸汽機1139臺(2.17萬馬力)。至1848年,德意志諸國鐵路線總長達2500公里。

隨後,德意志國家抓住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機會,鋼鐵工業蓬勃而起,湧現出魯爾工業區、薩爾工業區等工業重鎮。至1870年,德國蒸汽機動力達248萬馬力,煤產量達3400萬噸,生鐵產量達139萬噸,鋼產量達17萬噸,鐵路線長度18876公里。

至此,德國工業一舉超越法國,總產值佔世界工業總產值的13.2%,而這也為普魯士在1871年普法戰爭中取勝奠定了物質基礎。

雄厚的工業基礎也成為德國敢於挑戰英國霸權的底氣所在。

三、美蘇因強大的工業奠定戰後國際新秩序

1800-1850年的美國,仍然是一個落後的農業國,北方的工業以食品加工和紡織業為主,同時也出產木材、礦產等原材料;南方則是種植園經濟,農場蓄奴,種植棉花、茶葉、糧食。

在南北戰爭後,美國同德國一樣抓住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機遇,加上美國擁有比德國更好的發展潛力——廣袤的國土,豐富的資源,龐大的人口,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這使美國工業得到爆炸式增長——從1868年到1880年,美國鋼鐵產量以年均40%左右的速度增長,至一戰前夕,美國的工業產量居世界首位,佔全球工業總產量的32%,鋼、煤、石油和糧食產量均居世界首位。

至二戰前夕,美國的工業產量佔全球工業總產量的38.7%。而這正是美國在二戰期間,平均每兩個月建成一艘艦隊航母,每年產4萬架飛機,2萬輛坦克的根源所在。

一戰前夕,俄國的工業產量佔世界工業總產量的8.2%,雖然貌似工業實力不俗,但工業產值中很大一部來自外國投資的輕工業,本國重工業只佔全部工業的1/5,也正是因此,俄國被稱為「泥足巨人」。

西方式微,皆因失去強大之工業

一、沒有強大的工業就沒有國際地位

回溯歷史,在兩次世界大戰中,中國雖然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但徒有戰勝國之名,卻無有戰勝國之實——一戰結束後,山東權益被日本攫取;二戰後中國外蒙和東北的權益被美國處分給了蘇聯。這些現象的根源就在於工業實力不如人、綜合國力不如人,用二戰前夕的數據做對比就顯而易見了:

從上述數據可以看出,二戰前夕中國的工業實力無比孱弱,有限的工廠大多數紡織工業,而重工業幾乎為零,從小到鐵釘,大到飛機、坦克、戰艦基本依賴進口。沒有自己的工業體系和國防工業,既無力保障國家安全,又無法支持國民經濟的持續發展,在弱肉強食的國際關係法則下,自然飽受欺凌,即便是中國的國家主權也被列強視為可以隨意處分的對象。

二、沒有強大的工業就沒有經濟的持續繁榮

無「農」不穩,無「工」不強,無「商」不富。由於農業受制於相對有限的產出,在三個產業中,工業是真正具有強大造血功能的產業,對經濟的持續繁榮和社會穩定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

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歐美經濟一落千丈,中國經濟異軍突起,已然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引擎,其根本就在於中國高速增長的工業實力。德國之所以能夠取得歐洲的領導權,特別是在歐債危機後,掌握了處分他國國家主權的權力,完成了希特勒也未盡全功的事業,也是源於德國強大的工業實力。

若沒有強大的工業,雖然可以依靠出售自然資源,可風光一時,但卻無法風光一世。

三、西方衰弱在於「去工業化」

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歐美髮達國家逐步將淘汰產能向第三世界國家轉移,一方面鑄就了亞洲四小龍的經濟奇蹟,同時降低了本國因工業帶來的環境污染,失業人口則向服務業轉移,並大力發展「錢生錢」的金融業,創造了近乎於天文數字的虛擬經濟。

西方國家的這些舉措曾經一度被視為明智之舉,甚至是很多國內經濟學者所無比推崇的,有的學者還獻計獻策要求中國效法。

但事到如今,「去工業化」危害盡顯。

作為曾經的日不落帝國,工業革命的發源地,曾經的全球霸主給予子孫們留下了異常雄厚的家底,雖然在數次敗家之後,依舊有羅爾斯羅伊斯等一批技術底蘊深厚的老牌企業。

當英國遭受金融危機和歐債風暴影響之時,英國前首相布萊爾曾向德國總理默克爾詢問經濟成功的祕訣,默克爾悠悠地回答:「我們至少還在做東西。」

在勤勞無法致富,在教育無法改變人生命運的情況下,原本充滿正能量的美國精神,必然被奢靡主義、享樂文化、嘻哈文化所取代,使美國的精英階層可以世襲罔替,永遠高高在上,而平民階層只能隨波逐流,逐漸沉淪。

以史為鑒,堅定發展強大工業不動搖

2011年,中國工業生產總值是美國的120%,是德國的346%,是日本的235%。讓西方政客更加心驚膽顫的是,2007年的時候中國工業產值才僅僅是美國工業產值的65%。

正是因此,美國哪怕不顧自己在中東還沒填平的大坑,也要堅定不移的重返亞太,在經濟上試圖和美國在亞太的馬仔達成TPP,力圖孤立中國;在政治上力挺日本、菲律賓等馬前卒與中國製造摩擦;在軍事上將F22、F35、薩德系統等先進裝備和精銳部隊部署到亞太,並頻頻與日本、韓國、菲律賓等國舉行軍演......

隨著中國工業轉型升級,越來越多的高科技產品會被做成「白菜價」,中國「發達國家粉碎機」的稱謂將實至名歸,美國高端製造業的造血能力會日益貧乏。

而「一帶一路」和人民幣國際化,則直指美國的政治影響力和美元霸權——實事求是的說,中國工業轉型升級、一帶一路和人民幣國際化完全瞄準了美國的軟肋,一旦美國的政治影響力被削弱、高端製造業被中國衝擊、美元霸權被人民幣國際化影響,美國軍事力量全球回縮將不可避免。而中國完全沒有必要與美國爭一時之長短,只需發展工業,苦練內功,就有不戰而屈人之兵,將美國勢力逐出亞太的可能性。

如果國人在某些經濟學家的忽悠下,搞「去工業化」,大力發展金融服務業,則完全是自廢武功——當年南非的工業不可謂不強,不僅一隻腳跨進核門檻,還能生產號角mk2坦克、蜜獾戰車、石茶隼、G5等先進裝備,但在曼德拉上臺後,遵循西方的價值觀,自覺或不自覺的「去工業化」,使南非從發達國家淪落為發展中國家。

縱覽列強興衰成敗,可謂成於工業化,敗於「去工業化」。前車之鑒,後事之師,希望國人引以為鑒,堅定工業化道路不動搖!

文章來源:瞭望智庫

--THE END--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