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趣聞:大家到新疆旅行,是否知道古西域有可以聆聽的說法

西域亦可聽,尤其古西域。說起西域,大家普遍認爲就是今天的新疆,其實不然,它囊括的範圍應該比如今的新疆更大一些,這一點,很多人是不知道的。

所謂的“古西域”,泛指當今的甘肅、內蒙古西部地區、新疆和中亞、西亞等地區。在古代,社會動盪不安,中原混戰,各民族大量西遷,民族音樂文化以及中外音樂文化在古西域都得到了廣泛的交流。

就拿今天我們知道的一些佛教遺址來說,比如甘肅的敦煌莫高窟、麥積山石窟,新疆的吐魯番柏孜克里克千佛洞、拜城克孜爾千佛洞等石窟中的伎樂人和伎樂天等都提供了形象的材料。

那時的古西域音樂,上承秦漢傳統音樂,又融合了國內各民族音樂和外來音樂,而獲得新的發展,它爲古西域音樂發展的高度成就奠定了基礎。

這是一塊什麼樣的土地?它位於祖國西部,總面積約數百萬平方公里。同樣有着數萬年的人類活動史,區域內遍佈豐富多彩,燦爛輝煌的古代文化遺址。

至今考古工作者在其境內已發現自新、舊石器時期至清代的古文化遺址近萬處,古墓葬數萬座,出土文物數十萬件。而且,古代西域的音樂文化從那些出土文物及民間村落的許多樂器中都有影子,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4000年前古西域地區的人們就建設起最爲富饒的家園,過上了豐衣足食的生活,他們用自己勤勞智慧的雙手譜寫了輝煌的篇章。

旅行趣聞:大家到新疆旅行,是否知道古西域有可以聆聽的說法

很多瞭解音樂歷史的人也許知道,在西域古代民族中,龜茲人的音樂發展較快。這個民族能夠廣泛吸收漢族及其他各族的音樂,所以它突破了原來結構較爲簡單的“歌曲” “舞曲”或“解曲”的形式,而有了結構比較複雜的大型樂曲“大麴”。

“天之生人,本無番、漢之別,然地遠荒漠,必以射獵爲生,故常習戰鬥。若我恩信撫之,衣食周之,則皆漢人矣”,開放的民族文化意識,自然滋生了開明的民族政策,“華夷一家”,在唐朝時期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衆所周知,唐朝文化是以漢文化爲中心的文化大融合,這種融合是隨着宗教傳播和商業貿易活動,而展開和實現的。

在漢族文學藝術中,西域也是用作“聽”的。“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遄行,遄行,長途越渡關津。再去細聽中央樂團合唱團演奏的《陽關三疊》。惜別、傷感、苦盼之情,充盈於曲中,情真意切,聽來不免令人生出對友人或戀人的思念之情,真有歌罷淚濺的韻味。

玉門關與陽關,之所以在古人眼裏是那麼的牽腸掛肚,在我看來,是因爲自此往西便已走出中土,進入異域他鄉,故土已漸行漸遠,依稀模糊,只有夢裏相憶,曲中寄思。

很多人都知道,西域是樂舞之鄉,當然可以聽。而對於中原人來說,西域可是離別之地,更應該“側耳聽”。由此我更加覺得,古西域應該仔細去聆聽。

如果大家到新疆旅行,不妨試一試去聆聽古西域,一定會有收穫的哦。

旅行趣聞:大家到新疆旅行,是否知道古西域有可以聆聽的說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