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记者 周小平 通讯员 吴光霞 覃永俊文/图

渝北区新牌坊立交桥下“住”着一位流浪汉,两年来一直拒绝渝北区救助站工作人员的救助,不愿回家。近日,经过两年来的救助和劝导,他终于将自己的真实信息告诉了工作人员。得知儿子的消息,流浪汉的父亲立即从忠县赶到重庆主城。

第一次发现亚飞的时候

亚飞来到救助站感谢他们

捡垃圾为生的流浪汉

“流浪汉被发现时是2017年初春。”渝北区救助站工作人员介绍,当时他们正在开展街面主动救助,突然看到一男子衣着单薄,瑟瑟发抖地蜷缩睡在新牌坊立交桥下一扇门板上。

工作人员上前询问其姓名、地址等信息,他把头缩进被窝里,一言不发。为他送上棉衣、棉被、食物,话才多了一点,但工作人员从流浪汉的谈话中获得的信息还是很少,他只透露:“叫亚飞,26岁,万州人,平日靠捡垃圾维持生活。”凭着仅有的一点线索,渝北区救助站工作人员还是无法确认亚飞的身份,于是留下联心卡,告知他求助方式。

尽管获得的信息少,工作人员仍旧为亚飞寻亲,利用所有寻亲手段查找亲人信息,却一无所获。

去年7月,救助站工作人员主动救助亚飞

说出离家真实原因

经过一遍遍信息核实,渝北区救助站工作人员对亚飞的身份产生质疑,决定再次前往流浪汉的“住处”一探究竟。

这次,工作人员发现亚飞已盖上救助站提供的棉被,趁机打开他的心结,关心地问:“为什么不愿回家,是不是和父母闹矛盾?”顿时,亚飞被问得眼角隐隐泛起泪花,哽咽回应:“和父母闹了矛盾,生气离家出走,想不依靠父母也能生活下去”。

随后,工作人员提出送他回家的想法,却被亚飞一口拒绝,“已与家里断绝了联系,要回家也要靠自己”。然而,每当救助站工作人员去新牌坊立交桥下巡查时,亚飞都躺在桥下睡觉,每次回复都说“不需要救助”。

萌生见亲人的念头

亚飞强烈不愿意回家的意愿,让渝北区工作人员有些无奈,只能按“自愿求助,无偿救助”的原则,将其纳入长期滞留人员档案,详细记录他流浪原因和不愿接受救助的情况。

尽管如此,渝北区救助站工作人员还是希望亚飞能早日回家,为他解开与家人的矛盾,还派专人每周去探望他。

记者了解到,救助站的王姐是的指派工作人员,每次去劝导亚飞时,她都像母亲一样关心、教导。“在父母眼里你永远是个孩子,尽管你生气离家出走,这么长时间不和他们联系,你难道不想他们吗?”有一次,王姐语重心长的一句话打动了亚飞,在她的耐心劝导下,亚飞终于吐露实情,自述家在忠县,并告诉父母的一些信息。

今年3月亚飞终于想回家见父母了

“得知真实信息,我们工作人员迅速通过当地村委会联系上了亚飞的爸爸。”王姐告诉记者,亚飞爸爸得知儿子消息后,立即从忠县赶了过来。“看到亚飞与爸爸冰释前嫌,手搭着肩的那一瞬间,我们也放心了。”王姐说。

责编 谭旭 审校 黄艳春 总值班 杨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