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月的由来,一句话,台湾先民将佛教盂兰盆日延伸成整个月的普渡民俗活动。
关键字: 目莲救母、盂兰盆、普渡、闽粤械斗、漳泉械斗、孤魂野鬼、庆赞中元


盂兰盆节由来 /目莲救母的故事

  • 据《佛说盂兰盆经》的记载,「盂兰盆」是梵语उल्लम्बन,「盂兰」意思是「倒悬」;「盆」的意思是「救器」,所以,「盂兰盆」的意思是用来救倒悬痛苦的器物,衍生出来的意思是:用盆子装满百味五果,供养佛陀和僧侣,以拯救入地狱的苦难众生。

    相传目莲尊者因为不忍母亲 青提夫人死后堕入恶鬼道受苦,向佛陀祈求救母的方法,佛陀指示在七月十五日,众僧完成三个月修行出关后的日子,用百味饮食供养十方僧佛,依仗众僧修行的力量、供养僧佛的功德,救度父母亲。随后,梁武帝创设盂兰盆会,大力 提倡,到唐代时,民间不但重视盂兰盆会,而且场面盛大。
    1535176142153.jpg

 

  • 鬼月的由来
    台湾早期先民来台开垦不易,常因为争土地、抢水源等因素,发生不同族群的械斗(如闽粤械斗*、泉漳械斗,或汉原冲突)。然而先民大多支身来台开垦(待发展有成才回去接家人),所以因械斗而亡的先民大多是孤家寡人,死后就集中埋葬再盖庙供奉,例如: 老大公庙、万应宫、百姓宫等,还有客家义民庙。
    日后随著时代发展,台湾先民延伸佛教原本只有一天(7月15日)的盂兰盆节)为三天、五天,至今为一整个月的鬼月普渡活动,各地也衍伸出许多不同的活动细节与意义。

    (台湾早其闽粤械,闽粤械斗(当代又称闽客械斗)是发生在18世纪中到19世纪末(台湾清治时期),台湾汉族族群(祖籍福建的闽南人、祖籍广东的客家人、潮州人)间的武装冲突。)

 



  • 放水灯、竖灯篙
    放水灯,又称流灯,源自印度,因佛教传播,流传至东南亚及东亚地区。原意祭祀、送厄、祈福的仪式,在东亚则多见于普渡仪式中,属一种接引水中孤魂接受普渡的仪式,所以部分地区会选在七月十四夜晚施放水灯,意为引领水域上的孤魂野鬼,参与七月十五日的普渡。

 

延伸阅读: 相传鬼"月"是明太祖朱元璋想霸占整个农历七月这个好月份(吉祥月),所以传出七月是鬼月的谣言要混淆视听。
朱元璋表示: 乡民冤枉啊~~~~~
证据一、何中国大陆地区没有鬼月(有一天的鬼节)
证据二、明太祖之后,也没因此发现有鬼月习俗或相关纪载 (也是只有一天的普渡习俗)
证据三、只有台湾地区,有一整个月,的鬼月习俗.......

 


【桃园南崁】竖灯篙、放水灯活动

农历七月十四日,晚餐后街道上陆续出现庆赞中元的活动车辆,喧闹的车阵吸引民众携家带眷出来参与。
长长的车阵行驶到忠孝桥上(活动地点),竖立起参天高的灯笼排架。

桥下活动帐篷内, 法师引领信众举行诵经法会

信众手持水灯,虔诚跟拜
 
水灯上写著【孤灯寂寂夜沉沉,一盏明灯四海明】。并有信士的名字。
正说明著水灯的意义,将照亮水面,引领孤魂。

 
诵经完毕后,法师引领信徒到水边施放水灯。         

水灯在河面上一路向大海漂去。
只要心诚、心存善念,我想不论漂远漂近,终能得取福报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