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公设比有可能是雨遮大所导致,不能代表室内使用坪效高。(图/信义房屋)

内政部实价登录网站新增「实坪」计算方式引发讨论,其实这时代的买方多是在乎「CP值」,在同样总价预算下,公设比低、使用坪数大的物件显然更划算。然而公设比计算方式存有不少盲点,专家建议,采计实际使用空间的「得房率」更精准。

「得房率」一词源于中国,住商不动产企研室经理徐佳馨解释,计算方式是以主建物加阳台面积(即实际可使用面积)为分子,权状面积为分母,得房率愈高表示室内使用空间愈大,愈低则表示虚坪较多、坪效较低。

假设一住宅登记的权状面积为32坪,其中含主建物20坪、阳台1.5坪、雨遮2坪及公设8.5坪,其公设比为公设坪数除以权状坪数的百分比,约为26.56%,回推使用坪数应约为73.44%。同样条件若以得房率计算,因不列入雨遮坪数,使用坪数仅约68.18%。虽然新法规已不列入雨遮坪数,因不溯及既往,106年前申请建照执照的建物或中古屋均不适用,此计算方式更能反映实际居住的空间大小。

「与其精算公设比与得房率,掌握所有坪数资讯更重要。」信义代销事业部专案经理李东亮提醒,基于生活品质、消防安全与都市需求,除非买的是独栋透天,否则多数住宅都须分摊大、小公设,若确实有公设需求,公设比高或低都不该是评断该社区价值的标准,须留意的反而是资讯是否透明、所列的公设项目是否合乎法规。

李东亮进一步解释,过去常见建商违法将车道灌入公设,拉高公设坪数,最好在买预售屋时检视建商提供的分坪表,可清楚看出室内面积、阳台、雨遮及大、小公设坪数,并了解有无不该登记为公设的项目;成屋则可查阅竣工图,计算其所载明的附属建物及公设坪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