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萬德軍?這就有點過分了,如果說柏林有700萬人還有可能,希特勒還有700萬德軍,那就絕對是誇張了。

二戰後期,柏林被攻陷的時候,德軍真正的軍隊也就三百萬左右。至於所謂的七百萬軍隊,大部分都是濫竽充數的人。德國後期已經進去了全民參戰的地步,只要是男人都要參加戰鬥,甚至還有不少女性也參加了戰爭。所以這裡所謂的700萬軍隊,有很多是那種臨時工,之前連槍都沒開過的,經過簡單的訓練,被強行拉進去參軍了。

比如在柏林戰役期間,納粹組織了一批「人民衝鋒隊」來拱衛柏林。這些「軍隊」都是由德國的老弱病殘組成的,很多都已經到了領退休金的年齡。納粹也不指望他們打贏什麼仗,一人發一個「鐵拳」火箭筒,能跟蘇聯坦克同歸於盡就行。

對於這種臨時工,數量再多也沒什麼戰鬥力的,完全是炮灰級別的存在。

可能有朋友會問,既然希特勒還有三百萬軍隊,那希特勒為什麼還自殺呢?

希特勒雖然還有三百萬軍隊,但是這些軍隊卻是分散在東,西,南以及北部的佔領區中,被英法等國牽制,根本沒有機會回防柏林。對於希特勒來說,哪怕他有一千萬軍隊,都只有紙面上的意義,因為蘇聯已經打到離他幾百米的國會大廈。紙上有雄兵百萬,也不能扭轉蘇聯人即將踹門的現實。

在當時,希特勒主要敵人依然是蘇聯,而在柏林之戰前夕,蘇聯的總兵力達到了一千多萬。

在柏林之戰中,蘇聯動用了兩百多萬軍隊主攻,配屬了7000多架飛機,4萬多門火炮,6000多輛坦克,以壓倒性的優勢進攻柏林。

而反觀柏林的德軍,48個步兵師、9個摩托化師、6個裝甲師,總共不到一百萬人。飛機3000多架,坦克,大炮1萬多門,不管是從人數還是裝備上看,蘇聯都是遠遠超過德軍的。

希特勒自殺,是因為他清楚的知道,他不可以有機會翻盤。柏林之戰前夕,蘇聯想的已經不是如何取勝了,蘇聯想的是如何快速拿下柏林,趕在英法之前喫下柏林這塊肥肉。蘇聯在這次戰鬥中,根本沒有把德軍放在眼裡,大家都知道,這是一場必贏的局。

三百萬軍隊聽起來很多,但是對於東線的一千多萬德軍和西線擁有兩千萬總兵力的盟軍(1200萬美軍+600萬英軍+其他部隊)來說,實在不夠看的。希特勒投降之後,盤踞在捷克等地的德軍最後的重兵集團一槍未放就投降了。

1945年,4月16日,柏林之戰打響,斯大林冒著傷亡更大的風險,提前開始了柏林之戰,經過半個多月的苦戰,5月9日,這場戰爭最後在希特勒自殺以及德國衛戍區司令魏德林將軍的投降下結束。這場苦戰中,蘇聯一共損失了30多萬人,俘獲了德軍48萬,戰役以蘇聯完勝而告終。

希特勒從向蘇聯發起戰爭的那一刻就已經註定了失敗。雖然,當時德軍很強大,但是卻也是經受不起和蘇聯的消耗,特別是列寧格勒戰役和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失敗,更是加快了德軍的消亡。 希特勒從斯大林格勒戰役失敗開始,就意識到了自己可能贏不了,從列寧格勒戰役失敗那一刻,就已經知道了自己可能會敗,只是一直在苦苦支撐而已。最後到了柏林戰役前夕,希特勒最終認清了無力迴天的事實,他又不願做俘虜,自然只有自殺這一條路了啊。


我是老威,我來回答。

蘇聯貢獻柏林的時候,德軍肯定是沒有700萬人的,不然駐守柏林的守軍也不可能只有100萬人了。所謂的700萬的說法更多的可能是一種誇張的說法,當時的德國能夠算上正規軍的最多也就只有300萬人。

如果非要算上700萬人,那很多都是屬於「希特勒青年團」、「人民衝鋒隊」的哪種角色,基本沒有受過專業的軍事訓練,無論是身體素質、技戰術水平還是武器裝備和正規軍差距太大,上了戰場基本就是去當炮灰的。

比如二戰末期德國動員的「人民衝鋒隊」,基本都是一些老弱病殘人士參加,身體素質不用說,和成年的小夥差距很大,多是身體不好或是病懨懨的,給的武器往往就是一個「鐵鎚」,遇到蘇聯的坦克就來一發,打中了最好,打不中就丟了性命,完全是壓上去送死的。

對此國防軍基本是看不慣的,畢竟德國國防軍還是非常有榮譽感的,對於戰爭期間派上老弱婦孺參戰的這種行為,基本都是不削。

這樣的人能有多少戰鬥力呢?面對著武裝齊全,戰鬥經驗豐富的蘇軍,往往還沒衝上去就基本都掛了。情況也可以參考《兵臨城下》的片段,當時也是一羣被趕鴨子上架的俄國青年們,一下火車就上了船,然後經歷了飛機轟炸渡河,過了河以後直接兩三個人一支槍就逼著他們去衝鋒,幾百人在德國人的火力壓制下沒幾下就死光了。

這種情況後期就出現在了德國,「人民衝鋒隊」的素質連當時的俄國青年都不如,對方畢竟都是年輕人,這些人基本都是老人或是身體不好的人。所以面對著火力猛的蘇軍壓制,基本也打不出什麼戰績,就是去送死的。

再說下「希特勒青年團」,基本也都是一些無知的少年,被納粹蠱惑參戰,以為自己能稱為英雄,但實際上確實戰爭的犧牲品。基本都還沒發育完全就上了戰場,能起到什麼作用呢?徒增傷亡而已,戰爭實際是非常殘酷的,只是他們還太稚嫩,只有上了戰場才知道了。

那麼即便有300萬軍隊,或許也不用自殺,應該還能抵擋呀,為什麼希特勒會自殺呢?因為即便有300萬軍隊,當時的德國來說還是敗局已定!

首先盟軍的力量遠遠超出了德軍,比如美國有1200萬軍隊,蘇聯動員了1100萬軍隊,加上其他盟軍國家,數量遠在德國的十倍以上!

其次是德國當時本土基本被盟軍割裂開來,大部分已經被佔領,尤其是德國的工業區,基本所剩無幾,武器生產能力近乎奔潰。在沒有武器的情況下,不管你有多少人,都無法武裝起來成為軍隊,沒有武器的人上了戰場除了送死就沒有別的作用了。

再次就是柏林被攻陷之後,德國實際上已經沒有抵抗的本錢了。蘇聯在1945年4月中旬開始到5月初,對柏林發動了進攻,德國當時是集中了能夠集中的最後全部的精銳部隊死守柏林,但是經過近一個月的激戰,柏林還是被擁有者絕對優勢兵力、武器裝備強大、作戰經驗豐富的蘇軍佔領。至此德國已經基本失去了戰爭能力,剩下的只有投降。柏林戰役中,蘇聯付出了傷亡30多萬人,駐守柏林的百萬德軍基本全軍覆沒,被俘40多萬人。

當然,關於希特勒的死至今也是個謎,據說希特勒沒死,當時是找了替身燒的面目全非,自己則逃到了漢堡,在那裡登上了潛艇跑到了南美渡過了餘生。當然,這只是一種說法,沒有得到確切的證實。


柏林被攻陷的時候,德軍大約還有兩百萬軍隊,但是其精銳已經全部蕩然無存。兩百萬人基本都只能是炮灰。

而守衛柏林的軍隊中,也只不過是一些二流部隊了,面對蘇軍的進攻,他們只有巷戰可以稍作掙扎。

在蘇德戰爭初期,德軍已經蕩平了法國,基本平定了西歐。西歐國家中,只有英國還在苦苦支撐,幾乎也看不到戰爭的未來。

其實對於德國來說,此時消化成果其實更加重要,畢竟德國已經佔領了太多的土地。

但是由於希特勒的性格,註定了德國在狂熱之下,絕對不會選擇停下腳步,所以德軍抽調大軍到東部,打算一舉擊潰蘇聯。

戰爭開始之初,蘇軍似乎是每天幾十萬人的潰敗,德軍進展異常的順利,直到德軍戰線被拉長。

等到蘇軍反應過來之後,德軍才知道蘇聯的龐大,這畢竟是一個縱深巨大的國家,又豈是能輕易被征服。

蘇聯發力之後,德軍昔日的榮譽部隊係數被一一擊潰,精銳也在斯大林格勒戰役和基輔被蘇軍打殘。

此後便是諾曼底登陸,德軍又陷入了兩線作戰的被動之中。這使得德國走向了覆滅,畢竟東西兩線,都不是善茬。

蘇軍的推進更是帶有毀滅性,蘇軍學習了德軍的戰術,並且完善了這種戰術。開展了大規模的裝甲突擊作戰,大火力覆蓋攻擊。

這種打擊之下,德軍跌落神壇,被蘇軍徹底碾壓。蘇軍反攻開始之後,便主動了德軍失敗的必然。

柏林戰役中,蘇軍將柏林團團圍困,甚至斯大林還冒著傷亡加大的風險,下令提前開始柏林戰役。

這場戰役雖然也慘烈,可終究是在一週之內德軍便被擊潰。隨即趕在了英美之前佔領柏林。

希特勒在蘇軍進攻柏林的時候,知道失敗是必然的,便也就開槍自殺。

誰也知道戰爭繼續下去,只會毀掉德國,所以希特勒死後,德國便宣佈了投降。


有700萬,首都還能保不住?

44年的確是有一千萬

可是損失卻不小,直到希特勒自殺時

剩下的德軍都擠在德、奧、蘇、挪、丹、荷等國

44年的一千萬人,也絕大部分都投降了

蘇軍幾百萬大軍所面對的,也只是百萬之眾

伯林德軍已經是希特勒最後的武裝力量

就如他自己所說:「突圍?我應該去哪?是最後慘死在德國的田野裏?」

「你們可以離開,我並不需要你們陪。」

「的確,納粹運動已經失敗,而德國的敵人將主宰整個世界。」

「不過,在一百年後,還會出現類似於宗教形式的納粹主義。」

「現在,作為德國元首,我要留下來,必須完成我最後的工作。」

「我曾為德國人民付出了一切,可他們竟以這樣的方式來回報我!」

「夠了!我不會離開,這裡是我的家,我深愛著的祖國。」

「我死後,鄧尼茨元帥將履行我的職責。並繼續領導德國的抵抗運動。」


我覺得700萬隻是聲勢而已,他沒有那麼多軍隊。

駐紮在挪威的德軍,加上其他的德軍不會達到700萬,號稱700萬,實際上也就幾十萬人而已。

而且這幾十萬人都是被洗腦了的老弱殘兵,沒有什麼戰鬥力。德國後期的軍費大幅縮減,根本養不了那麼多軍隊,沒錢訓練以及沒有裝備,這些人自然也是沒有什麼戰鬥力了。

還有一個盟軍佔據了西方,蘇聯佔據東方,調來不是等於找死。

希特勒也知道敗局已定,就算有軍隊也不能第一時間來救援,蘇聯軍隊都快打到國會大廈了。


誠邀,如題。希特勒是二戰最大的戰爭罪犯,蘇德,西歐戰爭的發起人。20世紀30年代,美國開始爆發的金融危機席捲了整個資本主義社會,西歐的英法德等老牌資本主義強國一個都沒有跑掉,工農業產值大幅度降低,國民對政府極度不滿,希特勒代表的法西斯主義趁機上臺,成為德國總理,後來任德意志第三帝國元首。

希特勒上任後,將原來一戰德國簽訂的協議盡數推翻。為了實行自己的計劃,希特勒先是對富有的猶太人展開了屠刀,將得到的錢財擴充軍備後更是直接攻擊波蘭,引發二戰。然而邪不壓正,希特勒最後還是被盟軍打敗,在柏林地堡自殺。

那麼希特勒為什麼不逃呢?兩個原因

其一,先不說希特勒在滅亡的時候手中是否還有700萬德軍,反正蘇聯這時候是肯定攻陷柏林了,希特勒就算是有軍隊,遠水解不了近渴,也是沒有大用。

其二,希特勒個性傲慢,對自己計劃有些近乎變態的執著,他知道就算自己能逃出生天,德國的失敗也已經不可避免,既然如此,逃與不逃又有什麼關係呢。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題主這個問題其實類似於"七百萬人齊解甲,寧無一個是男兒",七百萬大軍,無論水分多大,都是不容小覷的力量,而且還是二戰初期所向無敵號稱天下勁旅的德軍,怎麼就無可奈何花落去地兵敗自殺了呢?

其實 這牽涉到兩個問題,戰爭持續力和戰鬥意志。

戰爭持續力,指的是軍隊員額及裝備之外潛在的國家動員能力生產能力和運輸能力以及民心士氣層面的精神狀態。特別是近代工業革命之後,集大工業精密分工於一體的工業體系一旦用於軍工生產,就不可避免地會成為堅船利炮背後的軟肋。

這一點上,1945年的德國可以說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東線蘇軍佔領了東普魯士,包圍了柏林,西線盟軍也已跨過萊茵河佔領了傳統的魯爾工業區,直指德國腹地,可以說 當時的德國已經喪失掉了繼續生產補充前線戰損的力量,德軍就算想繼續作戰,也已經失去了後勤補給的能力 ,武器損失一件少一件,子彈打一顆少一顆,庫存的彈藥打完就只能靠肉搏了,這樣的結局又會如何,當時德軍肯定人人思索過不止一次。

在戰鬥意志上,雖然幾百萬德軍中不乏納粹的死忠分子,甚至包括很多外籍武裝黨衛軍士兵,但絕大部分德軍士兵仍是普通人,連年的戰亂,無盡的空襲,舉目皆是的廢墟荒城,加之同樣是兩線作戰結局悽涼無比的一戰回憶,都加重了德軍的厭戰之情。這種結局,其實德軍內部很多高級官員早已心知肚明,早在1944年他們就策劃實施過以刺殺希特勒清洗納粹黨為前提的政變,想以此換來和盟國的談判,把德國從希特勒的戰車上解救下來,但刺殺無論成功與否,德國其實同樣免不了被肢解被佔領的命運,因為美英法等國既然驚詫於一戰後德國的驚人崛起速度,那麼勢必會以更大的力度來懲戒德國防止其東山再起。事實上,當大半個世界都在向德國開戰的時候,德國已舉國陷入這種末世情緒引導之下了,德國人的心理防線自然已經崩潰,不可能再有羣體性的困獸猶鬥之舉。

而從文化觀念上,西方國家普遍也缺失中國文化中所特有的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決絕色彩。中國文化講究的是兵臨絕境時要同仇敵愾戰至最後一兵一卒,無論是商王最後的舉火自焚,田橫死後五百門客在其墳前的集體自殺,亦或是崖山之戰十萬宋軍的集體蹈海赴死,明亡之際揚州江陰的以弱抗強 ,還是抗戰中張自忠將軍和狼牙山五壯士們的以身殉國,抗美援朝戰爭中志願軍將士趴冰嚙雪前赴後繼 都可以說是這種精神的寫照,也可以說是我們民族精神中最為搶眼最為絢爛的亮色。

而西方國家則延續了另外一種文化,那種文化中,騎士戰敗投降是世俗可以接受的,甚至只要你如期如數繳納了贖金,事後還可以翻蹄撩掌重新披掛上陣重返戰爭舞臺,把昔日的勝利者掀翻在地然後開出價碼等待對方把你的贖金翻倍奉還。甚至什麼都不做,和對手握手言和把酒言歡結成兒女親家的 也大有人在。因為西方國家從根上說,都是公元五世紀南下羅馬的日耳曼諸部落的後代,大家語言風俗習慣異常相近,英語法語在口語上的區別,要比廣東話和普通話的區別要小,只是到了中國宋明時代才初步形成了國家的形態,清代才逐步有了各自的民族主義情感,英國的王室很長時間都是從德意志黑森地區出來的,相互之間盤根錯節,在這種情況下,雖然有矛盾有怨恨,但中日那種刻骨銘心幾世幾代的仇恨,或是蒙古滅金宋這樣跨文化的滅絕之仇,是他們難以想像的,所以在他們看來,向同問同種的英國人法國人美國人投降,並不是屈辱的,而是無可奈何之下的最好選擇。而這也正好可以解釋東線德軍相對慘烈的抗戰,面對文化差異懸殊的俄國軍隊,東線德軍往往選擇向西撤退到英美佔領區,實在不行則進行殊死抵抗,激烈程度不遜於我們抗戰中比比皆是的場面。


700萬德軍?這個數字首先水分就很大,正兒八經的德軍也就300萬左右,這是投降的時候。

這點我們可以看,德國投降後,戰俘的總數。戰爭結束時,盟軍總共接收的德軍數目也就500萬,而且這其中還包括很多僕從國的軍隊,還有就是一些外籍德軍。正兒八經的德軍,其實也就300萬左右。所謂700萬軍隊,其實算上很多臨時徵召的德國人。

軍隊這個概念,並不是說拿起槍的一夥人就是德軍,就和柏林戰役中的國民突擊隊一樣,這些人頂多會打槍,和真正的德軍並不是一個概念。正經的德軍是要求足夠的訓練時間的,接受各種培訓的。而戰爭後期類似國民突擊隊的武裝不在少數。

還有個邏輯上的錯誤,就是希特勒手裡有幾百萬軍隊為何還要自殺。這個明顯忽略了當時的局勢,希特勒已經無路可退了。就算有700萬軍隊,也一點用沒有,留給他的,只有死路一條。

並不是有軍隊就能打,而是軍隊在哪,希特勒在哪,他能否繼續指揮他的德軍了。柏林已經被蘇軍攻克了,再也沒能繼續抵抗的餘地了。

希特勒在4月30號下午自殺,這個時候,蘇軍正在準備進攻國會大廈。這個時候,希特勒已經是上天無路入地無門了。即便這會兒希特勒有1000萬德軍,他也避免不了被蘇軍活捉的命運。

再看德國剩下那些德軍,兩百多萬人,被盟軍東西夾攻,根本就沒有斡旋的餘地了,再繼續抵抗,只能被屠光了。


首先我們先從700萬這個數字來說,這個700萬的德軍,並不是說是強有力的德軍,這裡面有很多的老人和小孩,如果一穿上軍裝和拿槍,那麼就可以跟當時的蘇軍打的話,那麼我們還有10幾億呢!這700萬的德軍有太多的小孩和老人,在蘇聯打到柏林的時候,德國上下都恐懼了,他們知道希特勒遇到大麻煩了,如果不同仇敵概的話,那麼他們前期的勝利再怎麼輝煌也沒有用,閃電戰術註定會成為過去,所以德國很多老人、小孩、學生都參加了,但是這種力量可以說就是炮灰一樣,沒有什麼作用,其實真實的一個人數就在300萬差不多,這樣的一個數據,怎麼跟蘇聯對抗呢!而且蘇聯背後還有強大的同盟國。

到後期的時候,德國的後勤補給就遇到了大麻煩,很多的軍工廠被同盟國和蘇聯佔領了,後勤跟不上,那麼在有效的資源裡面想跟蘇聯對打是沒有用的,子彈一顆顆少,人一個倒下,而蘇聯的人數在不斷增加,而且蘇聯的後勤有強大的美國支持,美國在二戰可以說發了一筆武器財呀!戰鬥不僅僅是考驗戰術,還要考驗後勤補給問題,而在莫斯科戰役的時候,德國的後勤出現了問題,就是因為戰線拉太長,導致了後勤補給無聊問題,再加上天氣的問題,讓莫斯科戰役中喫了血虧。

後勤補給出現了問題,再加上戰鬥的節節退敗,很多的士兵士氣已經沒有了,這個就像我們打籃球比賽一樣,士氣一起來,怎麼投怎麼進,但是被打爆的時候,各種各樣的錯誤和不知所措表現得淋漓盡致,在士氣上輸的時候,支撐一個人的精神就崩塌了,當士兵一出現一個,就會像瘟疫一樣蔓延,最後就是節節敗退,以前古文講的「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就是這個原理,士氣的在戰鬥的重要性。

希特勒看到蘇聯攻打柏林內境的時候,就知道已經完蛋了,從軍隊的人數,士氣、後勤補給、人員傷亡慘重這些問題統統遇到了一起,那麼再戰鬥下去,就就是做無畏的犧牲,造成更多的人員慘重,雖然希特勒是一個戰爭狂魔,但是他也希望德國後期過得更好一點,他的霸道都是因為這個國家,在他的帶領下,德國的發展是有目共睹的,所以希特勒只能放棄反抗,不然這700萬人再搶再多,就不值得了。

希特勒為什麼自殺而不是逃走,這個和希特勒王者的心理有關吧!就算逃走了,也是過著悲慘的生活,而他習慣了好好再上,他可以節奏戰鬥的失敗,但是他不能接受自己靈魂的退縮,而且就算逃走,蘇聯和同盟國也會挖出來,因為希特勒帶領的法西斯真的太泯滅人性了,讓多少國家都被佔領,多少的家破人亡呀!


其實當時德國還有300萬軍隊,那麼希特勒為什麼不帶領這些軍隊反攻,而是選擇自殺呢?其實原因十分簡單,因為當時希特勒已經跟看不到獲勝的希望了。德軍在前期之所以能夠一直打勝仗,跟閃電戰的作戰模式有很大關係。這種戰術就是要一鼓作氣,不能一直拖。這也是為什麼德軍攻打蘇聯會失敗的原因,蘇聯面積實在太大了,他們不得不面臨縱深問題。

在經歷了這麼多場戰爭之後,德軍也早就已經精疲力竭了。他們的實力本身就有限,再加上之後美國也加入戰爭,希特勒意識到這場戰爭已經沒有贏的希望了。

希特勒是一個十分驕傲的人,他知道自己一旦投降,最後肯定要被送上軍事法庭,接受各國審判,最後或許要被判處絞刑,受盡侮辱。對於這一結局他無法接受,所以最終在地下室選擇自殺。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