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家通常的觀點裏,朱棣執政的明代永樂朝,以及與之一脈相承的洪熙、宣德兩朝,有鄭和七下西洋,應該是一個對外非常開放的時代。然而,翻開歷史的塵扉,我們會發現,永樂朝的海禁實際上格外嚴格。


▲永樂大帝朱棣


明成祖永樂二年(1404年)“下令禁民間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爲平頭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平頭船無法遠洋航行,這次朱明王朝再用釜底抽薪之法來達到海禁的目的,迫使海商失去交通工具,可見成祖的防範之心何等堅決。甚至對於洪武及建文時逃亡海外的商民,成祖也絕不放過。同年十月,他遣人赴海外,命令“逃若在彼者,鹹赦前過,稗複本業,永爲良民。若仍恃險遠,執迷不俊,則命將發兵,悉行剿戮,悔將無及”。成祖言出必行,永樂五年,鄭和自西洋返至新加坡海峽附近的舊港,就剿滅了拒不歸就的陳祖義海商勢力。


▲三寶太監鄭和下西洋


永樂五年(1405)七月,在武力平定安南後所設立的交趾布政司中,明王朝在新徵服區內也堅持推行海禁政策。在平定安南的詔書中,成祖申明“不許軍民人等私通外境、私自下海販豁番貨,違者依律治罪。”在鄭和下西洋的影響下,永樂末年私人下海貿易的情況開始多起來。就在鄭和第七次下西洋於宣德八年七月剛回到京師,宣宗即下令申嚴海禁。


▲明朝海禁從朱元璋時代已經開始了

 

如此嚴格的海禁,絕非防控海盜和危險分子所能解釋的。爲什麼一代雄主朱棣一方面大規模下西洋,另一方面卻如此嚴格地實行海禁呢?莫非下西洋真的只是賠本賺吆喝麼?首先,可以確定的是,嚴從簡《殊域周咨錄》指出永樂朝下西洋,不但充盈了國庫,也使得百姓從中獲利。明英宗天順二年(1458年),司禮監太監福安上奏,認爲停止下西洋是國庫空虛的重要原因。宣德時工部尚書黃福也感嘆永樂年間國用不乏,下西洋無疑是獲利的。


▲宣宗朝名臣黃福


從以上史料我們可以看出,即便下西洋本身,有一定的賞賜諸國,以求朝貢的目的。但是當諸國前來朝貢時,順帶進行的貿易無疑是互惠互利的。明朝進行海禁,壓制限止私人海貿,其實是爲了將海貿官營化,收取其利,與漢代的鹽鐵官營一個性質。



宋元兩朝海貿極爲發達,但由於私人海商往往漏稅、逃稅,貿易量巨大的同時,國家獲利甚少。因此宋、元兩朝都曾嘗試過海禁,卻因爲政府控制力不強而作罷,直到明朝,才具備實施海禁的能力。另外,元代的過度重商,也導致大片良田種植經濟作物,限制了糧食最高產量。元末人口不到9000萬,就因爲人口飽和而爆發大型農民起義,以至於滅亡。



因此,朱元璋深知商業的作用,更知道放縱商業的害處。明代的抑商政策,包含許多保護商業的條文,絕非一味抑商,目的是將商業的額度控制在一個最恰當的範圍之內。對此,張明富先生的《抑商與通商:明太祖朱元璋的商業政策》有非常詳盡的論述。爲了從有限的商業份額中獲取最大的利潤,官營海貿是王朝初期較佳的選擇,而海禁以防遏私人海貿,亦成爲必備的輔助措施。不過官營貿易也有其機械化、僵化的弊端。明代朝貢貿易一開始缺乏限制,對於上門販貨者來者不拒,到永樂朝後期,因爲進入市場的蕃貨過多,導致蕃貨貶值,就是很好的例子。



且由於宣德之後,明朝的政府控制力不斷下降,已經難以有組織有規劃地大規模進行官營貿易,所以明政府已經開始考慮放開私人海貿的口子。到了明武宗在位的正德朝,便放開了對於東南亞海貿的限制。正德四年(1509),一艘暹羅船遭風飄到廣東境內,按規定這艘船屬於非朝貢的私船,不準進行貿易,但廣東鎮巡官卻准許其貿易,徵收其貨物稅以作軍需之用。禮部官員對此做法予以肯定,認爲“泛海客商及風泊番船”既非救書所招,又非舊例所載,不是朝貢船,不屬市舶司的職權範圍,應由鎮巡及三司官兼管。廣東官員如此做法,明顯是否定了“有貢舶即有互市,非入貢即不許其互市”的朝貢貿易原則,它標誌着明初中國與東南亞貿易從此進入了私人海外貿易的新時期。


▲叛逆而名聲不佳的正德皇帝朱厚照解除了對東南亞的海禁


至於正德朝之後,仍然對西洋與日本進行海禁,原因在於,西洋人心懷叵測,難以揣度,而日本當時處於戰國時代,時局混亂,海盜海商往往混淆夾雜。因此到了隆慶朝方纔開月港徹底馳禁。然而從明代的海貿來看,東南亞、南亞纔是海貿收入的大頭,西洋與日本是否馳禁,在當時並不重要。


①《宣宗純孝章皇帝實錄》:命行在都察院嚴私通番國之禁。……私通外夷,已有禁例。近歲官員軍民不知遵守,往往私造海舟,假朝廷幹辦爲名,搜自下番,擾害外夷,或誘引爲寇。置重罪。爾宜申明前禁,榜諭緣海軍民,比者已有擒獲,各有犯者許諸人首得實者給犯人家資之半。知而不告,及軍衛有司之弗禁一體治罪。

②《殊域周咨錄》:又自永樂改元,譴使四出,招諭海番,貢獻畢至。奇貨重寶,前代所希,充溢庫市。貧民承令博買,或多致富,而國用亦羨矣裕。

③《明英宗實錄》:天順二年司禮監太監福安奏:‘永樂、宣德間……屢下西洋收買黃金、珍珠、寶石諸物,今停止三十餘年,府藏虛竭。

④《明宣宗實錄卷六十五》宣德五年四月丁酉記:工部尚書兼詹事府詹事黃福建言三事。一言足食之要,惟國朝稽古,爲治民輸稅糧、軍衛屯種、邊境有□賈中納鹽糧、鄉社有倉賑濟民飢。所以國有儲積、軍士飽食、邊無空廩、鄉無饑民。永樂間雖營建北京、南征交阯、北伐沙漠,而供給未嘗乏絕。近年以來無大營造征伐之費,當有數年之積,而倉糧每歲僅足,設有水旱之災、徵調之用,將何以給之。

⑤張明富《抑商與通商:明太祖朱元璋的商業政策》


本文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特色內容。主編原廓、作者曲墨封,任何媒體或者公衆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瞭解更多兵器,掃描下方冷研運營微信二維碼,添加微信瞭解。

明代海禁出倭寇?其實宋代早有了


揭祕明代人接觸到的真實日本刀


喜歡冷研的小夥伴們,微信又雙叕改版了!爲了避免以後找不到冷君,每天觀看更多精彩內容,可以按以下步驟將冷兵器研究所置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