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书,大约出现在汉代,是隶书的快写。

小篆草写产生隶书,当隶书在汉代被逐渐规范化,成为正体文字后,新的草写体又出现了,这就是章草。

在章草中,总体上看,既保留了一部分挑法和波磔之势,又改变了隶书中的很多笔法。如章草中的撇变成了尖撇,弯钩转得也较快,而且章草中大量使用了连笔。

当然,这种连笔主要是字内,字与字之间则相对独立。

今草,大约出现在汉末魏晋之除。它去掉了章草的波势,草法的规范性和纯正性得到进一步发展。

今草字体更加草率,连笔更加多起来,而且字与字之间也相互勾连。从实用上看,今草写起来,明显比章草更加方便快捷。从艺术上看,今草的连绵,给人性灵的抒发和精神的腾跃,提供了更大的自由空间。

从篆书到隶书到章草再到今草,本来是在方便、快捷、简易等实用目的的驱动下一路走来,但是,带来的艺术效果是,字体不断简化,更加快速,实际上为书写者不断开启精神自由的大门,当这个大门开启到极致,狂草出现了。

狂草连笔更多,连绵不断,一气呵成,为我们性灵的抒发,提供了最彻底丶最酣畅淋漓的通道。

而小草、大草可不是写的大叫大草、写的小叫小草,而是今草、狂草的别称。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我是宇航,我来简单介绍一下他们的区别。

何为今草?

书法的发展史从秦开始算,篆书~隶书~章草~楷书~行书~今草。

章草是从篆隶来的,用篆书的转法和隶书的扁平结构和部分折笔结合。

今草是从楷书来的,以楷书为基础,折笔比较多。

王羲之算今草的奠基人,代表作《十七帖》

字与字之间连带比较少(偶有连带)是属于小草

孙过庭书谱也算小草

如王献之「一笔书」数字,算狂草,只不过字小。

狂草是从张芝来,张芝不仅仅是狂草祖宗,还创造了今草。

王羲之只是今草奠基人,规范了今草。

大开大合用笔跌宕,多连带转折。

这是狂草。

后世王献之也是如此。

不过发展到张旭怀素,就是从章法上更展现了狂放。

其中穿插,大小变化等矛盾,体现的更丰富

这种就是狂草

同样怀素书《千字文》

这种就是小草。

康里巎巎的章草

最明显就在捺笔

这种不用说笔法特点

看捺就够了

保留了隶书的收笔

皇象帖

楷书和章草放在一起,古代做识字启蒙用。

这是楷书还没演化成草书的样子。

所以当时学字,学楷书和章草。

今天就说这么多~~~

我是宇航

喜欢请关注

更多专业回答~~~


草书一般分为章草和今草,今草又分为小草和狂草。

章草是隶书的草写,是由草隶发展而成的一种书体,在两汉时期比较流行。章草最早见于三国时期吴国皇象的《急就章》。章草的特点是行笔带有隶意,波磔明显,笔断意连,省略笔划,方折变圆转,结体古朴。代表作品有西晋索靖的《出师颂》、陆机《平复帖》等。

(三国,吴.皇象《急就章》)

(陆机《平复帖》)

今草由东汉张芝创立,从章草进化而来。今草的特点是使转运用楷法,变章草的横势为纵势。去除了波磔,字与字之间用牵丝连接。

(张芝《冠军帖》)

字与字之间连带比较少的,体势相对安静的是小草。代表人物有二王、张旭、怀素、孙过庭。

(王羲之《十七帖》)(孙过庭《书谱》)

(怀素小草《千字文》)

唐代张旭把草书发展到极端,就是狂草。特点是纵横跌岩、回环勾连、连绵不断、字形变化万千。

(张旭《心经》)

唐代张旭、怀素最著名,被称为"颠张醉素"。

(怀素《自叙帖》)

宋朝黄庭坚的草书受禅宗影响也很有代表性,开创了草书的又一新境。

(宋.黄庭坚《花气熏人帖》)

当代毛主席的狂草,振人心魄、激情澎湃、气势磅礴,令人心旷神怡。


其实这个提问本身就有问题。问题出在,今草含了小草和狂草,而把今草、章草、小草和狂草并列起来提问是有问题的。应该分成两个层次来提问:1,如何分辨今草与章草。2,如何分辨小草和狂草。这样提问就便于回答了。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