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鮮為今人所知的漢人「救星」,身為契丹人卻數度出手施救,使千萬漢人得以從蒙古人的屠刀下得活,其功績如何歌頌都不為過。這個人,便是蒙元初年的宰相耶律楚材。

耶律楚材是契丹人,為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的九世孫,金朝尚書右丞耶律履之子,自幼飽讀詩書,對漢文化有強烈的認同感。耶律楚材以父蔭入仕,在金朝官至左右司員外郎。蒙古軍攻佔金國都城中都後,耶律楚材歸順成吉思汗,並被後者拔擢為輔臣。此後,耶律楚材服事蒙古汗國長達30餘年,擔任宰相(中書令)14年之久。耶律楚材救助漢人的舉動,從他歸順蒙古後不久便開始。

成吉思汗西征期間,無暇經營中原,而奉命攻略、治理中原的蒙古官員,往往認為治理數量極多的漢人非但很困難,而且維持穩定的花費實在不菲,倒不如將他們全部殺光,然後將北方變為牧場划算。正是考慮到這一點,所以近臣別迭等人向成吉思汗建議,既然漢人對國家沒有用處,倒不如將北方變為無人區,正好可以用來放牧牛羊。

太祖之世,歲有事西域,未暇經理中原,官吏多聚斂自私,貲至鉅萬,而官無儲偫。近臣別迭等言:「漢人無補於國,可悉空其人以為牧地。」見《金史·卷一百四十六·列傳第三十三》。

耶律楚材聞訊後,趕緊向成吉思汗進行勸阻,並幫他算了一筆經濟賬,說如果留下漢人的性命,並讓他們從事生產,那麼每年可從他們身上獲得白銀五十萬兩、帛八萬匹、粟四十餘萬石的稅收,支付當地的管理費用綽綽有餘,而且從長遠來看收益更高。成吉思汗覺得有道理,便讓耶律楚材試行該項決策。中原百姓由此躲過一劫。

楚材曰:「陛下將南伐,軍需宜有所資,誠均定中原地稅、商稅、鹽、酒、鐵冶、山澤之利,歲可得銀五十萬兩、帛八萬匹、粟四十餘萬石,足以供給,何謂無補哉?」帝曰:「卿試為朕行之。」乃奏立燕京等十路徵收課稅使。引文同上。

然而蒙古貴族對漢人的敵視、恐懼由來已久,即使有耶律楚材在朝中為漢人的性命努力奔走,但仍有一大幫將領在攻略中原過程中,對漢人進行或圖謀實施屠殺,其中最危險的一次,發生在蒙軍攻破金都開封后(中都淪陷前遷都於此),時在1233年。

按照蒙軍作戰傳統,一旦守城部隊稍有抵抗的舉動,那麼等到城池被攻陷之後,滿城百姓將全部被殺死(「舊制,凡攻城邑,敵以矢石相加者,即為拒命,既克,必殺之。」引文同上)。因為蒙軍在進攻開封時損失甚大,所以大將速不台便向窩闊台提出屠城的建議。宰相耶律楚材聞訊後,立刻跑到大汗的營帳中進行規勸。

耶律楚材對先是對窩闊台講,如果殺光城中百姓,那麼國家雖然得到廣袤的土地,卻得不到可以進行生產的人口,那麼得到的土地也便失去意義。耶律楚材見窩闊台沉默不語,便幫他算了一筆經濟賬,說能工巧匠、巨富之家都匯聚在開封,如果都殺了,那麼國家得不到可以任用的技術人才,也會失去一大筆財富,實在得不償失。

窩闊台聽後有所醒悟,便下令除完顏氏皇族外,城中的其他百姓均免於死罪。當時因為避難逃到汴梁的百姓有147萬人,其中絕大部分是漢人,本來命懸一線的他們,卻因為耶律楚材的努力而避免被屠殺的命運。

汴梁將下,大將速不台遣使來言:「金人抗拒持久,師多死傷,城下之日,宜屠之。」楚材馳入奏曰:「將士暴露數十年,所欲者土地人民耳。得地無民,將焉用之!」帝猶豫未決,楚材曰:「奇巧之工,厚藏之家,皆萃於此,若盡殺之,將無所獲。」帝然之,詔罪止完顏氏,余皆勿問。時避兵居汴者得百四十七萬人。引文同上。

耶律楚材兩度出手挽救萬千漢人性命,其深恩厚德如何強調都不為過。乃馬真後三年(1244年),在朝中備受排擠的耶律楚材鬱鬱而終,享年55歲。消息傳出後,蒙古傾國悲哀,不僅漢人士大夫為之痛哭流涕,就連許多蒙古人都哀婉不已,其受國人敬慕程度,可見一斑(「蒙古諸人哭之如喪其親戚。和林為之罷市,絕音樂者數日。天下士大夫莫不茹泣相吊。」見《中書令耶律公神道碑》)。

史料來源:《元史》、《中書令耶律公神道碑》


此人很有意思:他的蒙漢名字分別昭示了其得以受用、以及生平。耶律楚材,字晉卿。其漢名及字均取自《

春秋左氏傳

》中的「雖楚有材,晉實用之」的典故。 其蒙名烏圖撒合理(長鬍子之意),據格魯塞《草原帝國》記載:「佔領北京後,在願意支持蒙古統治的俘虜中,成吉思汗選中一位契丹族王子耶律楚材,他以『身長八尺,美髯宏聲』博得成吉思汗的喜愛,被任命為輔臣。其實耶律楚材在金未滅時,已經憑真才實學為當朝所用。這哥們兒生於北京,長於北京(當時叫燕京)耶律家族三代仕於金,也就是說,其以遼人先仕於金,後佐蒙古。因其生長於漢文化大行其道的燕京,且精通儒學,又在致仕金朝的過程中驗證了儒學漢制對於農耕社會的統治效果,故在被成吉思汗俘獲前,他已經繼承了一整套在中原大地農耕文明成功實行了上千年的統治哲學。

而他後來的主子蒙古黃金家族(其在蒙古主要侍奉了成吉思汗,窩闊台兩代大汗)可沒有什麼勸進農桑,保境安民的想法,蒙古人就擅長殺、搶,他們是人類歷史上最精通破壞的征服者,同時也是最不擅長建設的統治者。 耶律楚材在受到成吉思汗的賞識及重用後,一邊潛移默化的以溫和的儒家文化影響成吉思汗的思想,一邊把相對先進的農耕文明統治藝術引入蒙古汗國,尤其是對中原及新被征服的其他區域。 總結起來其施政綱領有關鍵幾點:1.改變蒙古人原來的軍政一體,實行軍政財權分治,保留蒙古萬戶等軍制的同時,設立州郡治所及官吏;設立課稅所負責徵稅;2.按當時蒙古土鱉們的想法,打下一地,殺其人,奴其妻女,奪其財。剩下就是把地全種上草,放羊啊!幸虧有耶律楚材,主張因地制宜,保護農耕,具體就是保民止殺,退牧還耕。3.在中原地區,恢復科舉。歷代異族入主中原,其統治穩定後的一個標誌性動作就是開科取士,給中原士子們一個階層躍升的通道和輔佐人主的機會。一貫崇尚匍匐強權的儒生們立馬就會歌頌聖主。 在保留足夠數量人口方面,耶律楚材主要改變蒙古軍隊對反抗者進行屠城的老習俗。在

速不台

即將攻下

汴梁

時,向窩闊台報告準備屠城。耶律楚材上奏說:「得地無民,將焉用之?」於是窩闊台下令免屠,保住了147萬人的性命。汴梁的例子一開,此後許多抗擊的城市都免於一屠。人口的保存使得中原沒有出現千里無人煙的慘境,中原經濟發展的潛能得以保留。客觀上說:當時的蒙古鐵騎,橫掃寰宇,以野蠻征服一切文明,硬抗只有死路一條。中原文明,甚至是蒙古大軍西征路上的很多文明,都有理由感謝耶律楚材,他給野獸安上了一副溫柔的韁繩,減少了生靈塗炭,保護了無數生命,保全了中原文明的根本:耕地、農人、士子、御民之政。

耶律楚材,金末契丹人。先事於金,後事於元,官至宰相。據《元史》記載,蒙古人在逐鹿中原之初,蒙古大將別迭等人就曾勸諫元太宗窩闊台,說,「漢人無補於國,可悉空其人以為牧地」。這句話翻譯成白話文,就是:我們雖然得到了漢人,但也沒有多大用處,不如將他們斬盡殺絕,只留下空地,使草木茂盛,改成牧場,就對我們有利了。當時,窩闊台汗正執行乃父成吉思汗的「若遇抵抗便行屠城」的征伐之策,一聽到自己信賴並仰仗的眾大將如此勸諫他,正中下懷,遂欲納諫。耶律楚材聞聽後震驚不已,立刻進諫,說陛下即將大舉南伐了,請問陛下的軍需在哪裡?臣以為,陛下的軍需盡在中原,盡在漢人手裡,漢人的地稅、商稅、鹽、酒、鐵冶、山澤之利,一年可得銀子五十萬兩,布帛八萬匹,粟米四十餘萬石,都可以供陛下所用,怎麼能說漢人無補於國呢?自古以來,大凡有為之君,在他們看來,攻城一池和佔地一處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贏得所佔之地的民心……窩闊台雖覺耶律楚材所諫有理,但一時改變其父成吉思汗舊制,也不甘心,就對耶律楚材說:卿先為朕試之。這句話潛台詞是說,如果不是你說的那樣,我還要繼續遵循祖制。就是說,繼續執行屠殺漢人的政策。

曾有後世學者說,如果沒有耶律楚材的勸諫、也沒有耶律楚材後來在中原大地收取賦稅等一系列利於蒙元統治者的政策,蒙古人會斬盡殺絕整個漢民族,把中原大地變成草原……果若如此,今天的華夏大地,漢人會剩下多少呢?既使剩下些許漢人,也會躲進深山老林,成為中華民族真正意義上的少數民族了!可是,在我們的歷史教科書里,我們只看見了對只識彎弓射大雕的成吉思汗的溢美之詞,卻沒有一個字提及契丹人耶律楚材,實在是一件悲哀的事情!對此,你有何想法呢?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