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教馆《大海的塑囚》。(图/记者崔至云摄)

▲《大海的塑囚》展区布满台湾海洋垃圾,希望让民众了解海洋生态的重要。(图/记者崔至云摄)

记者崔至云/台北报导

海洋废弃物污染严重,联合国世界海洋会议更指出「每分钟有几乎一吨的垃圾被倒进海洋,如果人类不采取行动,2050年海洋里的塑胶会比鱼还多」。为此,台湾科学教育馆特别选在4月22日世界地球日前展开 《大海的塑囚》特展,特过科学与艺术的角度一一剖析全球海废问题,为让民众更了解海洋垃圾的问题,策展人更用塑胶带编织成渔网,步入在整个展区,让民众思考海洋生态的重要。

科教馆馆长陈雪玉表示,满腹塑胶垃圾的鲸豚,以及被渔网缠身的海龟,俨然成为海洋垃圾问题的代言人,但其实位居食物链顶端的人们也不可能置身事外,塑胶垃圾最终会进入人类的餐盘,且可能对健康造成危害,有研究指出,每一平方公里的海洋已经都有塑胶颗粒了,这正是今日塑胶危机最长远的影响。

请继续往下阅读...

▲▼ 科教馆《大海的塑囚》。(图/记者崔至云摄)

▲ 科教馆《大海的塑囚》特展将从即日起展至6月9日。(图/记者崔至云摄)

陈雪玉说明,科教馆引进「Out to Sea」特展,期待由展览中呈现的海废垃圾与日常生活、塑胶相关科学研究,带领观众重新检视也正视生活中的塑胶滥用问题,并能从己身做起落实减塑甚至不塑的行动。

《大海的塑囚》特展自瑞士飘洋渡海而来,已陆续至法国、义大利、德国、丹麦、突尼西亚、北非及香港等31个国家及地区展出,展览的主轴和展品中的海洋废弃物是由各个海洋的塑胶漂浮物组成,展览主要诉说著海洋废弃物问题的背景,及其对海洋、动物和人类的致命影响;也介绍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塑胶,更详实地阐述了其用途、健康危害、微型塑胶或生质塑胶等问题;同时展览更指出要解决塑胶危机的方案,即是再生(recovery)、减少(reduction)、再利用(reuse)和回收(recycling),更重要的是鼓励参观者能即刻采取行动。

▲▼ 科教馆《大海的塑囚》。(图/记者崔至云摄)

▲诺门解释,不易腐坏的塑胶制品在未来就像青铜器等将在海滩、海洋中不断出现。(图/记者崔至云摄)

瑞士策展人诺门解释,在展览中央走道映入眼帘的巨型海废装置,即是由大西洋及太平洋打捞上岸,更令人惊讶的是,占满走道,光卸货、倾倒在走廊就需要耗费两日的垃圾,竟然是现实中每十秒人类向海洋排放的塑胶量,这样的反差,在展览中不断出现,如「未来考古学」展品,即告诉参观者,不易腐坏的塑胶制品在未来就像青铜器等将在海滩、海洋中不断出现并代表著我们这个时代的文明,或许未来的人们因此称呼21世纪为「塑胶时代」也不一定;「美人鱼的眼泪」展品则以诙谐语气诠释海洋中的塑胶微粒,在沙盘中模拟了海滩上塑胶微粒的存在现况,参观者透过放大镜可以仔细地观查,并发现区分沙粒和塑胶颗粒有多么困难。

▲▼ 科教馆《大海的塑囚》。(图/记者崔至云摄)

▲为让民众更了解海洋污染的严重性,在展区一角中放置塑胶袋所制作的各种食物。(图/记者崔至云摄)

移展策划人苏珮婷说明,台湾有一年有165亿的塑胶袋产生,因此这务除了引进瑞士展以外,更策展台湾展区「海呀!我的家」,透过家中起居空间的规划,连结废弃物和生活之间的关系,「反思我们取之于自然而又回归于自然的是什么呢?」展区打造玄关、客厅、游戏间、浴室、餐厅以及书房等空间,真实呈现塑胶充斥我们生活的样貌,其中客厅餐桌上的小吃、披萨等都是由打捞自台湾东部海岸、垦丁海边的海洋废弃物打造而成,看似美味的刈包、小笼包、芒果冰,皆由塑胶及保丽龙等不易腐坏的一次性废弃物制作而成,但是「你敢吃吗?而海洋里的生物们就是这样默默的把这些塑胶制品当作食物吃下肚」。

▲▼ 科教馆《大海的塑囚》。(图/记者崔至云摄)

▲贵宾拿著象征海洋垃圾的鱼网,揭开《大海的塑囚》特展。(图/记者崔至云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