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5日至7月5日,中央第五環境保護督察組對廣東第一輪中央環境保護督察整改情況開展爲期一個月的“回頭看”,針對固體廢物環境問題統籌安排專項督察,並於2018年10月19日正式向廣東省反饋了督察意見。廣東省委、省政府對此高度重視,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省委書記李希對督察整改工作作出部署,要求全面抓好督察反饋問題整改,通過一個一個環境突出問題的有效解決,推動廣東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努力譜寫美麗廣東新篇章。省長馬興瑞要求嚴格落實督察整改工作,確保所有問題整改到位、取得實效。廣東及時研究制定了《廣東省貫徹落實中央環境保護督察“回頭看”及固體廢物環境問題專項督察反饋意見整改方案》(以下簡稱《整改方案》),全面部署並系統推進整改落實工作。目前,《整改方案》全文已在廣東省人民政府門戶網站和廣東省生態環境廳網站公佈。

  《整改方案》要求,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爲指導,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爲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堅決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重大決策部署,切實把做好中央環境保護督察“回頭看”整改作爲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的政治要求和具體行動,逐項壓實責任、全面溯源挖根,分類施策、系統推進,以斷然之舉動真碰硬,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和生態文明建設持久戰,開創廣東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新局面。

  針對中央環境保護督察組反饋意見,《整改方案》梳理分解分列出中央環保督察“回頭看”督察反饋意見整改措施清單(43項)和固體廢物環境問題專項督察反饋意見整改措施清單(19項),逐項建立整改臺賬和任務清單,明確目標任務、責任分工和完成時限,將具體整改責任落實到省有關部門和各地級以上市黨委、政府。《整改方案》要求,按照“問題導向、徹底整改,聚焦短板、系統治理,尊重規律、標本兼治,聯防聯治、共建共享”的基本原則,做到全面整改、徹底整改。抓住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重大歷史機遇,深化粵港澳生態環保合作,加強同鄰近省份開展污染聯防聯治協作,形成互助共濟合力,打造區域生態文明建設合作典範。

  《整改方案》明確了整改目標,確保2016年中央環境保護督察反饋問題及2018年“回頭看”反饋問題整改項項有着落、件件有迴音、事事見成效。聚力攻克制約廣東生態文明建設的瓶頸,到2020年,基本補齊環保基礎設施突出短板,補上生態環保欠賬,總體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實現環境質量狀況、綠色發展水平、生態環境治理能力走在全國前列。全省水環境質量實現明顯好轉,地表水國考斷面優良水體比例達84.5%以上,重污染河流水質明顯改善,消除劣Ⅴ類水體,基本消除地級以上市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全省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到92.5%,PM2.5控制在33微克/立方米以下,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土壤環境風險安全可控,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87%左右,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不低於90%;加快補上環保基礎設施欠賬,城市污水處理率達到95%以上;加快構建現代化環境治理體系,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爲引領,初步構建與“四個走在全國前列”、當好“兩個重要窗口”目標要求相適應的生態環境管理治理體系。

  《整改方案》制定了6大類23個方面的整改措施。

  一是提高政治站位,全面壓實生態文明建設政治責任。切實增強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政治自覺,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決策部署上來。全面壓實生態環境保護政治責任,強化生態環境保護考覈激勵,激勵廣大幹部全力以赴抓好督察反饋問題整改,堅定有序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二是強化生態綠色引領,着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堅持新發展理念,努力打造高質量發展的先行區示範區,從根本上解決環境污染問題。以“三線一單”爲抓手,全面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新格局。全面推進綠色發展,優化調整產業、能源、交通運輸等結構。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產業,推動節能環保產業做大做強。

  三是加快補上生態欠賬,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突出抓好水污染治理,加強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聚力國考斷面達標攻堅,系統治理重點流域污染,完善城鎮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和配套管網。打好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攻堅戰,建立健全整縣推進農村環境整治機制,強化畜禽養殖業污染防治,着力提升農村生活垃圾規範化處理水平,嚴格控制農業面源污染。持續打好藍天保衛戰,系統開展城市空氣質量達標管理,協同控制PM2.5和臭氧濃度。紮實打好淨土防禦戰,確保受污染耕地和污染地塊安全利用,保障農產品質量及人居環境安全。統籌做好2016年第一輪中央環境保護督察整改和督察“回頭看”整改工作。

  四是聚焦突出短板,加強固體廢物全過程監管。加強固體廢物源頭防控管理,着力解決固體廢物瞞報漏報、底數不清問題。加快補齊固體廢物處理處置能力短板,將危險廢物處置設施建設情況納入環境保護責任考覈,壓實地方政府項目建設屬地責任。建立健全責任明晰的全過程監管體系,嚴厲打擊固體廢物非法轉移傾倒處置行爲。

  五是深化區域聯防聯控,形成生態環境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全面實施《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統籌規劃大灣區水源佈局,持續實施粵港珠三角空氣質素管理計劃,將粵港澳大灣區打造成爲更具全球競爭力的生態灣區樣板,成爲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健全區域污染聯防聯治機制,務實推進泛珠三角區域生態環境保護合作,加強與相鄰省(區)開展污染聯防聯治協作。推進生態環境保護社會共治,建立完善公衆參與環境管理決策的有效渠道和合理機制。

  六是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健全生態環境保護長效機制。先行先試,深入推進生態環境保護領域改革創新,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加快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制度等8項制度建設。嚴格生態環境保護法治,健全環境信用評價制度和環境失信企業聯合懲戒制度。健全市場激勵約束機制,嚴格限制“兩高一資”和過剩產能擴張類項目融資。提升生態環境保護監測監管能力,提高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響應能力。增強生態環境保護科技支撐,構建大數據及“互聯網+”智慧環保體系。

  爲保障整改工作順利開展,《整改方案》明確了五個方面保障措施。

  一是加強組織領導。切實加強黨對督察整改工作的領導,全面建立省市縣三級聯動機制。

  二是嚴格督導檢查。加強日常調度和督促檢查,對重點整改事項開展專項督導,確保整改工作落地見效。

  三是嚴肅責任追究。針對中央環保督察組移交的7個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問題進行認真調查,依法依規嚴肅處理。

  四是加大環保投入。省市縣各級財政統籌資金保障污染防治攻堅戰三年行動計劃各項任務落地,並優先用於環境保護督察“回頭看”問題的整改,對於環境保護督察整改取得良好效果的,在環境保護財政資金分配上加大激勵力度。

  五是強化信息公開。對整改不力、問題突出的地區和單位,加大曝光力度,充分發揮公衆和新聞媒體等社會力量的監督作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