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新視界,專注近代戰爭歷史,鑑古知今 ,以史明理

家鄉的保衛者,“愛沙尼亞之子”——黨衛軍第二十武裝擲彈兵師

家鄉的保衛者,“愛沙尼亞之子”——黨衛軍第二十武裝擲彈兵師

德國佔領之後

德軍佔領波羅的海諸國之後,大量愛沙尼亞志願軍便開始和他們所憎恨的俄軍作戰,其中有部分人在後期加入了武裝黨衛軍

家鄉的保衛者,“愛沙尼亞之子”——黨衛軍第二十武裝擲彈兵師

●黨衛軍第二十武裝擲彈兵師(愛沙尼亞第一師)的隊徽圖案,是一把匕首疊在一個變形的字母E上。字母E代表愛沙尼亞(Estonia)。

1941年6月,德國發動入侵蘇聯的“巴巴羅薩”行動。7月,德軍佔領愛沙尼亞,受到了愛沙尼亞民衆迎接“解放者”式的歡迎。愛沙尼亞人迫切希望德軍能爲他們重新樹立獨立主權,而他們也將再次拿起武器,加入反抗布爾什維克主義的戰爭。

家鄉的保衛者,“愛沙尼亞之子”——黨衛軍第二十武裝擲彈兵師

●一幅德軍佔領愛沙尼亞期間的宣傳海報,大意爲“布爾什維克完蛋了!”

從1941年夏末開始,已經有一定數量的愛沙尼亞人在德軍的指揮下在東線作戰。截止1942年2月,德國國防軍內已經擁有20867名愛沙尼亞士兵。此時,鑑於德軍的損失以及愛沙尼亞人的戰鬥熱忱,讓愛沙尼亞人再次看到了組建部隊的希望。1942年8月7日納粹德國東方帝國專署保安警察頭子海因茨·約斯特(Heinz Jost)向黨衛隊帝國領袖希姆萊報告稱,可以利用一定數量的愛沙尼亞人組建一支黨衛軍愛沙尼亞軍團。1942年8月28日,利茨曼在愛沙尼亞首府塔林正式對外宣佈將組建黨衛軍“愛沙尼亞”軍團的消息。該軍團將以團級規模進行組建,其麾下爲3個各轄4個連的營,以及若干迫擊炮連和反坦克連。

而黨衛軍第二十武裝擲彈兵師(愛沙尼亞第一師),是以第三愛沙尼亞黨衛志願旅爲基礎所組成的部隊,而這支志願旅的前身,正是希特勒在1942年8月核準設立的愛沙尼亞兵團。可以說由此,黨衛軍第二十武裝擲彈兵師正式開始了他在德軍中服役的生涯。

家鄉的保衛者,“愛沙尼亞之子”——黨衛軍第二十武裝擲彈兵師

●105毫米輕型榴彈炮 IeFH 18。愛沙尼亞炮兵團的編制,是4個炮兵營。前三個炮兵營的裝備是拖曳式輕型野戰榴彈炮IeFH 18,第四營的裝備則是150毫米重型野戰榴彈炮。

德國佔領愛沙尼亞之後,便在當地設立各式各樣的愛沙尼亞部隊,有些是保安隊,有些是警察,有些是自衛隊,這些單位多半是營或連的規模。這些單位的任務,是爲保障德軍後方的安定,以及對付當地的遊擊隊。志願軍人數十分龐大,至1942年3月爲止,已有16個愛沙尼亞營或連在俄國境內執勤,總人數超過一萬人,同時還有超過50個部隊已接近籌備完成的階段,而這些部隊的人數更高達25,000人。

在黨衛軍眼中,被俄國壓抑多年的波羅的海諸國,是一處極有價值的兵源,他們極有潛力成爲討伐俄國的一支“十字軍”。1942年8月28日,武裝黨衛軍開始籌組愛沙尼亞志願黨衛兵團。1942年年底,隸屬於第一愛沙尼亞黨衛志願擲彈兵團的1280人,已開始在波蘭德比査(Debica)受訓。

家鄉的保衛者,“愛沙尼亞之子”——黨衛軍第二十武裝擲彈兵師

●搭乘坦克的愛沙尼亞士兵。愛沙尼亞黨衛志願旅的納爾瓦營在1943年解編,改編至黨衛裝甲擲彈兵團-北歐團,成爲第五黨衛裝甲師-維京師的成員之一。

愛沙尼亞黨衛志願擲彈兵團

團級規模的愛沙尼亞兵團,花了一些時間在整理組織,至1943年春季才完成一切作戰準備。這是一支機動化步兵團,按德軍的命名法則,稱之爲第一愛沙尼亞黨衛志願彈兵團。不久之後,這支部隊便成長至旅級規模。

隨着德軍準備在1943年夏天在東線發動一次決定性的攻勢,德軍需要在東線調動所有可以作戰的部隊,而在過去一個冬天中損失嚴重的黨衛軍對作戰部隊的需求則更加迫切。此時,黨衛軍第5“維京”師麾下的芬蘭志願兵營也將被召回芬蘭。1943年3月,愛沙尼亞黨衛志願營——納爾瓦營(Narva Battallion)解編,改編至維京師麾下,接替當時解編的芬蘭營,成爲維京師北歐團的第三營。

家鄉的保衛者,“愛沙尼亞之子”——黨衛軍第二十武裝擲彈兵師

家鄉的保衛者,“愛沙尼亞之子”——黨衛軍第二十武裝擲彈兵師

●上兩圖爲“納爾瓦”營的士兵在1943年至1944年冬天在烏克蘭作戰的照片

1943年7月,“納爾瓦”營跟隨“維京”師參加庫爾斯克戰役,於7月18日被部署在伊玖姆(Izyum)附近蘇軍主進攻軸線上的182.5高地。在接下來的三天裏,該營的陣地曾先後遭到了蘇軍2個坦克旅和3個步兵旅的輪番進攻。這場戰鬥結束後,愛沙尼亞人陣地前方至少癱瘓着100多輛蘇軍坦克,其中至少有75輛是被愛沙尼亞人擊毀的。但是,“納爾瓦”營自身也付出了陣亡76人高昂代價,營長埃貝哈特也在戰鬥中陣亡,全營另有將近半數人員受傷。埃貝哈特少校後來被追授了騎士十字勳章。

家鄉的保衛者,“愛沙尼亞之子”——黨衛軍第二十武裝擲彈兵師

●伊玖姆戰役結束後,黨衛軍“維京”師師長奧託·吉勒將軍(左)來到“納爾瓦”營,爲該營的官兵頒發勳章。照片中與他握手的是漢多·魯斯少尉(Hando Ruus),他剛剛被授予了二級鐵十字勳章。

家鄉的保衛者,“愛沙尼亞之子”——黨衛軍第二十武裝擲彈兵師

●伊玖姆戰役結束後,“納爾瓦”營的一名反坦克炮手正在75毫米反坦克炮的炮管上標記戰績環,顯然他已經擊毀了9架蘇軍坦克。

愛沙尼亞黨衛志願旅

由於兵員持續短缺,黨衛軍便再度在愛沙尼亞地區徵兵。當時,自愛沙尼亞地區徵召而來的人數達12000,其中有5300人被送往德比查( Debica)受訓,其餘則是分派至德國軍方各個單位。在德比查受訓的這批人,後來組成了第三黨衛志願旅。

1943年5月,愛沙尼亞軍團被改編爲黨衛軍第3愛沙尼亞旅,編爲2個擲彈兵團(黨衛軍第42和第43擲彈兵團,各2個營)、1個輕型炮兵營和一些支援單位(番號爲第53或第33)。希姆萊在視察該旅後十分滿意,向該旅官兵宣佈稱即將讓其開赴前線。一個月後的10月24日,該被調往涅維爾(Nevel)地區,執行反遊擊戰行動。

家鄉的保衛者,“愛沙尼亞之子”——黨衛軍第二十武裝擲彈兵師

●1943年10月,黨衛軍第3愛沙尼亞旅登上火車準備前往涅維爾地區執行反遊擊作戰。圖爲一門裝載在火車上的75毫米反坦克炮

而隨着蘇軍的攻勢威脅到涅維爾,並且進展十分迅速。包括愛沙尼亞旅在內執行反遊擊行動的部隊被集結成耶克爾恩戰鬥羣,奉命上前阻擊蘇軍,並在伊德里察火車站與涅施切多湖和梅什諾湖之間地帶建立一條防線。12月中旬,愛沙尼亞旅被調撥給第132步兵師指揮,並被部署在德里薩(Drissa)與涅施切多湖之間地區。在接下來的一些日至裏,儘管戰鬥十分激烈,但該旅的損失都相對比較輕微。

“納爾瓦”營和愛沙尼亞旅在1943年參加的一系列作戰行動證明瞭愛沙尼亞人出色的作戰能力,讓德軍有了爲愛沙尼亞組建一支師級部隊的想法。

愛沙尼亞黨衛師

1月24日,黨衛軍第3愛沙尼亞旅被更名爲黨衛軍第20愛沙尼亞志願兵師。由於該師麾下各單位,當時都在前線參與長達三個月之久的納爾瓦戰役,所以整個師正式運作成立的時間,比預期時間要晚了許多。1944年5月,該師兵員不足,但人數仍高達5000人,希姆萊遂下達命令,要求該師儘速整編。儘管如此,直到1944年7月,該師人數仍未達足夠作戰的兵力。

家鄉的保衛者,“愛沙尼亞之子”——黨衛軍第二十武裝擲彈兵師

家鄉的保衛者,“愛沙尼亞之子”——黨衛軍第二十武裝擲彈兵師

●3噸中型拖車 SdKfz 11是德國國防軍所使用的標準3噸拖車。這款拖車能拖曳各式輕型及中型火炮,包括75毫米反坦克炮Pak 40、以及105毫米輕型野戰榴彈炮IeFH 18.

1944年9月,很多愛沙尼亞部隊開始脫離德軍,該師剩餘的兵員便隨同德軍撒出愛沙尼亞。1944年10月起,該師在德國諾伊哈默爾的部隊訓練場重新整編。到了1945年2月,這支愛沙尼亞語稱呼爲20.SS- Relvagrenaderide Diviis的黨衛師,兵力仍十分薄弱,僅能形成戰鬥羣。有人以該戰鬥羣指揮官爲名,稱這支部隊爲奧格斯貝爾格戰鬥羣這個戰鬥羣都在西里西亞作戰,後來才轉移至捷克戰區。戰爭結東後,只有少數人員向西方的盟軍投降,大部分兵員都在布拉格北方向俄軍投降。

家鄉的保衛者,“愛沙尼亞之子”——黨衛軍第二十武裝擲彈兵師

●黨衛軍第20武裝擲彈兵師的士兵帶着一些愛沙尼亞平民撤退。

想了解更多近代戰爭的相關知識,就快來關注我吧!如果有任何建議與疑問,也歡迎大家在下方的評論區留言。

本文爲戰爭新視界原創作品。任何媒體或者公衆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