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音翻海浪





成都是中國最網紅的城市無疑,除了美食之外,還以安逸、巴適和耙耳朵聞名海內。但是在歷史上,成都可是允文允武,積澱深厚的古都、名城,本文詳盡的介紹成都歷史,讓您瞭解這座城市的來龍去脈之後,更加流連忘返。


請輸入標題     bcdef


該內容爲騰訊獨家合作內容,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文史宴“名城巡禮”徵文大獎賽,誠邀各位讀者參加!


名城巡禮(稿件發完之前歡迎繼續賜稿)

河南的朋友們相當給力,期盼每省都不缺席:

直轄市:北京  天津1  天津2  重慶

黑龍江:哈爾濱  阿城

吉林:四平

遼寧:撫順  朝陽

新疆:伊犁  喀什

內蒙古:呼和浩特

甘肅:蘭州  武威  酒泉  敦煌

寧夏:銀川

青海:西寧

西藏:拉薩

山西:太原  大同  長治

陝西:西安  寶雞  漢中

河北:邯鄲  承德  正定

河南:鄭州  洛陽  安陽  開封  鄧州  滑縣

山東:濟南  青島

安徽:安慶  歙縣

江蘇:南京  蘇州  揚州  如皋

湖北:宜昌

湖南:長沙  湘潭

江西:上饒

四川:達州

雲南:大理  麗江

貴州:貴陽  海龍屯

浙江:杭州  台州  湖州

福建:福州  南平

廣西:合浦

廣東:汕頭  河源

海南:

臺灣:

日本:奈良



漫步在春熙路上,隨着人潮人海頭出頭沒的走着,五光十色的廣告牌在路旁閃爍,一幢幢高樓大廈靜默無聲的消失在身後,一羣羣穿着時髦的女子從身邊飄過。但就在不經意擡頭的瞬間,古大聖慈寺的匾額映入了眼簾,隱約有鐘磬聲傳入這喧囂的紅塵俗世。


傳說這裏是唐三藏法師玄奘受戒的地方,他在歷經五年的苦學之後,西行取經由此起步。今天,遠洋太古裏就在寺廟周邊,低密度的建築讓它與街區互相融合,按功能又可分爲“快裏”和“慢裏”,快裏是三條購物街和兩大廣場,慢裏則是大慈寺周邊的小街巷,一個主打高端的奢侈消費,一個主打傳統的市井消遣,遊人們可以隨意的各取所需。


這裏就像成都的縮影,厚重鮮明的歷史和與時俱進的今天相映成趣,人文與自然和諧共生,這座城市的繁華與滄桑在日升月落的時光長河裏泛起點點波光,李冰、司馬相如、諸葛亮、李白、杜甫、蘇軾、楊廷和等一個個匆匆的來,又匆匆的去,只留下一個個匆匆的背影。


這裏從不缺乏世俗的消遣,遍佈城市鄉間的茶館可談天,也可麻將。夜深時,酒吧的燈光照亮紅男綠女的臉,一首首歌連續唱到天明。趙雷的一曲《成都》讓這座古城更添三分網紅本色,但成都是有內涵的“網紅”。



上古:三星閃耀,璀璨金沙

1

蜀道難,難於上青天。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


四川盆地相當閉塞,四周爲高山所圍繞,南下的冷空氣受阻,使這裏的氣溫高於同緯度的其他地區;降水量充沛,爲中國突出的多雨區,李商隱詩云:“巴山夜雨漲秋池”;常年雲深霧重,難見日照,又有“蜀犬吠日”的傳說。


正因爲這樣的地理環境,使大熊貓、金絲猴、娑羅樹等很多珍稀的動植物得以生存。成都平原地勢平坦,由岷江、沱江、涪江、青衣江等八條河流沖積而成,土壤肥沃,河渠稠密,適宜動植物生長,這就爲古蜀人類的繁衍生息提供了環境。


自古以來,蜀道難行的狀況使巴蜀地區與周邊的文明交流較少,乃至在中原的歷史記載中湮沒無聞。


《華陽國志》、《蜀王本紀》等文獻裏關於蠶叢縱目、魚鳧成神、杜宇化鵑、開明覆活的隻言片語,讓上古時代的蜀文明看起來更像是神話故事,而非歷史的進程。但虛無縹緲的神話還真就是存在的歷史,燦爛的古蜀文明幾千年來幾乎無人問津,靜靜地躺在成都平原的地下,只爲等待一個重見天日的機緣。


成都市新津縣寶墩村位於一馬平川的綠野之上,有一圈不規則的高4到5米,寬10多米的黃土埂子。其內溝渠交流,一條條小道縱橫其間,小孩子們在這裏跑來跑去,有時會發現一些磚瓦器物,當地居民對此也不以爲奇。


1996年,一支由中國和日本專家組成的考古隊對寶墩村進行挖掘,他們連續尋找了幾個月,發現那些不規則的黃土埂子其實是一座距今約4500年的古城牆。這種沿着河流修築高聳的土城牆和寬大的壕溝具有明顯的軍事意義,也可能與排水有關係。


房屋用長方形的木(竹)骨泥牆方式修建,其中一座建築內,明顯出現了大型禮儀性設計,據推測這裏是古城的宗教和政治中心。這裏的人們陶器、石器技術高明,以農業種植爲主,過着定居的生活。


2009年,當考古學家再次踏上這裏時,原來十多年前發現的僅僅是遺址的內城,這次的再發現使它的總面積達到了276萬平方米左右,就規模而言,在國內僅次於浙江餘杭良渚古城與山西襄汾陶寺古城,是古蜀文明的起源時期。


在距今4000年至5000年這個時期,成都平原前後挖掘出的寶墩古城、郫縣古城、溫江魚鳧城、都江堰芒城、崇州雙河古城、崇州紫竹古城、大邑鹽店古城和大邑高山古城等星羅棋佈的遺址,被考古學家命名爲寶墩文化。


1929年,農民燕道誠挖水溝時發現玉石器300多件,一名英國傳教士知道後,將收集到的玉石帶回華西大學博物館保管,得知消息的博物館長組織人員到三星堆挖掘出大量文物。不過,大規模的挖掘整理工作在1980年纔算真正開始,前後持續了二十年。


三星堆遺址在1986年7月至9月發掘的兩座大型商代祭祀坑,出土了金、銅、玉等珍貴文物近千件,最具特色的首推三四百件青銅器。其中有高2.62米的青銅大立人,有寬1.38米的青銅面具,更有高達3.95米的青銅神樹等曠世神品。而以金杖爲代表的金器,邊璋爲代表的玉石器都是罕見的珍品。


三星堆遺址的青銅神樹


三星堆發現充滿戲劇性,金沙遺址的發現則更是突然。2001年2月8日,一個房地產公司的兩臺挖掘機正在進行挖掘作業發現泥土中有象牙、玉器,金沙遺址就此見光,此後邊挖掘邊建館,建成金沙博物館供遊人參觀。


金沙遺址的總面積約有5平方千米,目前只挖掘了十分之一,年代在三星堆之後,文物上可以找到與三星堆的聯繫。金沙的鎮館之寶太陽神鳥金飾僅43克重,打造的如此輕薄需要極高的工藝,它內層的圓等分12條順時針方向的齒狀芒,似空中旋轉不停的太陽,外層由四隻逆時針飛行的鳥組成,讓人聯想到山海經“金烏負日”的傳說。今天,太陽神鳥成爲中國文化遺產和成都市的標誌。


金沙遺址的太陽神鳥


古蜀文明發展的脈絡逐漸清晰:以新石器晚期成都平原城址羣爲標誌的寶墩文化→以夏商時期三星堆遺址爲標誌的三星堆文化→以兩週時期成都金沙遺址爲標誌的十二橋文化→以春秋戰國時期成都商業街船棺、獨木棺墓葬爲代表青銅文化。


據《太平寰宇記》記載,成都的名字是取周王遷岐“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而得名,蜀語“成都”二字的讀音就是蜀都。其後,歷經三千年滄桑鉅變,成都的城址未徙,城名未易。



秦漢:李冰治水,文翁化蜀

2

公元前316年,蜀國出兵攻苴國,苴侯從巴國逃到秦國求救。秦惠王採取司馬錯的戰略,命令張儀、司馬錯、都尉墨等人率軍經石牛道攻蜀。蜀王親自率軍至葭萌抵禦,兵敗後被秦軍殺死,經過十個月的戰鬥,古蜀自此滅亡。


秦軍再接再厲滅了巴國與苴國,達到了“得其地足以廣國”和“取其財足以富民繕兵”的戰略目標,且巴蜀可從水道通楚,“得蜀則得楚,楚亡則天下並矣”,是秦國一統六國的關鍵性一步。


公元前311年,張儀和郡守對成都進行了大規模修建,按秦國都城咸陽的建制興築成都、郫城和臨邛,其中成都的城牆有12里長,高度達到7丈,東邊的太城修有郡守的官舍;西邊的少城供商人開店鋪營業,鹽鐵官在此收鹽鐵稅,市官管理市場並收商業稅。


傳說,張儀築城時,“儀因築城,城終頹壞。後有一大龜從硎而出,周行旋走。乃依龜行所,築之乃成”。因此,成都早期又稱“龜劃城”。


公元前256年前251年,李冰成爲蜀郡太守。期間,因水患旱災嚴重,李冰和他的兒子就帶領民工在岷江流域修建了許多水利工程,其中以都江堰最爲知名。


他們開鑿離堆,引郫江和撿江入成都平原,既可以行船,也可以灌溉,使成都市形成“二江並流”之勢。可以根據需求控制水流,“溉灌三郡,開稻田。於是蜀沃野千里,號爲陸海。旱則引水浸潤,雨則杜塞水門”。此後,“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成都平原更爲富庶,與關中平原一樣成爲天府之國。


都江堰

催生天府之國的奇蹟


後世的老百姓爲紀念李冰父子的“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功業,在都江堰渠首修建了伏龍觀和二王廟,父子都成爲老百姓所崇拜的神靈。自此,當地的居民只要每逢清明節,都會在都江堰的二王廟舉行李氏父子有關的祭祀和開水典禮。


筆者曾寫過一首遊都江堰的七絕,“快樂憂傷酒一杯,夏初划槳泛離堆。薰風吹過飛沙堰,明月中天照舊臺”,算是對遊都江堰的紀念。


公元前106年,漢武帝將中國分爲十三個州,成都爲益州的首府。要說漢朝的文人,劃時代的人物莫過是司馬遷與司馬相如,一個稱史聖,一個爲賦聖。


司馬相如就是蜀郡成都人,從小喜歡讀書練劍,漢景帝時因家庭富裕被授爲郎官的職務,但景帝並不愛好辭賦。感到不受重視的他投靠樑孝王,創作了《子虛賦》,後來回到成都。沒有正式職業的他家徒四壁,就應舊友臨邛令王吉相邀,暫住臨邛。


鉅富卓王孫家舉辦宴席,邀請司馬相如與王吉參加。司馬相如在酒席上彈了一曲鳳求凰,不求其它,只求贏得卓王孫之女卓文君的芳心。文君識得相如的琴中真意,又仰慕他的文名,當天深夜,十七歲的文君與相如私奔到了成都。


愛情雖美好,但貧困的現狀使他們很快又回到臨邛。他們在街上開了一個酒館,卓文君當壚賣酒,司馬相如充當夥計。感到丟失顏面的卓王孫在親戚的勸導下,給了卓文君奴僕一百人,錢一百萬,另有各種衣服、被褥和財物。文君與相如一躍成爲富有人家,回到成都享受生活。


不久,漢武帝讀到司馬相如的《子虛賦》等文章後大爲讚歎,邀請他赴長安任職。傳說司馬相如在成都昇仙橋與卓文君告別的時候,在橋柱上大書立誓:“不乘高車駟馬,不過汝下”。


他到長安後名動京師,幾年後被任命爲中郎將,兩次出使西南夷非常成功,“邛、笮、冉、駹、斯榆之君,皆請爲內臣”。相如坐着高車駟馬回成都,“令蜀太守郊迎,縣令負弩矢先驅”,卓王孫置酒肉相迎的同時,暗自慶幸自己當年沒有把事做得太絕。這座橋的名字就成了駟馬橋。


與個別的傑出人物相比,改變整個蜀中風氣的人顯然更重要。漢景帝時,蜀郡太守文翁在成都創立了中國最早的地方官學“文翁石室”。有學者認爲文翁在成都興辦地方官學,是中國科舉取士的發源和開端,直接影響了中國文官制度的形成和發展,可以說開一國風氣之先。《漢書》評價文翁說:“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


文翁石室的舊址上

建起了重點中學石室中學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成與“文翁石室”的創立,使“天府之國”獲得了物質與精神的雙豐收。


文翁以後,成都文教大興,人才輩出,西漢末年的名儒揚雄編撰了世界上最早的方言詞典《方言》,被稱爲“西蜀孔子”,陋室銘說“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在辭賦的成就上與司馬相如並稱揚馬;思想家嚴君平的著作《老子指歸》對道家和禪宗都有影響,他在成都市卜肆的事蹟廣爲流傳,有“易學在蜀”的說法。


成都由於經濟文化的高度繁榮,與洛陽、邯鄲、臨淄、宛並稱漢代五大都市。揚雄《蜀都賦》記載有18道城門、400餘條街巷,人口達7萬6千戶,“賄貨山積,纖麗星繁;喧譁鼎沸,囂塵張天”。


絲綢織錦業成爲蜀地的拳頭產品,朝廷在此設有行業管理的“錦官城”。鐵器冶煉業也得到發展,前文中的鉅富卓王孫就是祖輩從山東遷到蜀地,利用自身先進的冶煉技術而發家致富的。成都的漆器在戰國時已聞名中外,並大量流通到中原及周邊國家和地區。在朝鮮和蒙古的考古中,發現刻有“蜀郡工官”字樣的“金錯蜀杯”、“蜀漢扣器”等漆器工藝品。


成都爲南絲綢之路的起點,將生產的蜀布、絲綢、邛竹杖等特產沿南方絲綢之路被販運到雲南、貴州、廣西、廣東等地,再轉徙至緬甸、阿富汗、印度等國,又購回諸國各地的琥珀、寶石、香料、珊瑚、珍珠等奇貨,還帶來異族風情的藝術及雜技等。



六朝:道教勃興,梟雄割據

3

王莽建立新朝後,公孫述被任命爲郡守。新朝僅僅存活了短短15年,就因一些極端政策引發社會矛盾而被此起彼伏的起義所推翻。公孫述趁機割據,先在成都自立爲蜀王,又在25年4月稱帝,國號成家,建元龍興,其後實力很快擴大,鼎盛時佔據包括漢中、雲南及貴州一部在內益州各地。但隨着東漢的統一步伐,在十二年之後滅亡。


據說公孫述稱帝的原因是夢見有人說:“八厶子系,十二爲期”。而成家從興起到覆滅前後剛好十二年,難道真是天數,歷史的弔詭總是讓人猜不透,爲第一個割據蜀地的政權。


東漢的成都地區,是道教的勃興之所,鶴鳴山、青城山都是道教名山。


青城山位於都江堰西南10公里處,有青城天下幽之稱,與都江堰一起被評爲世界文化遺產,且爲大熊貓棲息地的一部分入選世界自然遺產。


傳說軒轅黃帝時,寧封子在此修道成仙。東漢時,張道陵在鶴鳴山創立道教後,到青城山修道。山上現存的天師洞據記載是張天師成道的地方,常年香火鼎盛,門外的大銀杏樹據說由天師親手所植,半山上的擲筆槽傳說是天師在降魔時留下的劃痕。


張天師擲筆槽


青城前山的古蹟衆多,有數十座宮觀,是道教的發源地,天師道的祖山祖庭,被列爲“第五洞天”。青城後山與臥龍自然保護區相鄰,寺廟宮觀的香火較少,但自然風光幽深靜謐,茂盛的植被使這裏的氣溫低於周邊幾度,是避暑休閒的好地方,更像是世外桃源。


東漢末年,劉焉向東漢提出用宗室、重臣爲州牧在地方獨攬大權的這個建議,史稱“廢史立牧”。他看到朝廷的政治混亂,又聽說“益州有天子氣”,就要求當益州牧。


劉焉父子主政益州時,已經繞不開興盛的道教了。劉焉與五斗米道首領張魯那美貌的媽媽關係曖昧,因此“遣魯爲督義司馬,住漢中,斷絕谷閣,殺害漢使”,趁機斷了與東漢的聯繫。“焉意漸盛,造作乘輿車具千乘”,益州已經成爲半獨立王國,劉焉也有想稱帝的動作。


劉焉死後,他的兒子劉璋被推舉爲益州牧。因爲“張魯稍驕恣,不承順璋,璋殺魯母及弟,遂爲仇敵。”張魯想報仇,劉璋就信了張鬆的遊說,想用外部力量壯大自己,提高國防水平。劉備藉機進入巴蜀,通過三年的戰爭佔據了益州,但成都因劉璋的仁心而免於戰亂。


劉備佔領益州後,取得漢中之戰的勝利,進位漢中王,勢力達到鼎盛。不久,關羽孤軍北伐,東吳背盟,與曹軍聯合殺死關羽。221年,劉備於成都稱帝,隨即發兵討伐東吳,然而兵敗夷陵,蜀漢主力覆滅。


不久劉備在白帝城病逝,託孤於諸葛亮。劉禪時代諸葛亮、蔣琬、費禕相繼掌握軍政大權,政局平穩,費禕死後,劉禪在陳祇的幫助下干擾政治,蜀漢政權快速腐敗,爲魏晉所滅。


丞相祠堂何處尋


諸葛亮治蜀多年,積蓄了客觀的軍政力量。諸葛亮的《言錦教》說:“今民貧國虛,決敵之資,惟仰錦耳”,由官府管制織錦戶,因此蜀漢政權得到大批蜀錦。這些蜀錦不僅暢銷西南,還遠銷魏吳,成爲蜀漢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諸葛亮用蜀錦與魏國換馬,與吳國換糧,結果吳魏兩國競相購買蜀錦。


《後漢書》載曹操“遣人到蜀買錦,可過敕使者,增市二端”,《丹陽記》記載,“江東尚未有錦,而成都獨妙。故三國時魏則市於蜀,而吳亦資西道,至是始乃有之”。爲此,曹丕用《與羣臣論蜀錦書》勸魏國貴族不要購買敵國的錦繡。歷史學家徐中舒認爲:“蜀錦之盛,當在蜀漢之世”。


西晉的政治生態很是混亂,使百姓困苦不堪。296年,氐人齊萬年造反,再加連年受災,天水等六郡的百姓流亡漢川的有幾萬家。後來,西晉想遣送流民限期回鄉,一些官員既貪婪又殘暴,在各路口設關卡掠奪財物並想殺掉流民頭目。


流民首領巴氐李特兄弟因此起兵造反,他們連續大敗西晉軍隊,並拿下德陽、成都直至墊江等地。大好形勢之下,李特將部隊分散到各村寨,被官軍與村民抓住時機打得慘敗,首級被傳到洛陽。


李特的第三子李雄收容殘部修整後,重新帶兵攻佔成都,蜀人流亡逃散。李雄稱帝,國號成漢,拜著名道士範長生爲丞相,派軍隊連續佔領益州各地以及南中。成漢的建立,真正的拉開了東晉十六國的歷史大幕。


334年,李雄遺命其兄之子李班繼位。自此,李氏家族開啓了互相殘殺的地獄之門,國勢日衰。347年,桓溫率兵滅亡了成漢,摧毀了少城。


李雄稱帝后,在範長生“休養生息,薄賦興教,切莫窮兵黷武”的勸導下,一度輕徭薄賦,刑罰清明,在全國兵荒馬亂之際,成都成爲動亂中的世外桃源。李雄死後,卻因繼位問題造成政權更替頻繁,百姓也跟着遭殃。


世界上最早的年號錢始於李壽稱帝時鑄造的“漢興錢”。405年至413年,四川還出來一個叫譙蜀的割據政權,被劉裕所滅。



隋唐:揚一益二,三教大昌

4

隋唐時期,四川相對安定,經濟繁榮,文化昌盛,宗教也達到鼎盛,有揚一益二之說。隋文帝派他的兒子楊秀做蜀王,在成都大興土木,重築規模比秦代太城還大的少城,在將軍衙門一帶取土,形成了一個大塘,唐朝在此基礎上建立起著名風景區摩訶池。


成都平原的農業得到了大發展。手工業、商業也十分發達,人口密佈,商賈雲集,市貿繁榮。舊唐書記載:“蜀爲西南之都會,國家之寶庫,天下珍貨聚出其中”。安史之亂,玄宗逃蜀,亦因“歲首稔民安,儲供無缺”,成都因此升爲“南京”。黃巢攻陷潼關,愛玩的唐僖宗逃奔興元,因“儲待不豐”,遂到成都,“蜀中府庫充實,與京師無異,賞賜不乏,士卒欣悅”。


唐末時,成都爲當時設府的十個城市之一,成都府的稱謂也從此開始。875年,劍南西川節度使高駢鑑於成都面臨南詔的威脅,召集民工在外圍修築了一道長25裏磚城,稱爲羅城。城上修有房屋,城門外修了磁城。他還將郫江從北門繞過城東,在城南與錦江匯合,現在叫府河。此後,南詔不敢再犯。


韓愈:“自古詩人皆入蜀”。成都的繁華使大詩人們流連忘返,留下足跡的同時,也留下華麗的詩篇。據大數據,唐朝的近200位詩人爲成都寫了近1000首詩歌。


初唐四傑先後入川,或爲宦遊,或爲美景所吸引。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風煙望五津”指的是岷江上的五個渡口,在《入蜀紀行》裏,王勃感慨,“悠遊之天府,宇宙之絕觀”,“山川之感召多矣”。岑參、劉禹錫、李商隱等先後到訪過成都,但最知名的還是詩壇雙峯:李白與杜甫。


李白幼年在江油讀書,十五歲開始習武練劍,曾跟隨著名道士東嚴子學習道家學說並修煉,入山隱居數年。在成都遊歷期間,登散花樓,觀司馬相如琴臺,瞻仰揚雄故居。安史之亂後,唐玄宗入蜀,他寫下《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九天開出一成都,萬戶千門入畫圖。草樹雲山如錦繡,秦川得及此間無。”


杜甫一家因生活困苦不堪到了成都,借住在浣花溪邊的一座廟裏。在四川做刺史的故友高適知道後,從彭州寫詩問候杜甫,還送了些錢糧過來。在朋友和鄰居的資助下,杜甫修起了“草堂”。


暗水流花徑,春星帶草堂


寓居成都的日子,可以說是杜甫一生中的美好時光,雖談不上富貴,但閒適而安逸。他與舊友高適、嚴武有不少往來,與鄰居也相處融洽。


鄰居們時常邀請杜甫做客,送給他一些自家土產:“西蜀櫻桃也自紅,野人相贈滿筠籠”。有時他到鄰居家串門,看見“黃四孃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天氣好心情也好,“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有時還會乘船去武侯祠遊覽憑弔:“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 隔葉黃鸝空好音”。有時則在浣花溪邊觀賞風景、洗藥、釣魚。嚴武去世後,沒有了經濟來源的杜甫便攜家人乘船東去,離開成都。


才女薛濤也是蜀中風景。八歲那年,她父親薛鄖在梧桐樹下忽有所悟,“庭除一古桐,聳幹入雲中。”薛濤隨口續上,“枝迎南北鳥,葉送往來風”。可惜一語成讖,薛鄖不久病逝,16歲那年,失去依靠的薛濤成了一名營妓,憑“容姿麗、通音律、善辯慧、工詩賦,能掃眉塗粉”,爲劍南西川節度使韋皋所賞識。


一次酒宴中,韋皋讓薛濤即席賦詩,薛濤筆援筆而就,色藝雙絕的薛濤聲名鵲起,很快成了節度使身邊的紅人。被譽爲再世諸葛的韋皋讓她參與案牘工作,而薛濤寫起公文富於文采,細緻認真。一天韋皋突發奇想,擬奏請唐德宗授薛濤爲“校書郎”,因舊制未能成功。


後來薛濤脫去了樂籍,一度被小她11歲的“色藝雙絕”的元稹所吸引。前後3個月,兩個人流連在錦江岸,蜀山邊。但幸福隨着元稹赴洛陽任職戛然而止。雖然薛濤爲元稹寫了很多情詩,製作了桃紅色的“薛濤箋”,但元稹終究辜負了她。失望的她在《春望詞》說:“風花日將老,佳期猶渺渺。不結同心人,空結同心草”。從此,她脫下紅裙,換上道袍,直到去世。


隋唐時代,成都的宗教也大爲發展,佛教、道教、景教都盛極一時。景教屬於基督教的一支,傳入中國後建的寺廟叫“大秦寺”。《蜀都故事》記載,成都西門建成的大秦寺極爲富麗堂皇,“共門樓十間,皆以珍珠碧貫爲之鏈”。景教衰敗後,大多改成佛教寺廟。


佛教寺院以大聖慈寺規模最大,時譽“震旦第一叢林”,寺內有近百個庭院,樓、閣、殿、塔、廳、堂、房、廊共八千多間。


玄宗和僖宗入蜀時,大量名畫家一起到了成都,大多住進大慈寺,寺廟牆壁上的各種佛、神、經變等畫像一千多幅,被蘇軾讚歎爲“皆一時絕藝”,“精妙冠世”。宋代李之純在《大聖慈寺畫記》稱,“舉天下之言唐畫者,莫如大聖慈寺之盛”。大慈寺的面積約爲當時成都的十三分之一,寺院之間“商賈列次,市肆雜呈,四時之間則有蠶市、扇市、藥市、夜市……等”麋集於斯,亦是工藝作品展示的地方,對活躍經濟,改變生活方式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他如文殊院(當時叫信相院)、昭覺寺等都是大型寺院,小的寺廟就更多了,除大慈寺外,大多在唐武宗滅佛時被毀。


道教的青羊宮也不落人後。據說青羊宮始建於周,揚雄《蜀王本紀》記載,老子爲關令尹喜著《道德經》後,“子行道千日後,於成都青羊肆尋吾”。此後,青羊宮便成爲老子傳道的聖地。


唐僖宗進蜀避難,住在青羊宮內。一天,有人忽見紅光如球入地,挖掘獲得一塊玉磚,上刻古篆文“太上平中和災”。僖宗認爲這象徵着天降吉祥,是太上老君的恩典。回長安後,他下詔賜錢二百萬建設殿堂,建成後的青羊宮規模宏大,氣象宏偉,名字從“觀”爲“宮”。《西川青羊宮碑記》載:“岡阜崔嵬,樓臺顯敞,齊東溟圓嶠之殿;抗西極化人之宮,牽劍閣之靈威,盡歸行在;簇峨眉之秀氣,半入都城。煙粘碧壇,風行清磬。”這樣一來,青羊宮便成爲西南最有影響的道教聖地之一。



川西第一觀青羊宮

大司馬強力推薦


成都當時的音樂與戲劇同樣很興盛。杜甫到成都後直抒,“錦城絲管日紛紛,半入江風半入雲”。韋皋又引入南詔的音樂,和本地的“蜀國弦”互相影響,又產生新的內容。至於流行歌曲則有蜀聲高亢急促的說法。


音樂人才有理論家段安節,制琴名手雷威,演唱的人就更多了,薛濤是最著名的一個。當時已經有公開的戲劇演出,據說南詔曾在成都俘虜了兩名男演員,猴戲、木偶戲等都大行其是。


成都的夜生活也很豐富。盧照齡《十五夜觀燈》:“錦裏開芳宴,蘭缸豔早年。縟彩遙分地,繁光遠綴天。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別有千金笑,來映九枝前”,記載了當時盛況。大街上“點燈張樂,晝夜喧闐”,青羊宮的道燈,昭覺寺的佛燈,大慈寺的水燈,加上民衆的獅燈、龍燈、車燈等等,更是絢麗多姿。


至於花市,最早是與蠶市、藥市一起,古蜀就有了,屬於農業相關的集市。秦漢時,藥市與蠶市分開,至唐代,花市單獨出現了,漸漸就形成了花會。肖遘在《成都》的詩中寫道:“月曉已聞花市合,平江偏見竹筏多”。


農曆2月15日是太上老君的生日,道教要舉辦廟會,而傳說中百花仙子的生日也在這天,要舉辦盛大“花朝”。到花市賞花的人到青羊宮中拜祭老子,進香祈福,而到青羊宮參加法事的善男信女也遊覽花市,“廟會”與“花會”逐漸合一,爲成都每年春天的盛會。


隋唐五代時期,成都的經濟作物“蜀麻”以質量冠絕全國。中唐開始,丘陵地區的龍泉驛也大量種茶,大規模經營並轉賣漢地及藏羌等少數民族地區。


蜀錦也風光依舊,前蜀滅亡時,庫存的絲織品多達五十萬匹。蜀錦之外還有蜀羅,這是一種輕軟的絲織品,唐中宗的安樂公主出嫁時,成都上供一條單絲碧羅籠裙“縷金爲花鳥,細若髮絲,鳥大如黍米,眼鼻嘴甲俱成,明目者見之”,可稱極品。有記載吐谷渾和柔然商人到成都進行絲綢貿易,而西域胡商因長期經營蜀地絲綢而在成都形成聚居地。


絲麻之外,造紙業也發達,黃白麻紙是唐官方用紙,其中“廣都紙”很出名,流行於官府民間,前後蜀出產的“霞光箋”和“十樣蠻箋”都名聲顯著,爲士大夫所追捧。釀酒業也發達起來,除了普通白酒和燒酒,“生春酒”還被列爲貢品。陶瓷業雖然以青瓷爲主,但出現了祕色青瓷,又有經過高溫也不脫色的綠釉,黃色及褐色的瓷器也開始出現,釉下彩的技術日漸成熟,爲青花瓷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五代:花間筵宴,蓉城初現

5

907年,朱溫通過禪讓的形式滅亡唐朝,史稱“後梁”。在成都的王建遂自立爲帝,史稱“前蜀”。六十歲才當上皇帝的王建一生戎馬,急於立太子。他寵愛的妃子徐氏深交朝臣,鼓動羣臣上表稱自己的兒子王宗衍“才器英武,實堪社稷之託”,遂達到目的。但王建一次見到王宗衍參與鬥雞、擊球,嘆息說:“我百戰而立此基業,此輩難道能守之乎”!


王宗衍即位時年僅十七,改名叫王衍,將大事委託宦官。太后、權臣們公開按官職高低賣官鬻爵。王衍喜歡以“灌口二郎神”的衣着到各地巡遊,每次歷時數月,沿途彩旗飄飄,鼓樂齊鳴。


後唐通過外交假意與前蜀修好,王衍信以爲真,將軍隊從邊防撤回。這一次,王衍率數萬軍隊北上游玩,一路上吟詩唱和,興致勃勃。當走到利州,王衍才相信後唐軍隊打進來了,於是倉促迎敵,被打得大敗而逃。王衍回成都後,身綁荊棘投降,出川后即被滿門抄斬,前蜀遂亡。


後唐大將郭崇韜受到李存勖的猜忌,被遣使處死,蜀中大亂。西川節度使孟知祥急馳入蜀穩定人心。恰巧洛陽兵變,李存勖被殺,後唐明宗李嗣源即位。孟知祥於是抓緊時間整頓軍備,處死了後唐的監軍使,又拒絕向朝廷送禮錢的要求,又與東川節度使董璋聯合對抗後唐,取得勝利後,順手消滅了董璋,得到了東川。


後唐只得先後封孟知祥爲劍南東西川節度使、蜀王。934年,後唐明宗病死,孟知祥在成都稱帝,史稱後蜀。半年後,孟知祥病故,幼子孟昶繼位。其時,大臣多爲其父故人,驕橫不法且視幼帝如無物。孟昶經過激烈鬥爭,剷除舊臣開始親政。


後蜀沒有奪取中原的雄心,政局相對安定。後晉晉昌節度使趙匡贊及後漢關中的大將李守貞、趙思綰叛亂都曾請求歸降,但因後蜀反應遲鈍而挫敗。965年,北宋大軍僅用六十六天時間就兵臨成都,孟昶率衆投降。


相對安定的生活,讓成都產生了溫庭鈞、韋莊爲首的花間詞派,對後世的詞人皆有或多或少的影響。韋莊作爲前蜀宰相,帶着朝聖的精神尋找到了“柱砥猶存”的杜甫草堂,便以“重結茅屋”來表達對杜甫的仰慕之情,這也是重修草堂的第一人。


花間派的碩果


後蜀皇帝孟昶則對芙蓉花別有偏愛,命百姓在成都遍植芙蓉樹,每到花開時節,市內“四十里爲錦秀”,故成都有蓉城的雅稱。


北宋滅蜀後,進入成都的軍隊曾大肆屠殺搶掠,而且剝削加劇的現狀及日進綱之類的徭役激起了四川人的多次起義,花了很多時間才穩定下來。



兩宋:文豪西至,茶道東傳

6

宋朝因政治中心東移,成都因管轄距離過遠,且地處邊疆,給予成都知府“便宜行事”的特權,“奉詔條之外,事有大可革者,奏後始行;其有從權而合議者,先行後奏”。四川科舉考試採取由地方州府主持類似禮部的省試,用特殊待遇籠絡當地讀書人。南宋更是以四川安撫制置使兼成都知府來坐鎮,權力空前。


范成大任四川制置使時,爲成都街巷整修街道。《砌街記》說:“以丈計者三千三百有六十,用甓一百餘萬,爲錢二千萬羸”。這次修通街道,“費出於官,而不以及民”。整修的街道達到了十四條。效果很好,“雨不乘橇,騎不旋濘。徐行疾趨,俱從坦夷”。百姓的口碑也好,“周道如砥”。


成都府路的人口數都佔了川峽四路的40%到50%,成爲當時全國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且與江南並列爲全國最富裕的地區。成都茶業、紡織業、印刷業、造紙業、農業、手工業均名列前茅,商業的發達使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出現在成都。


宋代的成都人遊樂之風盛行。蘇軾《次韻劉景文次元寒食同遊西湖》詩自注:“成都太守,自正月二日出遊,謂之遨頭,至四月十九日浣花乃止”。最早,宋太宗時的知府張詠順從民意,組織參與遊宴,“自萬里橋以錦繡器皿結綵舫十數只,與郡僚屬官分乘之,妓樂數船,歌吹前導,命曰遊江……抵寶曆寺橋,出宴於寺內”。


遊玩之中,既有單純的玩,也有農業交易。仁宗時,宋祁更首倡官員三個月的春假制度,除值班人員外,所有人都可以外出遊玩三個月,但一不準擾民,二必須用自己的俸祿。


宋祁本是愛玩之人,他趁着每逢蠶市、踏青節百姓全城出動時機,觀察特產與風景,並和羣衆打成一片。宋祁著有《益部方物略記》,是第一部詳細介紹益州地區的各種奇妙特產和烹飪技巧的書籍。


成都的清水河上,曾有一座叫蘇坡的石拱橋。當年蘇軾趕考就在河邊的客棧住下,溫習一下功課之餘,也出門觀賞風景,寫詩作賦。待他進京趕考中了榜眼後,想起清水河附近百姓沒有橋的不便,就自己出資修建了這座三墩四洞的青石拱橋。人們把這座橋叫做“蘇坡橋”。蘇軾曾住過的客棧,就在橋旁,後來被改做亭子,稱之爲“東坡亭”,是老成都十大風景之一。


蘇軾20歲與蘇轍同遊大慈寺,與僧人惟簡的關係甚密。惟簡俗姓蘇,也是眉山人,被東坡認作宗門兄長。他們以各種方式的交往約40餘年,可以說蘇軾在佛法上的提高與惟簡密不可分。惟簡大師去世後,蘇軾作《寶月大師塔銘》紀念,“大師寶月,古字簡名。出趙郡蘇,東坡之兄。自少潔齋,老而彌剛。領袖萬僧,名聞四方”。


蘇軾曾經買得唐明皇所建的藏經龕門四板,上面有吳道子的畫,其陽爲菩薩,陰爲天王,獻給老父蘇洵,堪稱至寶。蘇洵去世歸葬眉山,蘇軾辦完喪事,專程到大慈寺拜望惟簡,在大師勸說下蘇軾將四菩薩像捐出。惟簡許諾“以身守之。吾眼可霍,吾足可斫,吾畫不可奪”,並耗錢百萬造閣珍藏,繪蘇洵像於其上,名爲“四菩薩閣”,蘇軾助錢二十分之一。


與蘇軾淵源匪淺的大慈寺


蘇軾一生仕途坎坷,而能豁達度世,與他對佛道兩家的信仰及修行分不開。對妻子和成都的感情深厚。當客居錢塘的蘇軾見到妻弟王緘時,離他妻子去世正好“十載”,他寫下《臨江仙》:“忘卻成都來十載,因君未免思量。憑將清淚灑江陽。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涼。坐上別愁君未見,歸來欲斷無腸。殷勤且更盡離觴。此身如傳舍,何處是吾鄉”。


1172年,陸游被任爲成都府小官,因爲是閒職,他可以悠然的造訪當地的風景名勝,感受風俗文化,萌發“終焉於斯”的念頭。1175年,范成大任四川制置使,舉陸游爲錦城參議,二人以文會友,成莫逆之交。


主和派攻擊陸游“不拘禮法”、“燕飲頹放”,因而被免職。陸游就在杜甫草堂旁的浣花溪畔開闢菜園耕讀度日,自號“放翁”。陸游入蜀因爲太閒,於是放浪形骸,把大量的時間花在飲酒遊玩上,寫成都行,“成都海棠十萬株,繁華盛麗天下無。青絲金絡白雪駒,日斜馳遣迎名姝。燕脂褪盡見玉膚,綠鬟半脫嬌不梳......”又有:“當年走馬錦城西,曾爲梅花醉似泥。二十里中香不斷,青羊宮到浣花溪”。亦有“我遊西川醉千場,萬花成圍柳着行”、“輕裘駿馬成都花,冰甌雪碗建溪茶”等等。後來,陸游詩名日盛,受到孝宗召見,於是出川任職。


自唐朝以來,禪宗大盛,而四川更是出了馬祖道一、德山宣鑑、圭峯宗密等影響當時及後世的大宗師。至宋朝,圓悟克勤禪師橫空出世,薈萃各宗禪法,成爲一代承上啓下的中興之祖。


他家世代以儒學爲業。一日,克勤偶遊妙寂寺,見到佛書,讀了又讀,有悵然若失之感,告訴同伴:“我過去是出家人吧”。後來皈依佛門學經,但一次瀕臨死亡的重病讓他認識到,文字並不能使其證道。於是,投真覺勝禪師處。一天,勝禪師手臂出血,指着告訴克勤:“此曹溪一滴也”。他一聽有省:“道固如是乎”?


他出蜀先後禮謁了玉泉皓、黃龍心、東林總等禪門高僧,最後投五祖法演座下。因博通經教,克勤有很重的豪辯習氣。爲消除他的惡習,凡克勤自認爲的成就,法演統統不予承認。


一次,克勤入室請益,幾句後就與老師爭辯起來。法演道:“可以敵生死乎?他日涅盤堂孤燈獨照時(指死亡來臨時)自驗看”!克勤忿然而去,不久便染上傷寒,用盡平日所學都不得力。法演重新見到他,即令入住侍者寮。半月之後,有人禮謁,他旁聽而悟道,向老師報告所得,“金鴨香銷錦繡幃,笙歌叢裏醉扶歸。少年一段風流事,祇許佳人獨自知”。法演一聽,知他已徹悟,說:“佛祖大事,非小根劣器所能造詣,吾助汝喜”。


圓悟克勤長期在成都昭覺寺駐錫傳授禪法,門下最著名的有大慧宗杲和虎丘紹隆,皆爲一代宗師,通過傳承,深刻的影響了日本禪宗及茶道。


日本茶道之祖圓悟克勤


據說,圓悟克勤書寫的“茶禪一味”,被日本禪僧榮西帶回日本,後經過一休宗純、村田珠光等禪師的發揚光大,漸漸發展成日本茶道。圓悟克勤→虎丘紹隆→應庵曇華→密庵鹹傑→鬆源崇嶽→運庵普巖→虛堂智愚→南浦昭明→宗峯妙超→徹翁義亨→言外宗忠→華叟宗曇→一休宗純→村田珠光的法脈,既是日本傳承禪宗的路徑,也是日本茶道發展的源流。


克勤的著作《碧巖錄》、《圓悟心要》被列入日本的大正藏,《茶禪一味》被日本茶道界奉爲至寶。據說,每年都有日韓的僧人和信徒前來朝拜圓悟克勤墓。



元明清:屢遭大難,歷劫重生

7

宋末,蒙古攻陷成都,曾經進行十分慘烈的屠城。元朝滅宋後,在成都設置“四川等處行中書省”,四川省首次出現在歷史上,但成都的元氣一直沒有恢復,以致於元末明玉珍割據四川時,竟然要以重慶爲都。


明朝成立後,朱元璋封十一子朱椿爲蜀王,王府建在成都,兩次命大將李文忠和藍玉以土築城,後來都指揮使趙清用磚石重修城牆。1644年,張獻忠攻陷成都後稱帝,史稱“大西”,成都稱“西京”,蜀王府成爲張獻忠的皇宮。沒幾年,清軍共進成都與大西軍激戰,全城因此焚燬於戰火之中,曾經繁華似錦的名都會就此斷絕人煙,幾乎成爲野生動物的樂園。


爲此,清朝多年在川北的保寧(今閬中)設府辦公。從康熙初年起,大量移民進入四川(俗稱湖廣填四川),經濟開始回升,成都也隨之逐漸恢復生氣。


經過康熙、乾隆年間的兩次重建和擴建,一座新的成都又屹立在兩江環抱的舊城址之上,省會又遷回成都。今天四川的人文特徵、生活方式、文化習俗、居民性格的形成,還有“川菜”、“川酒”、“川戲”等,都與這次移民運動有關。


1714年,年羹堯重建成都大城。1718年,又在大城西南另建小城,只讓八旗兵丁及其家眷居住,稱爲滿城,亦稱少城,周圍五道城門,四座城樓,城內有衚衕三十三條,現在還存有小北街、東門街、東城根街、小南街等當時少城內的街道。


民國誕生後,只准滿族居住的少城引起了大衆的不滿,1913年拆除了少城,將衚衕改爲了街、巷,1918年爲紀念四川靖國之役的勝利,又在少城東城基礎上建“靖國路”,就是現在的東城根街。


從元滅宋,到明滅大夏,至清滅大西、南明,成都多次在改朝換代之時,因戰爭和屠殺而人口大減,雖然多次有國家層面的人口遷入政策,但工商業的繁榮程度明顯弱於宋朝乃至以前,百業再也無法和江南地區相提並論,輝煌的蜀學因學術精英的死亡或逃散也黯淡了不少,而遷入的人口基本爲貧民,家學底子較差,且文化的興盛比工商業更難,往往需要幾代人甚至更多時間。


傳說中的張獻忠七殺碑

位於廣漢市雒城公園


20世紀40年代,成都新南門出土了一塊元代八思巴文的碑。經專家翻譯,元朝皇帝對佛教徒和尚,基督教徒也裏可溫,道教徒先生,伊斯蘭教徒達失蠻等不同宗教一律保護,使成都的宗教與文化具備了多元性。


1334年,蒙古人吉當普出任四川肅政廉訪司事,他聽說都江堰年年修年年毀的情況,認爲應花大力氣維修。他召見灌州判官張弘做試驗,結果“堰成,水暴漲而堰不動”。而後召開各級官員、軍隊、鄉紳等參加座談會“各陳利害,鹹以爲便”。


開工儀式在二王廟舉行,官員們在李冰父子的塑像前行禮上香,抽籤占卜得到吉兆,這是在徵得李冰的同意。工程分段進行,吉當普認爲內外二江的分水魚嘴在河中頂衝激流,最容易破壞,爲了堅作魚嘴,他用了16000斤鐵澆鑄成一隻巨大的鐵龜作魚嘴,並在魚嘴前埋鐵樁,以減輕損壞。


歷時五個月的工程完成後,都江堰連續正常使用40多年。今天,吉當普的塑像在離堆公園中,接受遊客的敬意。


明朝成立後,很多喪心病狂的政策給社會造成巨大損失,一部分有儒學信仰的官員爲消除弊政做出不懈努力。


出身成都地區的內閣首輔楊廷和在明武宗死後,冊立嘉靖帝朱厚熜。在皇帝繼位之前的空窗期,楊廷和利用三十七日的時間進行了遣返邊兵、各地進獻的美女、供皇帝娛樂的番僧和樂人,釋放無罪的囚犯,減免農業稅,裁掉憑關係的官員等一系列措施。


楊廷和提前將德才兼備的人員提拔起來,放在合適的位置,以推行新政。嘉靖初年“天下翕然稱治”,朝野上下都人心大快。但最終因大禮議之爭限制皇權失敗,告老還鄉。他兒子楊慎因率領衆大臣哭爭“大禮議”,也遭杖責貶往雲南永不錄用。楊廷和爭取相權的失敗,讓明朝皇權的惡性發展難以扭轉,直到明亡。


新都區桂湖升庵祠


清代中葉,劉沅創立了槐軒學派,被推崇爲“川西夫子”。他在選爲貢生的第二年,父親病故,家道從此中落,就在家鄉開私塾養家。46歲那年,他搬到成都淳化街開門授徒,門前有株百年大槐樹。他就給宅院取名槐軒,這就是槐軒學派名字的由來。


劉沅對學生來者不拒,報酬不計多寡,實在是一貧如洗沒錢也可以聽。除了教授經史子集,還教授大學實功(靜養)。40餘年的教學,他教授了弟子上千人,其中進士舉人上百人,明經貢士三百餘人,成爲川西最負盛名的私塾。教書之餘,他著作有槐軒全書有經學、史學、理學計二十八種一百七十八卷。


其後,他的後人劉鹹滎位列成都的五老七賢,劉鹹炘被稱爲天才學者,先後四川大學等校任教授,著有煌煌大著《推十書》系列書籍,被蒙文通、梁漱溟等學者盛讚,可惜36歲早逝。


成都自秦朝後歸屬中原,古蜀人因多次起兵抗爭而被殺戮,後秦朝從中原各地遷入大量人口,其中秦人“移秦民萬家實之”,而著名富豪卓王孫家的祖先等也從山東被遷移過來,真正的古蜀人剩下的應該不多。


三國時,戰亂導致益州人口銳減。兩晉隋唐前後蜀期間,北方的文化人、有農工商技術的人和流民大量流入四川,使當時的成都文化經濟大爲提升。


兩宋時期,除了最初的三十年四川動亂起義不斷,人口減少之外,金軍佔領中原,引發大量北方人口進入四川,加上自身人口的持續恢復,到南宋紹興三十二年,暴增至約1153萬人,經濟文化也達到頂峯。


蒙古軍攻打川渝,慘烈的屠殺使成都乃至四川人口大減。明朝滅亡大夏時,也使成都乃至四川人口大減。清朝滅亡大西時,雙方更使成都的人煙滅絕。今天四川地區的人可以基本確認是爲原來的外地移民。


從成都興衰的曲線,可以看出一個地區乃至國家的興盛與發展,與人口的數量及素質無法分開。


成都人自古都有包容、開放、進取、創新等特質。從古蜀文化可以看出,已經挖掘出的這麼多輝煌璀璨的青銅器、金器和玉器等等,不是一個坐井觀天的族羣就能幹出來的,而是從外引進、消化後,與自身的審美及技術相結合出來的工藝品。


成都人通過南方絲綢之路向外探索有成,買賣商品早在漢朝就形成了規模。誰說蜀人只是貪圖享樂,不願吃苦耐勞,不信你也走一走“蜀身毒道”,賣出特產後,將印度、阿富汗的貨物買回來。


成都的標誌——熊貓翻牆


至於說蜀人懦弱,應該是指男人對待老婆吧,耙耳朵是這邊的特點。君可見,歷史上成都平原多少次人口的劇烈洗牌,或是反抗暴政,或是抵禦外辱。抗日戰爭有多少四川人爲了保家衛國而戰死沙場。那不是懦弱,而是沒到那個份上。


願天佑成都。


參考文獻

1、三星堆博物館、金沙博物館簡介

2、(西漢)司馬遷:《史記》;揚雄:《蜀王本紀》

3、(晉)常璩:《華陽國志》

4、段渝、羅開玉、粟品孝、謝元魯等:《成都通史》;四川人民出版社,2011年

5、(晉)張華:《博物志》

6、(宋)宋祁:《益部方物略記》

7、(宋)王宗稷:《東坡先生年譜》 

8、(清)張晉生:《四川通志》

9、三國志等其他書籍


歡迎參加徵文大賽,獎金十分豐厚

文史宴“名城巡禮”徵文大獎賽,誠邀各位讀者參加

歡迎關注文史宴

長按二維碼關注

專業之中最通俗,通俗之中最專業

熟悉歷史陌生化,陌生歷史普及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