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鄭交惡

西周末年,犬戎攻破鎬京之後,鄭桓公及其子鄭武公浴血奮戰,力保周王室江山,而受到周王的器重。在朝中一言九鼎,鄭國趁機對外擴張,甚至霸佔王室的權力,鄭國與周王室的矛盾目益尖銳起來。

為了遏制鄭國,周平王私下委任虢公林和鄭莊公同時為卿士,鄭莊公對此十分不滿。

在平王東遷後,雖然還有著天下共主的名號,但實際上週王朝只是一個方圓不過600裏的小國。

此時,王室與鄭國之間已互不信任,發展到相互交換「質子」的地步。周平王將其子孤派往鄭作為人質,孤後來死在鄭國,鄭則派公子忽去周王室充當人質。

公元前720年,周平王去世,孫子周桓王繼位。諸侯互相征伐,誰也不把天子放在眼裡。

武公的兒子鄭莊公舉起「以王命討不廷」的旗幟,聯合齊、魯,進攻宋、陳等十幾個諸侯國,並積極擴張勢力,打敗了北戎,鄭國的勢力逐漸強大起來。

周桓王為了打擊鄭國的囂張氣焰,重新起用虢公,任命其為卿士,以達到削弱鄭莊公權力的目的。鄭莊公極為惱火,同王室的鬥爭進而轉向公開化。鄭莊公派人強行收割了周王附近的莊稼。

緊接著,鄭國在沒有得到周王許可的情況下,私自同魯、許等國交換土地,引起了周桓王的惱怒,周、鄭由「交質」發展到「交惡」的地步。尖銳的矛盾,終於引發了一場戰爭。

周桓王十三年(公元前707年),周王一怒之下廢除了鄭莊公的封號,革去了其在周朝中的卿士一職,並親自率周與陳、蔡、衛三個諸侯聯合的大軍討伐鄭國,結果周王師慘敗,連桓王也被亂箭射中了肩膀,天子的威嚴掃地,從此一蹶不振,鄭國的地位卻比以前更加顯赫,儼然成了春秋初年的一個霸主。

隨著王權的淪落,諸侯對天子的朝拜、貢奉大大減少,王室財政越來越拮据,不得不依賴諸侯的資助,天子不僅經濟上有求於諸侯,政治上也往往受諸侯國的擺布。周襄王曾低聲下氣地向鄭國「請盟」,後來又接受晉侯的召喚,參加諸侯召開的會議。天子「共主」的地位,此時已名存實亡,「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時代已成為過去,社會進入了一個動亂的時代,各種矛盾都在急劇發展,而且錯綜複雜地交織在一起。


周平王東遷後,鄭武公、鄭莊公均為周平王的卿士,周平王也想削弱鄭的實力,意圖讓虢公取代鄭莊公的卿士之位。周平王的意圖沒達到不說,還惹來鄭莊公的威脅,最後以跟鄭國交換人質收場,史稱「周鄭交質」。好不尷尬。有這麼一段記載:鄭武公、莊公為平王卿士,王貳於虢,鄭伯怨王,王曰「無之。」故周、鄭交質,王子狐為質於鄭,鄭公子忽為質於周。

周平王東遷洛邑後,周王室宗主國實力是一天不如一天。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周王室與諸侯國實力出現了大反轉,諸侯國實力卻逐漸強大。此時的鄭莊公因為祖輩有功於周王室,再加上自身實力強大,他身兼周朝卿士和諸侯國君的雙重身份。

周王室歷經犬戎之亂、東遷洛邑之後,已經淪落到了無法自保的地步,只能依靠諸侯國的保護,喪失了往日的實力和威望。犬戎之亂打破了周天子不可挑戰的神話,也令各諸侯國放下了思想包袱。

鄭莊公為了防止國內叛亂,以至於遲遲不入周王朝供職。但是當他得知,周平王想讓虢公提他分擔政務時,他第一時間駕車趕到周王室赴任。可見他即使在坐鎮守國的危急時刻,也密切注視著周王朝的動靜。他經營鄭國,同時又不願放棄左右宗周朝政的權力。

當初周平王想分權給虢公,鄭莊公因此還怨恨上了周平王。此時的周平王儼然沒有了天下共主的威嚴,卻假模假樣地說:「愛卿,沒有的事。你聽誰說的。」這鄭莊公也真是膽子夠肥的,竟然還不依不饒,還一直表現出對周平王的懷疑。無奈之下,周平王為了表達自己沒有撒謊竟然還答應與鄭莊公交換人質,以表示互信,也就是周平王的兒子狐在鄭國做人質,鄭莊公的兒子忽在周王室做人質。這就是歷史上所稱的「周鄭交質」。天下共主周天子做到這個份上沒落僅僅是時間上的問題。其實人家鄭莊公抓住這件事不依不饒是有原因的,當他拿到周平王的兒子狐這個人質的時候,一方面鄭莊公既可以控制周平王,隨時可以打擊周王室,另一方面又可以賣個人情給周平王的太子,也就把周平王的太子拉到自己陣營裏了。一箭雙鵰的計策,鄭莊公玩的真是熟練。


我覺得提這個問題,你缺乏幾點基本的歷史知識。

第一,平王東遷後周王室雖然威信下降。但在周平王時代,王室還是有一定號召力的。雖然諸侯們已經開始出現陽奉陰違的苗頭了,但大多不敢公開反對周天子。即使鄭莊公感覺平王冷遇他,也不過是派人割了王田的稻子,逼著平王和他交換人質。遠遠談不上挾持周天子,以平王為傀儡。

第二,鄭莊公也不過是打著周王卿士的旗號欺負欺負周邊國家。遠遠沒有此後,齊、秦、晉、楚等國會盟諸侯的威勢。更沒有得到周王的認可為諸侯之方伯。這能叫霸主嗎?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