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老閹人司馬遷與李家關係怎麼怎麼好,又因為給李陵辯解被割了jj,懷恨在心,所以才對李廣大寫特寫。

駁:

司馬遷與李家的關係如何,他在《報任安書》中已經說明了。

《報任安書》

夫仆與李陵俱居門下,素非能相善也。趣舍異路,未嘗銜杯酒,接殷勤之餘歡。

司馬遷對漢武帝不恨,那是不可能的,但要說給李廣大寫特寫,那就有些過了!李廣一生四十餘年與匈奴作戰,歷任文景武三朝,打過吳楚,平過西羌,戰過匈奴,這點文墨也只不過是對那個時代邊軍的濃縮。

2、為了王昌齡的一句龍城飛將,這些人居然非說飛將就是衛青,衛青有龍城大捷,李廣一輩子都沒到過龍城 ,龍城飛將與李廣一點兒關係也沒有。

駁:

這首詩就是創作於王昌齡駐守邊塞的時候,龍城飛將就如同常山趙子龍,燕人張翼德,李廣就出生在龍城。飛將是匈奴給李廣的號。

史記記載,青至蘢城。蘢城是龍城嗎?唐人的詩里可有以龍城代衛青的?

3、飛將軍的稱號並不是因為匈奴的敬重,而是李廣在打敗仗的時候跑得快,逃跑如飛,所以匈奴用此來諷刺李廣,而司馬遷卻罔顧事實,將這一諷刺的稱號委婉地變成讚美。匈奴很少侵入右北平,所以所謂的匈奴不敢入右北平其實是司馬遷為了美化李廣而自己胡謅的。

駁:

你們這些人,是完全不知道右北平郡的戰略意義。我就說個關口,山海關和喜峰口你們聽說過嗎?那就是右北平郡的。

公元前128年,匈奴殺遼西太守,打敗漁陽韓安國,掠奪數千人。右北平郡在漁陽郡和遼西郡之間,你們說匈奴沒入侵右北平郡?只有匈奴只是沒入侵成功而已,莫非失敗的入侵不叫入侵?嗯?

匈奴左部在上谷以東,公元前127年,匈奴大舉東侵,李廣任右北平郡太守,冬天匈奴君臣單于就死了。接著,左部左谷蠡王自立單于,打敗左賢王太子於單,這都是發生在匈奴左部的事情。

之後,匈奴人畏懼李廣,稱其為「漢之飛將」。

4、他的聲名都是被混的不如意 ,自認懷才不遇的窮酸文人吹出來的。

駁:

我記得吹李廣的大多數是從軍的文人吧!畢竟從軍的武人很少有懂文化的。

反而那些真正的酸文人極力瞧不起李廣,反而崇拜衛青程不識。

例如:反變法的司馬光:「效不識,雖無功,猶不敗;效李廣,鮮不覆亡。」

明末清初的「抗清英雄」黃淳耀:「李廣非大將才也,行無部伍,人人自便,此以逐利乘便可也,遇大敵則覆矣。太史公敘廣得意處,在為上郡以百騎御匈奴數千騎,射殺其將,解鞍縱卧,此固裨將之器也。若夫堂堂固陣,正正之旗,進如風雨,退如山嶽,廣豈足以乎此哉?淮南王謀反,只憚衛青與汲黯,而不聞及廣。太史公以孤憤之故,敘廣不啻出口,而傳衛青若不值一錢,然隨文讀之,廣與青之優劣終不掩。」

5、史記漢書都評價李廣帶軍「寬緩不苛」,這些人卻罔顧詞義,非要解釋成李廣不是大將之材,頂多一個突擊隊長,軍紀鬆散,治軍不嚴,能力不足,領軍無方。領兵作戰,不但屢戰屢敗,而且大戰必掉鏈子。

駁:

李廣任太守時,一郡兵力雖然不多,但大郡也有五六萬之眾,小郡也能有兩三萬的兵力。李廣歷任八郡太守,二十餘年,軍政一把抓,從未出過簍子。請問哪個突擊隊長能帶數萬軍隊?

李廣一生七十餘戰,也就武帝時期的兩戰,一戰敗北被俘,一戰平局,其原因還是李廣兵少,匈奴兵太多!非戰之過。漠北之戰,衛青怕李廣攪局,將李廣攆到遠遠的東道,免費觀光數千里沙漠隔壁。事後,衛青損失慘重,找背鍋找到李廣,污衊其失道,李廣不認,就讓長史「請」李廣幕府諸校尉對簿(一個字,殺!)。李廣不得不承認「失道」,而後自殺,以保全諸校尉。

這就是所謂的「大戰掉鏈子,李廣迷路侯。」

6、李廣平定吳楚聯軍時,作為主攻擊敗吳楚聯軍主力,奪旗,以梁王授廣將軍印,還,賞不行。這些人說李廣逞匹夫之勇,不就奪個旗嘛。私受諸侯王的「禮物」,李廣這是在中央和梁王之間騎牆,沒抄家滅族算是李廣燒高香 了。

駁:

李廣是在決戰之前受梁王將軍印,還是戰後受將軍印,還沒搞清楚之前,我勸你們還是不要妄下結論!還特么的「私受」?嗯?

李廣雖說是一介武夫,但家學也算淵源,又怎麼不知道騎牆的惡果呢?

再說,以景帝武帝這父子倆說話就跟放屁一樣的尿性,李廣是自己受梁王將軍印還是景帝命令李廣受梁王將軍印,都還是未知數!

比如:《絳侯周勃世家》

孝景三年,吳楚反。亞夫以中尉為太尉,東擊吳楚。因自請上曰:「楚兵剽輕,難與爭鋒。願以梁委之,絕其糧道,乃可制。」上許之。

太尉既會兵滎陽,吳方攻梁,梁急,請救。太尉引兵東北走昌邑,深壁而守。梁日使使請太尉,太尉守便宜,不肯往。樑上書言景帝,景帝使使詔救梁。

比如:《漢書·李廣蘇建傳》

上曰:「將惡相屬邪!吾發軍多,毋騎予女。」

乃詔博德:「吾欲予李陵騎,雲『欲以少擊眾』。

再者,左遷之罪,也是武帝時期才有的,即使李廣真的騎牆,哪怕是到了武帝時期,也是殺不了頭,抄不了家,滅不了族的。

7、李廣任隴西太守時,殺降800,這些人說李廣的性格里有不計後果的莽撞傾向,絕非大將應有的格局。

駁:

我認為李廣的大局很好,以損失敵方降兵800的代價,震懾西羌,使西羌三十餘年不犯漢邊,這也叫不計後果的莽撞傾向?

8、上郡太守時 ,李廣帶一百騎兵追擊射殺中貴人數十騎兵的三個射鵰者,這些人說是欺負 三個匈奴人。

駁:

這三個匈奴人是匈奴的高手,也有可能是匈奴的探子,幹掉他們這是對漢軍有利的事情。如果放跑這三人,對漢軍會造成不利的後果。

第一、泄露漢軍的軍事部署,

第二、這三人會成為漢軍中高級將領的威脅。

9、李廣一百騎兵智退匈奴數千騎兵,這些人說這純屬僥倖。

駁:

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戰爭本身就有很多不確定的因素,名將之所以稱之為名將,就在於能夠根據自身情況,制定不同的方案,達到目的,後世孔明的空城計,李世民的便橋之盟,不都是這樣的嘛?

10、李廣殺霸陵尉,這些人指責他心胸狹窄也就罷了,居然連帶著說李廣愛護士兵是作秀?

駁:

在這裡,順帶駁斥一下那些說「司馬遷抬李廣貶衛霍」的人了。

李廣殺霸陵尉之後,向漢武帝請罪,漢武帝回復李廣,這件事,司馬遷沒記,因而很多人認為,李廣睚眥必報。

而衛青的黑料,還是褚少孫補錄的,有興趣的可以看看《田叔列傳》。霍去病第一次河西之戰,司馬遷沒有記載霍去病的戰損,漢書記載了這次戰役,霍去病率一萬騎兵斬殺匈奴5個部落8960人,自損7000左右。

請問,這就是「抬李廣貶衛霍」的司馬遷?

《漢書·李廣蘇建傳》

廣請霸陵尉與俱,至軍而斬之,上書自陳謝罪。上報曰:「將軍者,國之爪牙也。《司馬法》曰:『登車不式(軾),遭喪不服,振旅撫師,以征不服;率三軍之心,同戰士之力,故怒形則千里竦(悚),威振則萬物伏;是以名聲暴於夷貉,威稜憺(憚)乎鄰國。』夫報忿除害,捐殘去殺,朕之所圖幹將軍也;若乃免冠徒跣,稽顙請罪,豈朕之指(旨)哉!將軍其率師東轅,彌節白檀,以臨右北平盛秋。」

漢武帝已經給李廣定了性,你們還逼逼來逼逼去。沒事看看《司馬穰苴列傳》,看看司馬穰苴是如何殺須賈的。

11、史記漢書寫李廣射箭深入石頭,這些人覺得這不可能,非要質疑司馬遷的史德。

駁:

這純屬無聊,唐山大地震時,曾經有一位偉大的母親扛起五層樓呢!

12、李廣一生七十餘戰,司馬遷班固選用了李廣後期(武帝時期)的五次戰役,為了說李廣是常敗將軍,這些人居然可以用這五次戰役來替代七十餘戰。

駁:

李廣第一戰不是敗仗吧。平定吳楚之亂,不是敗仗吧!殺降800,平定西羌,不是敗仗吧。怎麼到你們嘴裡,就成了常敗將軍?嗯?真是張口就來!

13、關市之戰,李廣1萬騎兵與匈奴軍臣單于主力騎兵戰,李廣被俘,逃脫之後 ,帶余軍回到邊塞,這些人說李廣打仗水平差,出征不是迷路就是全軍覆沒。

駁:

《李廣蘇建傳》

廣以衛尉為將軍,出雁門擊匈奴。匈奴兵多,破廣軍,生得廣。單于素聞廣賢,令曰:「得廣必生致之。」胡騎得廣,廣時傷,置兩馬間,絡而盛卧。行十餘里,廣陽(佯)死,睨其傍有一兒騎善馬,暫騰而上胡兒馬,因抱兒鞭馬南馳數十里,得其余軍

請看最後兩個字!

14、出兵右北平,李廣4千騎兵與左賢王4萬騎兵戰,李廣幾乎覆沒,張騫坐行留,贖為庶人,這些人說 李廣是路盲,連張騫都帶迷路了,害的人家丟了侯。

駁:

《衛將軍驃騎列傳》

博望侯坐行留,當斬,贖為庶人。

請百度一下「坐行留」是什麼罪?搞清楚右北平郡在哪兒?再說李廣把張騫帶迷路也不遲!

15、為了讓李廣毋令當單于,欲使敖與俱當單于,青捕虜知單于所居,乃自以精兵走之,而令廣並於右將軍軍,出東道。東道少回遠,而大軍行水草少,其勢不屯行。

他們卻說,衛青認為李廣的能力比較強,適合作為分隊主帥,讓李廣率隊迂迴包抄單于,這是一個包圍作戰、兩相策應的方案,可惜李廣趙食其迷路沒能趕到,破壞了計劃,導致衛青以戰前減員的狀態與敵軍決戰。李廣是一個心高氣傲,不服從上級,無視漢軍整體利益、盲目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的莽夫。

駁:

《李將軍列傳》

廣既從大將軍青擊匈奴,既出塞,青捕虜知單于所居,乃自以精兵走之,而令廣並於右將軍軍,出東道。東道少回遠,而大軍行水草少,其勢不屯行。廣自請曰:「臣部為前將軍,今大將軍乃徙令臣出東道,且臣結髮而與匈奴戰,今乃一得當單于,臣願居前,先死單于。」大將軍青亦陰受上誡,以為李廣老,數奇,毋令當單于,恐不得所欲。而是時公孫敖新失侯,為中將軍從大將軍,大將軍亦欲使敖與俱當單于,故徙前將軍廣。廣時知之,固自辭於大將軍。大將軍不聽,令長史封書與廣之莫府,曰:「急詣部,如書。」廣不謝大將軍而起行,意甚慍怒而就部,引兵與右將軍食其合軍出東道。

李廣的意思很明白,那就是,你衛青哪怕是讓我李廣去當誘餌送死,我都願意。

衛青是怎麼做的呢?

「急旨部,如書!」

都「毋令當單于」了,還讓李廣迂迴包抄?沒見過這麼自己抽自己嘴巴子的!

16、大將軍使長史持糒醪遺廣,因問廣、食其失道狀,青欲上書報天子軍曲折。廣未對,大將軍使長史急責廣之幕府對簿。廣曰:「諸校尉無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

這些人說,按照正常的公文處理程序,衛青要向漢武帝上報戰役過程,因此需要進行作戰總結。衛青派遣長史拿著酒飯給李廣,通知李廣上報總結。但是,李廣的幕府遲遲無法完成作戰總結。而司馬遷在這裡渲染 李廣挺身為部下攬罪,極力收買人心,自殺陷大將軍於不義。

駁:

《平準書》

其後四年,而漢遣大將將六將軍,軍十餘萬,擊右賢王,獲首虜萬五千級。明年,大將軍將六將軍仍再出擊胡,得首虜萬九千級。捕斬首虜之士受賜黃金二十餘萬斤,虜數萬人皆得厚賞,衣食仰給縣官。而漢軍之士馬死者十餘萬,兵甲之財轉漕之費不與焉。

其明年,大將軍、驃騎大出擊胡,得首虜八九萬級,賞賜五十萬金,漢軍馬死者十餘萬匹,轉漕車甲之費不與焉。是時財匱,戰士頗不得祿矣。

衛大將軍圍剿右賢王之戰以及漠南之戰,損失十餘萬兵馬(士兵和馬匹),漠北之戰,馬匹損失6萬左右。

衛大將軍戰果多少呢?漠南之戰,有蘇建扛鍋,漠北之戰,損失如此之大,你們說說看,漢武帝會對衛青會如何?

東道是衛青命令走的,也沒說要匯合吧!

那憑什麼問罪李廣趙食其?又憑什麼令李廣幕府「對簿」?

這是赤裸裸的謀殺!衛青就是主謀!

17,李廣自刎,無論將士,還是百姓都為之哭泣,這些人卻用袁崇煥的例子來說明百姓的愚昧無知。

駁:李廣平時仁愛士卒,沒有死在匈奴人的手中,反而被衛青逼死,這些士卒哭一下怎麼了?李廣當過八郡的太守,八郡多少百姓?曾經在八郡戍邊的將士有多少?人家哭一下李廣怎麼了?

李廣在時,治下百姓安泰,李廣死時,百姓已經困苦不堪啦!哭李廣,就是在恨武帝衛霍他們啊!

18、為了袒護霍去病,非把李敢打傷衛青活生生說成是刺殺。

駁:

《李將軍列傳》

廣死軍時,敢從驃騎將軍。廣死明年,李蔡以丞相坐侵孝景園壖地,當下吏治,蔡亦自殺,不對獄,國除。李敢以校尉從驃騎將軍擊胡左賢王,力戰,奪左賢王鼓旗,斬首多,賜爵關內侯,食邑二百戶,代廣為郎中令。頃之,怨大將軍青之恨其父,乃擊傷大將軍,大將軍匿諱之。居無何,敢從上雍,至甘泉宮獵。驃騎將軍去病與青有親,射殺敢。去病時方貴幸,上諱雲鹿觸殺之。居歲余,去病死。

擊傷:從法律上講,屬於故意傷害。

刺殺:從法律上講,屬於故意殺人。

你們啊!

19、最讓我汗顏的是,居然有人說李廣打了敗仗還能逃回來,可能是與匈奴勾結好的,是漢奸。

駁:但凡這麼說的,腦子有病!得治!

20、李廣的孫子李陵投降匈奴,漢武帝殺李家全家,這些人說 那都是李廣的報應。李廣家族世代官宦,因此與 士大夫 交好,才有彼其忠實心誠信於士大夫也!

駁:李陵以5000步兵先後與匈奴單于本部3萬騎兵戰,接著與匈奴左部8萬騎兵戰,與匈奴連戰十餘日,不眠不休,以損失不足2000人的代價,斬殺匈奴有數的近2萬,殺了沒數的不計其數,殺傷的就更多了去了。

因為根本沒有救援,為掩護部下突圍,力戰被俘,被污衊投降。後,證實李陵沒有投降,漢武帝派人「勞賜」李陵軍逃回來的人,並命人「迎」李陵。

而這位「迎」李陵的人,回來造謠說李陵給匈奴練兵,武帝殺李陵全家!

李家三代為漢朝戍邊征戰,換來的就是這樣的報應?

真令人寒心吶!

李廣家族尚且如此,那些征戰多年的士大夫呢?

李廣家族,就是這些士大夫的代表!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