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盞釉料主要是有三個成分:

1,釉基(玻璃質感的那部分)由石英,長石組成

2,發色劑就是氧化鐵;

3,助溶劑草木灰(幫助石英降低熔點)。

建盞本身就是在1300度以上的高溫焙燒而成,釉料在高溫中會析出各色的斑紋,當然斑紋自然不一,所以纔有「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的說法。

而且在高溫中該有的有害物質早就已被煉化出來,平時喝茶只是最多100度的溫度,沒有能溶出重金屬的能耐。

{!-- PGC_VIDEO:{"thumb_fingerprint": 14853937500215194068, "vid": "a82790718dfe4a3398b55b12f9adfed2", "vu": "a82790718dfe4a3398b55b12f9adfed2", "duration": 44, "neardup_id": 10805222048976493982, "thumb_height": 360, "thumb_neardup_id": 1574423961276103612, "thumb_width": 634, "video_size": {"high": {"h": 480, "subjective_score": 0, "w": 844, "file_size": 4149407}, "normal": {"h": 360, "subjective_score": 0, "w": 634, "file_size": 2541944}}, "hash_id": 10805222048976493982, "status": 0, "media_id": 1583204537647117, "vname": "(1).mp4", "external_covers": [{"mimetype": "webp", "source": "dynpost", "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4ff0001409944916b93e", "thumb_width": 634}], "item_id": 6502551209436512782, "user_id": 74718969864, "thumb_url": "509e00041a001bfd7507", "md5": "50a637c0544af9f0a5e854088e535072",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509e00041a001bfd7507", "sp": "toutiao", "group_id": 6502551209436512782} --}


入窯燒制前,匠人上釉,晾乾,均呈「一色」。

燒制完成後,變幻莫測的斑紋,似「窯神」之作!

不僅是我們的柴燒盞,宋代建窯在龍窯燒制的建盞也是如此。這一點,我們從建窯遺址殘片便可窺得一斑。宋代建盞無論是黑釉、兔毫、油滴、曜變,還是雜色釉,在任意一個釉色品種內,盞的釉色變化都是連綿不斷的。

"出窯萬彩",是柴燒建盞的最大魅力,同樣也是其燒成難度的體現。任意一個柴燒盞,都是"無雙"、"無對"的。

窯變——窯神的鬼斧神工

建盞沒有華麗的彩繪、沒有複雜的雕飾,只要一次上釉,就能在窯中千變萬化。

建窯的釉面屬於結晶釉,含鐵量高達8%以上,在1300多度的高溫焙燒過程中窯溫的變化使釉面產生絢麗多彩的花紋。

在柴燒窯內,柴燒溫度控制難度大,溫度落差可達100-300度。期間,釉水產生自然窯變,像是"窯神"的鬼斧神工之作,窯工們無法提前預知。

這,在陶瓷界稱之為「窯變」。

不同的窯爐、不同的窯位、不同的季節、不同的天氣使用相同的原料燒出的建盞釉面紋路截然不同,變幻莫測。

建盞的釉面所呈現出的千變萬化、絢麗多彩的斑紋是"窯變"天成與人工巧匠的高超邂逅。正所謂「入窯一色,出窯萬彩」正是對建盞釉色千變萬化最好的詮釋。


建盞的釉料在未燒制前,均有相同或類似的顏色,即入窯一,進入龍窯後經過高溫的燒成後,由於釉料的流動速度,釉石中的不同成份構成,導致產生不同釉紋或斑!即便是相同的釉料配方,也會在窯中所處位置不同而產生的細微溫差和冷卻速度的快慢而產生有不同的釉紋效果,儘管這樣的差異總體相去不大,但是在盞體的釉面上卻各各不同,因此,有了出窯千變的結果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