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的作者是清康熙時秀才李毓秀。李毓秀(1662-1722),字子潛,山西絳州(今山西新絳)人。他以教書為業,對幼學啟蒙教育特點諳練熟稔,所以寫的這篇訓蒙文言簡意賅,切合實用。

《弟子規》原名《蒙訓文》,後經乾隆年間賈存仁修訂整理,改為《弟子規》。《弟子規》之前,蒙學倫理讀本主要以南宋理學大家的《小學》最受尊崇。但《小學》說理過於深奧,難字太多又不合時俗,推廣很費力。

《弟子規》則精選並緊扣孔子《論語.學而》第六章的「弟子入則孝,出則俤,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匠心獨運,以文言韻語闡釋了幼學的學生格守的行為法則。

弟子,是舊時對少兒、學生、門徒的稱謂,「規」則是規則、規範。《弟子規》規定了「弟子」居家,出門,待人接物等所要遵循的禮儀規港和言行準則。其核心為孝悌愛信。在中國這樣一個禮治教化源遠流長的國家,這種傳統的道德倫理,有其嚴肅性,規範性,它能激發人性向善,彌補和糾正社會在法制逐步健全完善過程中所顯現出來的種種缺失與不足。這種渾厚的傳統文化可以凈化心靈,陶治情操,堅定意志,對現今的孩子們仍可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但在學習傳統文化過程中,我們要堅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原則,很好地做到「古為今用」!


《弟子規》是清朝夫子李毓秀編寫的。編寫者依據朱熹夫子所編著的《小學》的核心內容,提練升華,括其綱領,編篡為《弟子規》,《小學》及《弟子規》都是根據孔夫子《論語》中的教誨,尤其是受"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這句聖訓的啟迪,總其核心,展其要義,揚其精華,擴其精神,所編篡而成。所以纔有"弟子規,聖人訓"作開頭。弟子者,所願接受聖人教誨和思想的學生也;規,就是規範,作人做事和處世規範。是高度濃縮精鍊了幾千年中華聖人思想的行為規範,也是社會人文的道德文化。


野渡回答:《弟子規》的作者是清代教育家李毓秀。《弟子規》的文化價值,我認為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

首先是告誡人們如何對待自己

一是告誡人們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

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輒凈手。

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

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污穢。

衣貴潔,不貴華,上循分,下稱家。

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

年方少,勿飲酒,飲酒醉,最為醜。

二是告誡人們要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步從容,立端正,揖深圓,拜恭敬。

勿踐閾,勿跛倚,勿箕踞,勿搖髀。

緩揭簾,勿有聲,寬轉彎,勿觸棱。

執虛器,如執盈,入虛室,如有人。

事勿忙,忙多錯,勿畏難,勿輕略。

鬥鬧場,絕勿近,邪僻事,絕勿問。

將入門,問孰存,將上堂,聲必揚。

人問誰,對以名,吾與我,不分明。

用人物,須明求,倘不問,即為偷。

借人物,及時還,後有急,借不難。

其次是告誡人們如何對待他人

一是對父母要孝: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冬則溫,夏則凊,晨則省,昏則定。

二是對兄長要尊: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

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

長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稱尊長,勿呼名,對尊長,勿見能。

路遇長,疾趨揖,長無言,退恭立。

三是對人要講信用:

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

話說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奸巧語,穢污詞,市井氣,切戒之。

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

事非宜,勿輕諾,苟輕諾,進退錯。

最後是告誡人們如何對待社會

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

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

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

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輕訾。

勿諂富,勿驕貧,勿厭故,勿喜新。

總之,《弟子規》雖然只有千餘字,卻是從儒家文化中提煉出來的做人規範,是儒家文化在現實生活中的具體體現,是儒家文化的精華,對培養青少年的良好行為習慣,具有一定的現實指導意義。

以上是筆者的粗淺意見,詞不達意,歡迎朋友們批評指正!


奇怪的中國人,看來真是孔子儒家的書看多了,我不知西方人是怎麼教導孩子的,一定要用什麼規,什麼矩來約束小孩。而中國人則是中了邪,無時無刻不在想用什麼法子來管教,約束孩子,其實中國人與西方人比,從小就膽小,怕事,個兒小,力氣小,性格女性化,懦弱,不敢打,不敢鬧,乖得象小狗,中國教育還嫌孩子不老實,你們難道真是習慣了做奴隸的份圍,怎麼也想把孩子奴性化,這究竟誰在錯?西方人對孩子肯定不會象中國人一樣對孩子教條奴性化,西方人的強悍與豁達,來源對孩提時代的野性與豪放放縱教育,而決不是中國式整治規約來束縛孩子,這是絕對的。中國人在孔儒的邪教思想影響下,中國現代教 育想著鬼法子都要進行自殘自劣的不可理喻邪教之路。


弟子規是清代教育家李毓秀所作。它的出現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中國傳統文化歷經五午年的悠久歷史,至今還燦爛耀眼,是有效維繫社會安定,和平發展的主要因素。弟子規是三百年前,國人對傳統文化的又一次很好的總結,它教育人們如何認識大自然的運行規則,從而順應社會發展的規則。幫助他人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行為習慣,牆養敦厚善良的心。學習弟子規,發揚中國傳統文化,是國家繁榮興盛的基礎教育。


據說,《弟子規》是由清朝秀才李毓秀所寫。

這是一篇兒童啟蒙教材,文風淳樸、說理透徹,傳遞著友愛禮教的人生道德。由於採用三字經一般的形式,文字也通俗易懂,讓接受啟蒙教育的兒童琅琅上口,便於熟記。

《弟子規》作為廣為流傳的教材,影響了眾多的學齡兒童,值得繼承,廣而告之。


《弟子規》是清初學者、教育家李毓秀編寫,它以中國古代長期以來尊奉的禮、義、仁、智、信的儒家傳統道德規範為基礎。描述了各種關係的人之間應該遵循的行為準則,為調整當時社會的人際關係以及整個社會的道德培養做出了貢獻。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