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有沒有人評過近代版的“三大悲劇”,可如果讓我評,最近看到的一段近代歷史可能會榜上有名。

 

試想一下,如果你是以國家名義遠赴英國學習的公款留學生,有幸和鄰國的優秀留學生同窗共讀,畢業後你們回到了各自的祖國擔任軍隊要職。然而,天有不測風雲,祖國與鄰國開戰,昔日共同奮進的有志青年如今兵戎相見,最終落得你死我亡。

 

將這樣一個故事冠以悲劇之名應該不爲過吧。

 


實際上,這就是發生在中日甲午戰爭中的真實歷史,也是我在央視紀錄片《甲午》中看到的故事,更是我希望大家能夠讀懂的屈辱。

 

我們只從課本中學到堂堂大清國斥重金組建的最強海軍北洋水師在中日甲午戰爭慘敗,卻不知道我們曾經在海軍建設上領先日本10年,也不瞭解大清如何從輝煌的開始變成了屈辱的慘敗。



如果你只關心結果,那甲午戰爭絕對是對中國近代史影響最大的一次。可只要你認真探尋那段真實的歷史,一定會爲大清多次親手葬送國家的希望而嘆惜。


一百多年前,中日兩個閉關鎖國幾百年的東亞政權,幾乎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兩國同時派遣留學生,同時開始引入西方技術,但最終卻落得截然不同的結果。

 

說在前面,我對這段歷史的評價是這樣的:若把中日兩國的現代化進程比作列車的前行,大清是以老式蒸汽車頭拉扯着沉重的車廂;而當時的日本更像是如今的動車,每一節車廂都有它自己內生的動力。

 


爲什麼這麼說,我們一起看看《甲午》這部紀錄片裏講的那些歷史。

 

19世紀中葉,中日兩國都被腐朽政權所統治,都像一箇舊世界的聾啞老者,封閉自鎖。

 

1840年英軍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用大炮轟開了大清的國門,14年後,美國主導“黑船來航”事件,威逼日本打開國門。

 

在同一時期,西方國家強迫中日兩國簽訂了各種條約,以獲得各項殖民特權。

 


但在如何看待如大潮一般不可阻擋的近代化進程問題上,中日兩國的態度是截然不同的。

 

大清在1860年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北京條約》後,才後知後覺地意識到自己必須要面對世界全新的運行規則。

 

大清次年才成立了一箇中看不中用的外交機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而衙門裏的官員根本不知曉外面的世界,甚至把出洋當做出洋相之事。

 


正所謂“東夷南蠻西戎北狄”,唯有中原是天朝上國。

 

時任大清國海關總稅務司的英國人赫德恰逢休假,提議帶幾個人回英國瞭解瞭解西方世界,結果總理衙門無人響應,甚至以身體不適爲由搪塞。

 


最後,前山西襄陵縣知縣,當時在總稅務司負責辦理文案的63歲斌椿願隨行前往。

 

而隔海相望的日本,在1860年便排出了77人的幕府代表團前往美國紐約。同年,日本人乘坐3年前在荷蘭訂購的軍艦鹹臨丸開始環球旅行,瞭解世界的變化。

 


泱泱大國,第一位出訪歐洲的官員竟是63歲的芝麻官;蕞爾小國,首次踏足西方卻是77人的豪華使節團。

 

儘管兩國對於開國的態度迥異,但很顯然兩國都意識到了自己的落後,並開始爲改變現狀而付諸行動。

 

此後,大清國內興起了洋務運動,興建了一批如江南製造總局、安慶軍械所、漢陽槍炮廠、福建船政等意義重大的機構。

 


而日本則興起著名的倒幕運動,建立了全新的政府,艱難中推進着我們後世稱之爲“明治維新”的一系列改革。

 


在這一時期,大清的維新舉措實際要更爲領先。1866年,福建船政破土動工,隨後僱請洋員,購買洋設備,僅僅兩年半後便造出了排水量1450噸的炮艦“萬年青號”。


緊接着在1872年又建成巡航艦“揚武”,十年後,日本纔在橫須賀造船所建造了同等級別的軍艦“海門”,可以說大清的海軍建設走在了前面。

 



與福建船政幾乎同時成立的還有船政學堂,它是中國第一所海軍軍官學校。學校聘請了來自英法的軍官教學授課,培養了第一批海軍人才,日後許多人當上了中國第一支海軍的艦長。

 

1875年11月,揚武巡航艦載着船政學堂畢業的實習生們駛入日本長崎港,不可謂不威風。

 


在自主培養人才的同時,兩國也不約而同地意識到本國實力的落後,幾乎同時開始了官方派遣留學生的計劃。

 

1870年,日本率先英國軍艦派遣了兩名學員,隨後又向英國美國派遣了18名軍事留學生,其中就有日俄戰爭中日本聯合艦隊指揮官東鄉平八郎。

 

1873年,陝甘總督左宗棠以及船政大臣沈葆楨等官員開始上奏,建議選派船政學堂優秀畢業生前往歐洲留學。但4年後第一批留學少年才真正啓程。

 

這批12名前往英國的留學生中,有半數進入了英國最著名的格林尼治皇家海軍學院的正式學生:

 


嚴宗光(左上),即嚴復,中國近代啓蒙思想家,曾譯《天演論》。

方伯謙(中上),後任北洋水師中軍左副將,濟遠號管帶(即艦長,後不贅述)。

何心川(右上),後任南洋水師開濟號快船管駕、鏡清號快船管帶。

林永升(左下),後任北洋水師左翼營副將,經遠號管帶。

葉祖珪(中下),後任北洋水師中軍右副將,靖遠號管帶。

薩鎮冰(右下),甲午戰爭時期任副將率水手守衛炮臺,後升任總理南北洋水師兼廣東水師提督,新中國成立後仍兼數職,乃“三朝元老”。

 

另外半數英國留學生直接到世界各地的英國軍艦上實習,後來在海軍擔任要職的有:

 


劉步蟾(左),後任北洋水師右翼總兵,定遠號管帶。

林泰曾(中),後任北洋水師左翼總兵,鎮遠號管帶。

蔣超英(右),後任南京江南水師學堂總教習兼提調。

 

此後大清又分兩批派遣留學生至英國學習,他們甚至與日本學生同在一個班級學習,成績甚至要更爲優秀,日後這些留學生也都在各國海軍擔任要職。

 

“來自中日兩國的留學生漂洋過海在歐洲相遇,此刻他們是同窗是學友,在異國並肩而坐,並肩而立,爲着同樣的使命學成畢業,爲自己國家的海防效力。他們何曾預料有一天同懷海軍夢的兩國青年,會在同一片海域列陣相向,相搏殺。”《甲午》紀錄片中的解說詞如是說。

 


在積極培養軍事人才之餘,大清也着手於組建一支強大的海軍。從1880年到1887年,大清向英國、德國訂購了多艘當時最先進的軍艦。

 

然而中國雖在自行造船上取得了領先,在購買新式艦船的策略上卻比日本稍晚一步。日本先行購買了先進的鐵甲艦,讓大清朝野倍感危機。


直到從德國伏爾鏗船廠訂購的蒸汽動力鐵甲艦定遠、鎮遠在1885年駛回中國,局面才發生了轉變。這兩艘赫赫有名的鐵甲艦代表着當時歐洲最先進的造船工藝,排水量達7220噸,防護之堅固直到甲午戰爭爆發,日本都沒有艦炮能夠擊穿。

 

1888年,北洋海軍正式成軍,威震四方。艦船實力之強大公認遠東第一,日本人也承認其實力遠超本國海軍。

 


1891年,水師提督丁汝昌率大清國北洋艦隊前往日本馬關,引來大量日本賓客登船參觀,他們無不驚歎於定遠、鎮遠兩艦裝備之威武,水兵訓練之有素,幾乎所有船員都能操英語向賓客說明解答各式裝備的情況。


隨後,北洋艦隊先後訪問了神戶、橫濱、東京、吳港、長崎,在日本內海浩浩蕩蕩穿行一個多月,極大地震撼了日本朝野。



然而自認爲高枕無憂的大清海軍,其命運將迎來拐點。同樣是在1891年,戶部奏準停購外洋船炮兩年。

 

在這個造船技術日新月異的時代,不進則退。很快日本海軍實力迎頭趕上,直到甲午戰爭前夕,大清最強的北洋艦隊已經不佔優勢。

 

北洋水師艦隊:



 

日本聯合艦隊:



 

中日雙方雖各有12艘戰艦參戰,但此時面對日本的新式戰艦,中方艦船在機動力、火力上都處下風,唯定遠、鎮遠兩艘主艦仍能威懾敵方。

 

1894年9月17日,黃海海戰爆發。

中日雙方艦隊正面對戰,這是世界上第一次如此大規模的鐵甲艦海戰,引起歐美的高度關注。

 


開戰後不久,日軍艦隊利用高機動性衝破清軍陣型,右翼楊威、超勇被殲,超勇沉沒,揚威脫戰後擱淺。

 

致遠爲掩護中彈起火的定遠,衝出陣型吸引火力,很快便嚴重傾斜,致遠管帶鄧世昌下令衝向敵艦吉野,伺機發射魚類拼死一搏,但無奈先被擊沉,全船252幾乎全部犧牲。

 


隨後,濟遠管帶方伯謙臨陣脫逃,下令撤退,濟遠慌亂中撞上此前擱淺的揚威最終沉沒,方伯謙也因此被處死。

 

日軍追擊脫逃的濟遠未果,轉而圍攻經遠,經遠管帶林永生腦中彈戰死,不久後經遠沉沒。

 

1895年2月,日本聯合艦隊偷襲元氣大傷的北洋艦隊,定遠中彈擱淺,喪失戰鬥力。

 

丁汝昌下令改以靖遠爲旗艦,與日軍血戰,最終被擊中要害,逐漸下沉。丁汝昌與靖遠管帶葉祖珪本要與戰艦共存亡,最終被水手救起。

 

2月10日,提督丁汝昌最終下令自行炸燬定遠、鎮遠以及最終擱淺的靖遠。

 


定遠管帶劉步蟾隨後吞鴉片自盡,與親手參與建造的戰艦共存亡,他曾言“苟喪艦,必自裁”,終言行如一。

 

至此,北洋水師全軍覆滅,丁汝昌自殺殉國。

無人響應自毀的鎮遠及濟遠等艦被日軍俘獲。

 

算上此前因失誤讓鎮遠觸礁而引咎自盡的林泰曾,船政學堂第一屆畢業的老同學們(包括後來留英的優秀畢業生)將在另一個世界團聚。



大清與日本的這場戰爭敗在何處?我認爲並不是敗在武器裝備上,而是輸在了整個國策上。

 

我們回到當初兩國派遣留學生的節點上看。大清派遣留學生爲的是培養海軍人才,而日本爲的是培養未來建設國家的人才。

 

實際上,早在幕府時期,日本各個實力較強的藩就已經頂着“出洋死罪”的鎖國令,祕密啓動了留學計劃。

 

1863年,強藩長州藩祕密派遣5名年輕人前往英國留學,這5人史稱“長洲五傑”,他們日後成爲了日本的內閣之父、鐵道之父、工業之父、外交之父、造幣之父。

 


1865年,另一強藩薩摩藩祕密派出14名少年前往英國留學。他們中有日後明治政府的教育部長森有禮,有海軍大將鬆村淳藏。

 


海軍強大固然重要,但再強力的火車頭也無法拖動腐鏽沉重的車廂。只有給每一節車廂都注入新的動力,列車才能飛馳。

 

如果這樣的比喻有些晦澀,那我最後從《甲午》中引梁啓超一段振聾發聵的評價:

 

“何以他國以洋務興而吾國以洋務衰也,吾一言以斷之,則李鴻章坐知有洋務而不知有國務,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政,知有外交而不知有內治,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國民,不知國家之爲何物,不知國家與政府有若何之關係,不知政府與人民有若何之權限,不知大臣當盡之責任。

 

“及其敗然後知其所以敗之由,是愚人也。乃或及其敗而猶不知其致敗之由,是死人也。


________


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Dizzy紀話公衆號回覆關鍵字“甲午”

獲取紀錄片觀看地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