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对「药妆」的概念是模糊的。

现在常规的药妆是指:又称医学护肤品,是指从医学的角度来解决皮肤美容问题。大家可以从通常意义上理解,就是具有一些改善和改变皮肤状态功能的化妆品。在学术上,药妆的界定是存在争议的。

  • 具有生物活性成分,且能对皮肤屏障和健康发生影响,是药妆品的核心特点。——摘自《药妆品:药妆品的定义》,第三版。

所以常规人群使用的仅具有保湿滋润功能的产品可以不被划分为药妆品一类。具有美白、抗皱、祛痘等功效的产品可以被划分为药妆品一类。

其实「药妆」类似概念在我国历史上很早前就出现了。夏商周时期,甲骨文中被发现有「疥」「癣」等损美性疾病的记录,这个作为通常意义上药妆最早的记录。后面有历史记载的,也有很多关于「药妆」相关的皮肤保养事件或者记录。

药妆品的历史记载

后来在国外这个概念率先成熟:

  • 20世纪70年代:美国著名皮肤病资深学者Albert Kligman首次提出了药妆的概念,阐释药妆品是「含有药物成分,介于药物和化妆品之间的制品」,该概念在西方发达国家被广泛认可,药妆以此为基点迈入产业化时代,迅速风靡全球——摘录自《百度百科:药妆》。
药妆概念在国外被拓宽

所以,其实大家很容易发现,在近现代的西方国家,药妆品的前身「美容品」在法规上的界定是很窄的。所以也就导致很多具有功效的产品「身份」非常「尴尬」。这个跟我们国家近年来对于「化妆品」和「护肤品"这些词的模糊争议相似。药妆品这一类产品确实是现实存在的需求。「药妆」和「药妆」相关的概念也逐渐从西方国家被引入,西方的药妆品也进入国内市场,受到民众的追捧。而且国家行业和法规管控对于「药妆」的概念模糊界定和松动空间让国内外众多企业可以大展拳脚。

不过,市面上常见的关于「药妆」误区也是需要我们多去注意的:

  • 不是加了「药用成分」的药妆就很安全,可以大量的频繁的使用。就像大家是知道的「是药三分毒」,需要甄别这些含有特殊成分的产品是否为正规品牌,自己皮肤是否需要使用,使用频率和周期,知道遇到一些副作用时该怎么处理。
  • 药店出售的一定就是药妆。大家需要知道药店,百货商场,超市,日化店这些仅仅是渠道。不能完全说明一个产品的身份。大家应该看到,很多药店也在销售柴米油盐,超市也在出售一些药品。所以我们在选在药妆品时需要更多注意这个产品本身的成分,品牌实力,研发团队等等信息。
  • 制药企业生产的就一定是很好的药妆品。当然,很多制药企业在凭借自己的生产「药」的实力来争夺「药妆」这个巨大的市场。但是「药」和「药妆」还是有很大的区别。药妆更多是追求「一种自然性、时尚性、普遍性的基础之上。其特点应该是比普通的保养性产品更高效及更有针对性。」

应该如何选择「药妆」呢?

  • 需要充分了解自己的皮肤:属于什么肤质?对于哪些成分比较敏感?皮肤常见的问题是什么?了解自己生活习惯和皮肤问题之间的关系。
  • 选择正规企业生产的产品:正规企业就意味著该品牌和产品具有明确的生产厂家和国家认可准许生产证明。当然这里大家需要注意一点,不一定是国际大牌的产品就一定更好更适合,很多国内或者小众的品牌,他们具有更加专业的研发和生产渠道,而且产品精细化做得更加好。大家也可以根据个人皮肤诉求去尝试这些正规的小众或者初生品牌。
  • 规避长期使用过于刺激的成分或者自己过敏的成分:有些不良商家,为了让消费者立竿见影看到产品效果,超标添加一些增白,抗皱等成分,消费者在刚开始使用皮肤会立刻变得又滑又嫩,但是没过多久,皮肤状态突然反跳,以前出现的皮肤问题又回来了,甚至还出现其他的皮肤问题产品。大家要记住,护肤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皮肤状态需要伴随著使用护肤品,另外调整自己的生活习惯,逐渐得到改善,这才是护肤正常又可持续的过程。皮肤问题是一天天累积变差的,也要一天天让它「美」回来。

以上就是关于「药妆」概念的一些简单基础的解释,在国内呢,很多做具有功能的化妆品(这里我们称他们为「药妆」)国内小品牌也在逐渐起步。但是因为我国目前并没有「药妆品」批文,只是区分了「妆」「特妆」这些。所以导致很多真实对皮肤有修复和「矫正」效果的小众产品只能法规和国外进入的强势「药妆」品牌夹缝中生存。

消费者也可以关注这些小众护肤品,他们不仅仅遵循著严格的行业和国家标准,也有专业的医疗研发实力团队在针对国人肤质做调研和研发,产品安全性和效果也丝毫不输大牌的~例如刚刚崛起的专注解决皮肤问题的海得宝,使用各种深海的活性成分是所有产品围绕的核心,主要是针对有皮炎湿疹和敏感人群(像孕妇、婴儿、敏感肌)的皮肤护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