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百姓中要是誰說患了肝癌,那就認爲離死神不遠了,這就是所謂的“談癌色變”,可見其惡性程度之大,死亡率之高。那麼肝癌究竟與哪些因素相關呢?

根據肝癌的流行病學研究表明: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黃麴黴毒素、長期飲酒、藻類毒素污染的水源、遺傳因素和一些化學致癌物質等和肝癌有着密切的聯繫。而在我國,黃麴黴毒素與慢性病毒性肝炎都是導致我國肝癌發病的主要病因。

何爲黃麴黴素?主要存在於哪些食物中?

黃麴黴素主要由黃麴黴菌和寄生黴菌產生的次代謝產物,在溼熱地區食品和飼料中很容易出現黃麴黴毒素的污染。它們常常存在於花生、玉米、大豆、稻米、小麥等糧食和油類產品中。因爲其毒性很大,對人類的健康和生命也造成了嚴重的威脅。接下來我們就來分享一個真實的故事。

早在20世紀60年代,英國發生了十萬只火雞突發性死亡事件。當時震驚了全世界,後調查研究發現與巴西進口的花生粕有關,這些枉命的火雞吃的花生粕其實就是花生榨油之後剩下的殘渣。之後研究者又在這些花生粕裏發現了大量的黃麴黴菌及其代謝產物黃麴黴毒素。花生粕原本富含蛋白質,是很好的禽畜飼料,但被大量黃麴黴菌污染後,它就成爲了殺害十萬只火雞的“罪魁禍首”。另外,早在1961年也有研究報道,用污染了黃麴黴毒素的飼料餵養大鼠30周後就發生了原發性肝癌。從此,黃麴黴毒素便引起了科學家們的高度關注,隨後對它進行了更爲深入、廣泛的研究。

據研究報道,黃麴黴素有十幾種,其中B1、B2和G1、G2就是經常出現在農產品中的黃麴黴素的代表。倘若含有B1和B2的農產品被奶牛吃了之後,分別有一部分會轉化爲M1和M2進入牛奶中,這就是牛奶中黃麴黴素的主要來源。例如2011年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公佈了對全國液體乳產品進行抽檢結果公佈了蒙牛乳業(眉山)有限公司生產的一批次產品被檢查出有黃麴黴素M1超標140%。蒙牛副總裁解釋道:“因爲眉山地處四川,多陰雨天氣,個別供方對飼料管理不當,黴變導致牛奶產生黃麴黴素。”所以,大家都應該做好食品安全防範工作,遠離有毒有害食品,保持身體健康。

黃麴黴素毒性到底有多大?

是怎麼對人或動物的機體產生損傷的?

早在1993年,黃麴黴素就被世界衛生組織的癌症研究機構劃定爲1類致癌物質,是一種毒性極強的劇毒物質。它的毒性比砒霜要大68倍,僅次於肉毒黴素。它主要對人和動物的肝臟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傷。黃麴黴素進入人體後主要在肝細胞的內質網微粒體混合功能氧化酶的作用下進行代謝,代謝後的黃麴黴素毒性遠遠高於氰化物、砷化物和有機農藥的毒性,其中以黃麴黴素B1(AFB1)毒性最大。當人體大量攝入AFB1後可導致急性中毒的發生,出現急性肝炎、出血性肝壞死、肝細胞脂肪變性和膽管增生。當持續少量攝入時,又可能造成慢性中毒、生長障礙以及引起纖維性病變致使纖維組織增生,嚴重時可導致肝癌甚至死亡。

那麼,針對黃麴黴毒素,尤其是AFB1這種劇毒性物質,科學家們也相繼進行了大量的研究,發現了它引起肝癌的大致機理:當AFB1進入機體,可以形成AFB1-N7-鳥嘌呤加合物,另外也可以形成AFB1-賴氨酸加合物殘留於血液中,這兩種加合物則是黃麴黴毒素的主要標記物。通過進一步研究認爲,黃麴黴毒素所形成的加合物中,AFB1-N7-鳥嘌呤加合物有很強的生物學效應,可形成在化學、生物學上更爲穩定的AFB1甲酰胺加合物,且在體內持續時間較長。AFB1-N7-鳥嘌呤加合物、AFB1甲酰胺加合物可能是AFB1在體內發揮毒性作用的主要形式。

有相關的研究也對這些加合物在人體中發揮毒性作用進行了報道。其中,一項研究報道了通過檢測20例肝癌患者和86名健康人血清中AFB1-白蛋白加合物的含量,發現65%的肝癌患者爲陽性,健康人中陽性率只有37%,證明其在致癌方面發揮着重要作用。另外也有研究針對在臺灣、廣西乙肝病毒攜帶者的一項研究同樣表明:如AFB1-N7-鳥嘌呤加合物和AFB1-白蛋白加合物均陽性,患肝癌的危險性較其它組更高。因此AFB1相關的加合物在影響人體患肝癌上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

另外,據相關研究報道,乙肝病毒和AFB1具有協同作用,相當於食用過量的含有AFB1食物後的人羣倘若又患有乙肝,則他們患肝癌的機率就會大大增加。

如何預防才能減輕它對我們的傷害?

因爲黃麴黴素在農產品中幾乎無處不在,所以人類或多或少都會攝入體內。因此世界各國按照自己國情都設定了一個“限量標準”,不超過那個標準,危險性基本就可以忽略了。在我國食品中AFB1允許標準(GB 2761-2011)規定:玉米、花生仁、花生油中不得超過20 ug/kg,大米、其它食用油中不得超過10 ug/kg,其它糧食、豆類、發酵食品中不得超過5 ug/kg。所以我們應該儘量做到健康飲食,儘量讓糧食放在乾燥通風處,遠離發黴的花生、玉米、小麥等糧油類,減少對身體不必要的損害。

綜上所述,肝癌發生的誘因和病因有很多,但是黃麴黴素的致癌性不容忽視。因爲它毒性太強,離我們又太近,隨時不注意就“病從口入”了。因此,通過了解黃麴黴素致癌的機理及途徑,可以很好地指導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儘可能減少黃麴黴素的污染或攝入,從而對肝癌的預防起到積極有效的作用。

相关文章